新聞 > 人物 > 正文

匪夷所思的「臥底」「告密」 :徐鑄成當臥底

作者:
今日看來匪夷所思的事情,確確實實是徐鑄成在特定歷史時空的非正常生存狀態的一部分。讀到這些內容,很容易讓人想起前些年章詒和女士筆下揭示的著名文化人在政治運動中「告密」、「臥底」的現象

「反右」中《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徐鑄成作檢討,後被劃為「右派」。

在1957年夏季展開的反右鬥爭中,毛澤東親自撰寫、改定的《文匯報在一個時間內的資產階級方向》和《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先後以《人民日報》「本報編輯部」和「社論」的名義發表,時任上海《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的徐鑄成在劫難逃,再三檢討仍未過關,很快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報社職務撤掉,全國人大代表除名,隨後與其他被劃為「右派」的文教界人士一起,先去郊縣農村勞動,後入社會主義學院學習,結束後安排至出版局工作。因他這一階段多次匯報學習和改造的心得,被視為進步明顯,於1959年9月底摘掉了「右派」帽子,是那場政治運動中落難後首批獲此「殊榮」的人之一。可見,比起其他同入另冊而尚未解脫者,他獲得了較多的肯定和信任。或許正是這個緣故,又使他此後幾年除了日常的圖書審讀之外,還承擔了一項鮮為人知的特殊工作。關於這項工作的前後經過,徐鑄成在上世紀80年代「右派」問題改正後所寫的自傳以及其他回憶文字中,從未有一語涉及。若非北京三聯書店於2012年10月出版了《徐鑄成自述:運動檔案匯編》,在那些文革時期被迫寫下的交代材料中時現時隱,他的這一獨特經歷很可能湮沒無聞。

「運動檔案匯編」中最早披露這項特殊工作的文字,是徐鑄成寫於1968年2月7日的《交代我的社會關係》,首先說明他在「反右」前來往較密切的友人有「大右派」沈志遠、傅雷,「反動學術權威」李平心和趙超構等人,隨即陳述了他受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幹部江華指派去做其中幾位「思想工作」的經過:「60年,我摘帽不久,江華就動員我去做一些『高知』的所謂『思想工作』,並且說:『這是對你的考驗,看你能否打破顧慮,為黨做些工作。』」「我問,『像我這樣一個犯過大罪的人,如何去做工作?』江華說:『正因為你犯過錯誤,他們可能對你談些真話。』」本來,徐鑄成在「反右」以後自慚形穢,愧見故人,除了沈志遠之外,與那些朋友大都不再來往,但因為江華佈置了這項工作,只好帶着任務登門拜訪。

對於這項工作的目的和方式,江華有具體的指示:「這類工作的目的是兩條,一是『量量溫度』,看他們頭腦發熱到什麼程度;二是送送養(氧)氣,必要的時候,你可以把對形勢的體會以及改造的心得向他們談談。」針對徐鑄成產生「後一點我沒有把握,一定會講錯」的顧慮,江華說:「自己沒有把握的就不講,只聽聽他們的意見,如實反映,讓我們另派人做工作。」徐鑄成奉派去「量量溫度」,只是整個工作的一部分,還有其他人參與其中。

如何開始第一步呢?江華問徐鑄成「以前和哪些高級知識分子熟悉」,徐如上所述舉出李平心等人,於是他就叫徐先去看李。徐鑄成寫道:「那時,李平心正在《光明日報》等大寫文章,大發關於什麼生產力自行增值論的謬論,我去找他談過兩次,以後,在周谷城的謬論遭到批判時,江華又叫我去看過李一次,每次談話後,我都把交談內容詳細地寫成書面送交統戰部。」

據另一篇寫於1969年1月22日的《交代我和李平心的關係》披露,或許是考慮到徐鑄成初次從事這類工作,江華作了詳細的指點:「你主要找李平心、傅東華二人好了」,「總的目的,是把他們的想法如實向黨反映,以便黨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他並指出,不要常去,可以隔幾個月去一次,遇着國內外重大問題發生時去一次。」於是,「我從那時起,直到1965年冬,先後到李平心家去過五六次,每次去前都告訴了江華或江所指定和我聯繫的同志,去見過李後,立即把談話的經過(以對話的體裁)詳細記錄下來,第二天即送交江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即再未去過。」徐鑄成是記者出身,在上門訪談過後以對話體詳細記錄談話內容,自屬駕輕就熟之事,而史學家李平心極可能在茫然不覺中,被統戰部通過老友掌握了思想動向尤其是對重大問題的看法。

徐鑄成在文革期間的幾次交代中說,按照江華的要求和佈置,他以這種目的和方式接觸的對象,還有翻譯家傅東華、語言學家金兆梓、歷史學家王造時和畫家劉海粟等,而這些著名文化人不是「右派」分子,就是有所謂「歷史問題」的。他寫道:「每次找他們談話,是根據江華的指示,了解他們的哪些思想,談後都寫成詳細的書面匯報交出去。除掉為完成『任務』以外,我從未自動去找過這些人。姚文元同志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發表後,江華沒有再派我去做任何人的『工作』,我也沒有和這些人再接觸過。」之所以寫下這些交代,徐鑄成是為了辯白在「右派」摘帽後與這些朋友或熟人的來往純系奉統戰部幹部之命,完成組織上交辦的任務。否則,他們這些「文革」時進入「牛鬼蛇神」另冊中人,如若被革命群眾調查發現曾經相互來往的行跡,很容易就被扣上「私下串聯」和「圖謀不軌」的罪名。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炎黃春秋》2013年第9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528/145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