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中美貿易戰改變亞洲供應鏈及貿易路線

中美貿易戰未見緩和跡象,專家注意到中國經濟放緩及消費減少,可能改變了全球供應鏈及貿易路線,而亞洲經濟體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亞洲經濟學主管路易斯·庫伊斯(Louis Kuijs)9日在一份報告中表示,中國消費的改變對鄰國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因此在衡量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時,必須考慮中國國內消費減少對其他亞洲國家的潛在風險。

庫伊斯在報告中寫道:「對於大多數亞洲經濟體而言,滿足中國國內需求的直接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通過供應鏈的間接出口,現在前者(的出口量)已超過後者。」

「這意味着中國國內經濟消費大量來自亞洲國家的出口,因此在評估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時,我們不能忽視中國國內消費扮演着至關重要的影響力。」他寫道。

他說,在經濟增長放緩之際,雖然中國(中共)當局採取了支持國內需求的政策,加上在中國大陸境內的一些製造商將工廠遷到東南亞國家,可能會減輕中美貿易戰對亞洲經濟體的負面衝擊,但是其仍無法完全避免可能的傷害。

庫伊斯在總結中寫道:「無論如何,考慮到(中國消費下降)對大多數或所有亞洲經濟體的影響,美中貿易戰在未來兩年內可能會對該地區產生負面影響。」

無獨有偶,花旗銀行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亦表示, 中共當局最近的刺激措施,可能無法讓鄰近國家擺脫經濟下行風險。

花旗認為新興經濟體目前面臨的經濟增長三大風險是中國經濟放緩、美元持續走強,以及全球貿易壓力,中國的調整政策可能不會有太大幫助。

不過,某些專家認為,中美貿易戰並不必然會傷害新興市場,因為中國刺激國內消費的措施以及美國轉移進口來源,都有可能彌補與中國貿易減少的影響。

英國期刊《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10月31日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受中美貿易戰影響,美國可能增加進口來自越南、印度、孟加拉及印度尼西亞的低端產品,如鞋類、玩具和紡織品等。至於高端產品如如電子設備和機械等,美國可能增加自韓國採購的數量。

航空地勤服務業者新翔集團(SATS)總裁兼行政總裁洪紀元(Alex Hungate)9日表示,「我們確實看到了某些貿易路線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

洪紀元告訴CNBC《財經論壇》(Squawk Box)節目,雖然東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流依然強勁,但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台灣)的貿易量已轉為溫和,顯見大中華區受到中美貿易戰的衝擊較大。

他說,就航空貨運而言,越南是一個表現強勁的國家,印度的增長也很強勁。他同時提及在美國對華關稅措施生效前,出現了提前訂貨的現象,他​曾​目睹300輛哈雷機車在貨運碼頭排隊的盛況。

哈雷機車首席財務官John Olin上個月表示,預計新關稅措施將使該公司今年至少額外支付4,000萬美元成本,哈雷正在竭盡所能地減少關稅措施對其利潤的影響。

全球最大貨櫃船租賃公司西斯班(Seaspan,SSW)聯合創辦人(前執行長)王友貴(Gerry Wang)日前表示,航運數據早在六個月前就透露出美中貿易戰可能加速中國經濟放緩的信息。

西斯班的數據顯示,川普政府今年1月11日宣佈要對鋼鋁材加征國安關稅,自此一直到這項關稅措施3月23日生效的期間,中國鋼鋁材出口到美國的數量比去年同期(同比)增長了21%。不過,在鋼鋁稅3月生效後直到今年9月,受影響的中國商品出口量同比下降了53%。

市場關注本月底在阿根廷20國集團峰會的川習會,是否會為中美貿易戰帶來和緩前景。然而美中雙方9日在華府舉行的第二輪外交安全對話,對多項議題仍然存在很大分歧,而且美國務卿蓬佩奧在聯合記者會上,並未提及雙方在會中討論貿易議題。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大紀元記者吳英編譯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1111/120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