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吳睿人:有圖表有真相 中共國如何收買台灣人!

—近20年,中國如何收買台灣人

作者:

台灣將於明日舉行總統及立委選舉。蔡英文韓國瑜,誰將奪得總統寶座,可謂影響台灣命運。

過去數日,《立場新聞》已從個人角度,報道在台港人、陸生、候選人等的觀點。今日將透過三位學者的訪問,探討台灣大選大局。在香港亦甚著名的學者吳睿人會剖析「中國因素」在台灣大選的脈絡;專門研究台灣選舉的王業立則與讀者概觀今次選戰戰況;研究社運的學者何明修上月發表著作《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從太陽花、雨傘,到反送中運動》,比較三場社會運動。

許多香港人都認識台灣學者吳睿人。現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的他,曾為《香港民族論》撰文,可說從一開始已是香港本土派的論述後盾,更是廣受引用的 Benedict Anderson著作《想像的共同體》中文版譯者。長年研究比較政治的他,接受《立場新聞》訪問時表示,雖然這次選舉人人都講「中國因素」,但其實這因素一直都在,只是近年才浮上水面。他為讀者詳細剖析中國從2000年代如何以兩波金錢攻勢試圖收買台灣人。又提到,一部份台灣人之所以受落,原因之一在台灣人以為政治與經濟可以分開談:可以一邊賺中國的錢,一邊維持主權。

他又分析說,中國經濟呈下滑趨勢,加上多國正試圖圍堵中國,這為香港與台灣帶來改變政治現狀的機會。對今次選舉,他則傾向同意蔡英文勝算較大,認為今仗國民黨非常危險,可能會被邊緣化。

立=立場新聞

吳=吳睿人

灰匣=《立場新聞》補充資料

***

中國因素一直都在只是近年浮上水面

立:我們的觀察是,「中國因素」的影響力近年在台灣愈來愈強,你認為呢?

吳:是 Yes也是 No。Yes是,與過去比,中國因素看起來確實較普遍。No則是,她不是變強。她一直都很強,只是最近更多人看到。

大陸積極滲透台灣,應是2000年代初就開始。2001年中國加入 WTO後,開始對外擴張,也就是鄧小平江澤民說的「走出去」。她開始走出去,第一站就是台灣。怎樣走進台灣?就用經濟,這就我們一般稱為「以經促統」、「以商為政」,用商業來做政治,用經濟促成統一。軍事威脅則變成輔助手段。基本上就是「收買台灣」,這比「攻打台灣」更有效,政治成本也較低。

問題是台灣不是單一整體。你要買台灣,買誰?第一階段她買的是大資本家,大概是排名在一、二十名的那些大財團。很多人在90年代已經到中國投資,中國就利用這些人,培養他們成為第一批台灣的親中派。好像王雪紅,她基本上說 HTC是中國牌子。他們就是中共在第一階段選的那批人。

王雪紅是 HTC創辦人兼董事長。在台灣被視為親中派。2010年,她曾在中國演講時說「HTC是中國人所創立的品牌,...期望將中國人對創新與品牌價值的堅持延續到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為中國人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國際品牌」。2012年總統選舉前一天,她曾開記者會表態支持九二共識。上月,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與副總統候選人張善政參觀 HTC,王雪紅親自到門口迎接,並充當導覽員,為二人解說。

然而第一波的「中國因素」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她買錯對象。她買的是大資本家,但台灣的大資本家在社會階級結構裏面,比例很少。中國的收買,結果只令台灣的產業移到中國,令台灣產業空洞化,台灣的工資也被中國拉低。於是,台灣絕大多數人在這第一階段不僅不是獲利者,反而是受害者,只有一小撮大財團獲利。所以你可以看到,大財團成為馬英九兩次選舉的最堅定支持者。而大多數人,反而成為台灣社會運動中的動員對象,結果成功動員出一個太陽花,擋住了服貿協議。

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國因素那時候已經很強,而且是非常囂張、非常直接的。

從收買商家到收買平民

太陽花之後,台灣社會有許多反中情緒。中國一開始非常緊張,但她很快就調整策略:她的收買對象,從大資本家轉移到一般人。那就是「三中一青」的對台政策:中小企業、中低收入、中南部,還有青年。如此,收買的對象便從大資本家轉移到全台灣。

中國與台灣的地方派系亦建立了關係。台灣許多地方派系國家認同感很薄弱,基本上是利益取向的。它們像香港的十八鄉,沒有鞏固的認同,但有很在地的連結。它們也掌握很多地方經濟,共產黨就透過跟它們建立經濟關係,讓雙方不止經濟上互利,政治上也令它們成為中國的派系。

特別是中南部,因為中國意識到,要掌握那些經濟上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階層和地區。所以她去收買地方產業,比如說養殖業和農業。韓國瑜賣水果,就是要給這些地方果農利益。

韓國瑜上任後,與外國簽下93.9億台幣(約24.3億港元)的農漁產品交易MOU(諒解備忘錄),其中約80億交易對象為中國。不過 MOU不等於實際交易,有台媒報道,去年首半年實際交易額只佔這些MOU的7%。儘管如此,仍有台農表示韓國瑜所簽 MOU幫助很大。《新新聞》引述高雄市阿蓮區農會指,「韓市長的外銷訂單確實幫助很大」,韓國瑜的行動加上他們本身的努力,估計去年阿蓮外銷芭樂近五百噸,比往年平均外銷兩百多噸大幅增長。

還有宗教階層。在台灣,華人社會民間宗教很發達。中國辦宗教交流,比如說邀請信徒去大陸觀光、參訪,到那邊就開始進行洗腦。你知道,道教最基層的宮廟,有點像台灣的地區草根政治中心,它們與地方派系關係亦密切。所以,台灣的地方政治,基本上就是民間宗教、地方派系和產業三者結合在一起。中國想做的就是將這三方面一起控制。

對年輕人方面,其實中國青年失業率比台灣更高,但她就是要針對台灣青年,弄一些鼓勵年輕人去中國創業的基金,進行物質上、經濟上的滲透。還有教育交流,就是說各級學校,從小學到大學,以教育交流為名,把大批台灣學生用免費或非常廉價的旅遊送到中國,進行洗腦。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

台灣主計總處去年8月發佈失業調查資料,顯示7月整體失業率及20-24歲年輕人失業率分別為3.82%、12.70%。

中國方面,去年3月政府公佈全國城鎮失業率為5.2%(一般推測,青年失業率為總失業率的3倍),不僅比台灣高,而且普遍被質疑「報細數」。連台灣被指親中的媒體《中國時報》也發文指中國要「嚴肅看待失業問題」。

《立場新聞》曾訪問一於中國工作枱灣青年,他亦表示現在台灣人於中國的機會已比以前小,詳看另文報道。

這是「中國因素」的第二階段:她的手法就是轉移收買對象,而且範圍擴大、深度加深,直接滲透到最基層、最草根的。所以你才會說,中國因素感覺比較強。

第二階段到底是否成功,要做實證調查才能確認。但據我所知,這策略在幾個地方是相當成功的,所以台灣有些地方經濟上非常支持跟中國合作,像花蓮、花東地區、還有台灣中部幾個縣市就是這樣。

台灣人「以為政治跟經濟可以分離」

早些時候,台灣人都覺得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直至五、六年前為止,台灣人都在談一個概念,叫「芬蘭化」,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學習過去冷戰時期在蘇聯旁邊的芬蘭,某程度上承認自己是蘇聯的屬國,不去挑戰她的霸權。總而言之,中國對台灣施加影響,已進行很久。台灣也幾乎沒有解決,直到2018年為止都是不斷讓她進來。主要原因在台灣有個很特殊的想法:很多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是「政經分離」。我不要跟你統一,但我要去你那裏賺錢,天真地以為政治跟經濟可以分開談。

太陽花結束後,很多人對國民黨政權有期待,但經濟形勢是無法短期內扭轉的。中共就說,蔡英文救不了你,你來!我們為你提供了各種機會,你們的前途在中國大陸。很多年輕人就真的想去中國大陸發展。就算太陽花之後,他們還是去。那也沒辦法,政治運動結束後就是民生問題。學生畢業了也要工作。然後他們就在中國大陸找到這一大堆優惠 package,就想,不如先讓步,去試試看吧。

鼓勵台灣青年到中國就業的措施不少,如國台辦就在2015年起,在中國各地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與「海峽兩岸青年創業示範點」,對台灣創業青年提供技術和經濟補助。不過,中通社報道,這些創業機會風險甚高,有地方官員表示,「100個創業者里『死掉』90幾個很正常」,「兩岸青年創業政策是有政治目的,創業失敗沒關係,很多人沒來過大陸,至少來看看」。

這確實是有效的,去年年底韓國瑜、國民黨地方選舉大勝,某程度上可說是這策略的階段性成功。

只是,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物極必反。2018年的選舉結果,又導致很多年輕人突然間驚醒過來。他們發現,原來政治跟經濟不能分。這就令台灣人覺醒。

這時候,政治、心理、經濟,這「三部曲」將台灣跟中國親近的基礎瓦解掉。首先,2019年1月,習近平說,台灣只有一條路,就是「一國兩制」,這否定了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瓦解台灣親近中國的政治基礎。然後是香港。習近平說台灣只能走一國兩制,香港的反送中就告訴你,一國兩制就是這樣。這瓦解台灣人接受中國統治的心理基礎。

2019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講話,提到:「...我們(中國和台灣)秉持求同存異精神,推動...達成「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把握兩岸關係發展時代變化,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主張和「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進而形成了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基本方略,回答了...祖國和平統一的時代命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立場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111/139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