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堅果雖好 吃錯後果很嚴重!90%的人都不知道!

堅果的食用禁忌(圖片來源:Pixabay)

堅果含有豐富的營養,並且吃起來脆脆香香的,是男女老少都喜愛的一種零食,再加上秋冬時節氣候冰冷,吃點堅果也能夠彌補體內的能量和熱量。

而在閒暇之餘看電影追劇時,堅果也成為不少人的首選,可是堅果的食用禁忌你都知道嗎?為了自己和家人健康,趕緊看一看吧!

板栗

栗子含有很好的膳食纖維,所以,即使是糖尿病患者也能夠適量食用。但栗子生吃難消化,熟食又易滯氣,所以,適量最重要。

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食用,也能夠在飯菜里吃,避免在飯後很多吃,避免攝入過多的熱量。

板栗(圖片來源:Pixabay)

此外,新鮮栗子容易發霉蛻變,吃了發霉的栗子會引起中毒,所以,蛻變的栗子千萬不能吃。

葵花籽

葵花籽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等微量元素,每天吃一把葵花籽,就能滿足人體一天所需的維生素E。此外,葵花籽中所含的蛋白質可與各種肉類媲美,特別是含有製作精液不行缺少的精氨酸,所以,食用葵花籽能夠強腎益精。

除此之外,葵花籽對避免冠心病、中風、下降血壓、保護血管彈性有一定作用。但因為瓜子中含有一些的糖分,因而糖尿患者應該儘量少吃。

瓜子除含有蛋白質外,還有油脂,食用過多也會導致熱量新增。吃葵花籽時,因為外殼會有鹽等少許調料,最好用手剝殼,並且不能一次吃得太多。

開心果

開心果中含有很多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所以開心果不容易酸敗,並且吃開心果能夠降低膽固醇含量,減少心臟病。一次吃10粒開心果,相當於吃了1.5克單不飽和脂肪酸。

開心果(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儘管開心果不易腐壞,可是儲藏時間太久不宜食用。此外,開心果有很高的熱量,並且含有較多的脂肪,肥胖、血脂高的人應該少吃。

甜杏仁

杏仁含有50%的脂肪、25%的蛋白質、1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E和鈣、鎂、硼、鉀等元素。

此外,杏仁有調理胰島素血糖水平的效果。建議腸胃不好的人最好要少吃杏仁。

榛子

榛子營養豐富,與核桃、杏仁、腰果,被人們稱為「世界四大堅果」。榛子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八種氨基酸樣樣俱全,鈣、磷、鐵含量也高於其他堅果。

因為其養分豐富,味道甘美,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它作為珍果。榛子補脾,存放時間較長後不宜食用,並且榛子含有豐厚的油脂,膽功能嚴重不良者應慎食。

南瓜子

美國研究發現,每天食用50克左右南瓜子,可有用避免前列腺疾病,此外,南瓜子中含有豐厚的泛酸,泛酸能夠緩解停止性心絞痛,並具有降壓的效果,但不宜一次吃得太多。

南瓜子(圖片來源:Pixabay)

高血壓患者主張食用,不過胃熱患者要切記適量食用,否則會感到脘腹脹悶。

花生

花生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健脾養胃,潤肺化痰。花生衣有增加血小板數量、抗纖維蛋白溶解作用,故高黏血症者宜去皮食用。花生消化吸收率較低,過量食用會加重胃腸負擔,需引起注意。

松子

松子含有蛋白質、脂肪以及糖類。不過,儘管脂肪含量高,但所含脂肪大部分為亞油酸、亞麻酸等有利於健康的必需脂肪酸,此外,鈣、磷、鐵等含量也很豐厚。

所以,常吃松子可補養強身。提示,如果寄存時間長產生哈喇味,則不宜食用。除此之外,膽功能不良者應慎食。胃腸負擔,需引起注意。

腰果

與其他堅果比較,腰果中含有的對人體不利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要稍高一些,佔到20%左右。因而,不宜吃太多的腰果。

此外,腰果中含有多種過敏原,關於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過敏反應。因而,第一次吃腰果的人,最好不要多吃,可先吃一兩粒後停十幾分鐘,如果不呈現過敏反應再吃。

腰果(圖片來源:Pixabay)

又到了堅果上市的季節了,買些堅果存起來在冬季吃是最好的了。但由於儲存不善,堅果受潮了怎麼辦呢?不用急,小編這裏有妙招。

微波爐巧解乾果受潮

1.準備可用於微波加熱的飯盒,放入約200克受潮的堅果。

2.將飯盒放入微波爐里,大火1分鐘即可。小編用的是傳統的微波爐,其他型號的微波爐請自行調整加熱時間和功率。

3.加熱時需要注意的是飯盒的蓋子不要蓋上,以便讓水蒸氣充分散出。加熱後取出晾涼,堅果即可恢復香酥鬆脆了。

乾果防潮防蟲

1、玻璃瓶密封。

比較穩妥的儲存堅果就是放在密閉容器里,相比與塑料瓶子,玻璃瓶要好一些,玻璃性質穩定,不會揮發有害物質,玻璃瓶要保證乾燥乾淨後再放入堅果。

2、放點茶葉防潮。

如果不放心,可以在儲存堅果時放一些茶葉,茶葉能吸潮,以保證堅果不會受潮。茶葉不宜放過多,根據堅果數量放一些即可。

3、花椒防蟲。

花椒味也是蛀蟲非常討厭的一個味道,以杏仁、花生為例,你只需將杏仁、花生放入密封的小罐中,再將50g左右的花椒倒入紗布袋中,再蓋上蓋子即可達到防蟲的效果。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找話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8/0116/105526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