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楊絳先生: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歲。

楊絳先生,原名楊季康。她是學者、作家、翻譯家,也是錢鍾書眼中「最賢的妻,最才的女」,被世人稱作是「這個時代最讓人惦念的隱士」。「先生」兩個字,代表了一種修為,一份崇敬,和一種精神。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痛惜一個時代的逝去,但相信楊絳先生是笑着離開的,她找到了歸途,他們三個也終於可以團聚了,再無生死和離別。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

——錢鍾書

楊絳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出生於北京,是家中第四個女兒。她的父親楊蔭杭歷任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姑母楊蔭榆亦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高中畢業時,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而停課。為了順利完成學業,楊絳毅然北上京華,借讀清華大學。當時,為了去清華,楊絳放棄了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至此,憑着執着的毅力,終如願考取清華研究院外國語研究生。

讀研期間,她與錢鍾書在清華相遇了,很快便墜入了愛河。

一年後,錢鍾書到父親所在的上海光華大華任教,楊絳繼續留在清華。

當時錢鍾書給她寫了很多信,可她回信卻並不多。後來,他寫《圍城》,還念念不忘這段往事,《圍城》裏的唐曉芙也不愛寫信。

因為信寫得太勤,二人的關係也被父母知曉。於是,循照舊禮,為兩人訂婚。他和她本是自由戀愛,結果卻沿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老老實實走了一遍程序,確實也挺戲劇性的。

1935年,兩人踏入婚姻的殿堂。

隨後錢鍾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毫不猶豫中斷清華學業,陪丈夫遠赴英法遊學。

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楊絳在學習之餘,幾乎攬下生活里的一切雜事,做飯製衣,翻牆爬窗……

1937年,他們唯一的女兒阿瑗出世,楊絳除了照顧錢鍾書的飲食起居和學習,還要帶孩子。

面對生活的瑣碎,楊絳毫無怨言。甚至在錢鍾書闖「禍」時,也是她溫柔地說「不要緊」。

枱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鍾書的一生。

為了錢鍾書她幾乎變得無所不能,將兩人的日子過得井井有條。

1937年,上海淪陷,第二年,兩人攜女回國。歷經各種顛簸,一家人避居在上海孤島,一呆便是八年。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門,楊絳泰然周旋,第一時間藏好錢先生的手稿。1946年,《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裏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同年,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後,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鍾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無匹的情話:「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家有賢妻,無疑是錢鍾書成就事業的最有力支持。

十年歲月,他們備受折磨。被剃陰陽頭,下放幹校,女婿自殺,妹妹去世……然而,楊絳的臉上看不到憂鬱或悲憤。勞動過後,依然讀書或寫字。

也正是楊絳的堅強,支撐這個家一直沒有倒下。而在此期間,楊絳不僅輔佐錢鍾書仍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傳世之作《管錐篇》,自己也自學西班牙語,歷盡周折,完成了譯著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八卷本《堂吉訶德》。這套譯本後被鄧小平作為禮物送給西班牙國王。

"《堂吉訶德》是什麼時候翻譯的?"

——鄧小平

在東吳大學求學時,楊絳先生就奠定了自己才女的地位。不僅是班上的「筆桿子」,中英文俱佳的她還自修法文。音樂也沒有落下,能彈月琴,善吹簫,工崑曲。

清華期間,她發表了第一篇散文《收腳印》和第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備受任課教師朱自清的欣賞。

即使後來隨錢鍾書西方遊學,中斷了自己的學業,還被家務佔去了很多時間,她也從未放棄學習。一路旁聽,一路自修,還不時和丈夫展開讀書競賽。

在錢鍾書寫《圍城》時,她寫了部四幕劇《稱心如意》,「楊絳」的筆名也就此叫開。

她的翻譯之路開始於清華讀研時期。當時錢鍾書的老師葉公超請她翻譯一篇政論《共產主義是不可避免的嗎?》,交稿時,葉公超極為滿意,連連「很好」。從此楊絳一發不可收拾,走上了翻譯的道路。

她翻譯的47萬字的法國小說《吉爾·布拉斯》,受到朱光潛的高度稱讚:我國散文(小說)翻譯「楊絳最好」。

1958年後,已經47歲的她,又利用各種時間自學西班牙語,才最終有了這本被當作國禮的《堂吉訶德》。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楊絳

1994年,錢鍾書病重住院。不久,女兒錢瑗也病重住院。已經八十多歲的她,來回奔波,照顧二人。

她曾說,「鍾書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顧人,男不如女。我盡力保養自己,爭求『夫在先,妻在後』,錯了次序就糟糕了。」

1997年,他們的女兒英年早逝。深受失親重創的楊絳對錢鍾書說:「你放心,有我吶!」

內心之沉穩和強大,令人肅然起敬。

一年後,錢鍾書也去世。

在丈夫與女兒相繼離世後,她深居簡出,很少接待來客。她說:「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在92歲高齡時,楊絳先生提筆著書《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並着手整理丈夫幾麻袋天書般的手稿與中外文筆記,多達7萬餘頁。96歲時,還推出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一百多年的歲月風塵,從未曾能掩藏了她的風華。在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她的安寧及淡泊顯得無比珍貴,又令人無限動容。

她的文字韻致淡雅,獨具一格,即使在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也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那份通達與智慧更值得我們學習。

最後,重溫先生的10句話,緬懷

1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3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4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慾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5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6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8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9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10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愛情到這裏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頭條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6/0526/74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