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歷史為中國百位皇帝寫下的判詞 值得收藏

66、宋徽宗趙佶——擅長書畫藝術的帝王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句話可能在徽宗身上得到了最直接的體驗。作為皇帝,他昏庸無能,但作為藝術家,他實在是當之無愧。據說他降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看過南唐後主李煜畫像,神宗對這位亡國之君的儒雅風度十分欣賞,隨後就生下了宋徽宗。而且,史書曾很細緻地描繪說,在他出生時,宋神宗還夢見李煜前來謁見。於是,有後人推斷:宋徽宗趙佶是李煜的再世。而實際上,他們兩個人確實是有着驚人的相似:比如他們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天分,才華橫溢。不同的是,在詩詞曲賦上,趙佶略輸文采;在書法繪畫上,李煜則稍遜風騷;比如在治理國家上,他們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的貪圖享樂;再比如他們都是亡國之君。我們在綜觀歷史的時候,總能發現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有很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67、宋欽宗趙恆——北宋的亡國之君

趙桓是個窩囊得不能再窩囊的皇帝。生活在皇宮裏本來就是個比較鬱悶的地方,當了太子後,還要戰戰兢兢地生活。本來想安穩地等着日後做上皇帝,改變上半生的際遇,不料這種希望也被金國的大軍澆滅了。金軍壓境的時候,徽宗倉促地將黃袍加在了他身上,將亡國帝王的名稱加在了他頭上。在即位的一年時間裏,趙桓是在金軍的轉困下,惶惶不可終日。想來也是夠可憐的,他在金國做俘虜的時間比在宋朝還要長。他能叫做「重昏候」,可見趙恆是在怎樣的恥辱中生活!至於他是否對金兵只知一味求和,昏庸亡國等;或許這也是他所無法選擇的吧。即便他不昏庸,即便他不求和,面對強大得多的金國,他還能怎麼樣?歷史的更迭更多的時候並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如果把北宋的亡國之錯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那麼歷史會有欠公平。

68、南宋高宗趙構——萬世為人所不恥的皇帝

趙構是比較幸運的,在金人押解皇室北上的時候,惟獨讓他成了漏網之魚,「中興之主」的位子自然非他莫屬。靖康二年,趙構重建趙權宋政權,史稱南宋。但是,高宗這個「中興之主」之詞對他實在是個讚譽,父兄被擄的奇恥大辱卻無法激起他對金人的仇恨,國恨家仇,非但沒有讓他有點抗擊之心,卻因曾經見識過「金人」的強大,患上了嚴重的「恐金症」。甚至是怕到了勝也求和、敗也求和的地步。一個堂堂的皇帝,卻在給金伯表章中,稱自己為「康王」!可見其被奴役的劣根性!「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他連自己的臣子都不如,卻因害怕其功高蓋主,怕打贏了迎回自己的父兄而讓皇位不保,從而殘忍地謀害忠臣!正如岳飛臨死時在莫須有的罪狀上留下的那兩行字一樣: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人們之所以記住他,並不因為他是個皇帝,而是因為他賣國求榮、殘害忠良!

69、南宋恭帝趙絲——從南宋皇帝到合尊法寶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莫過於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生在帝王之家,在許多人看來這應該是件很幸福的事,享受着常人想都想不到的榮華富貴,然而,生在一個沒落的王朝,一個行將就木的王朝,實在也是一種不能選擇的悲哀。從皇帝到囚徒,再從囚徒到和尚,有多少人有能力承受這種角色的轉變,又有多少人願意接受這種不能選擇的命運?在我們時常對一些人發出羨慕的目光時,我們可曾想過別人的無奈?清燈古佛下,這位曾經的帝王究竟領悟了什麼?

70、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金戈鐵馬戰平生

「戰地征衣似鐵,馬前流矢如蝗。飲血狂刀亂影,鼙鼓聲中塞外寒。夜風正颯然。震落長空星月,撼他山嶺虎狼。渴飲金甌都已缺,沙場晨暉淒復涼。可憐幾將還?」阿保機的一生是奮進的一生;拼搏的一生。他在戰爭中出生、稱汗、建立帝國,並在戰爭歸途中死亡。他驍勇威猛,尤其善騎射,在統一了契丹八部後,建立了大遼帝國。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皇帝,武功超常本也在預料之中;但他能在文治上有一定的成就,是其讓人刮目之處。阿保機啟用漢人朝延徽等,改革習俗;並參照漢字的偏旁部首創製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在發展民族文化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為促進契丹社會經濟發展、推進契丹封建化進程,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71、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英明睿智的金開國皇帝

一個沒有尊嚴的人,一定是個不成功的人;而一個沒有尊嚴的民族,也註定會是個失敗的民族。貧窮和落後,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在發展進程上的差別,但這個人或者這個民族不一定是失敗的。阿骨打就是從不願給遼國人「跳舞」開始,舉起了民族尊嚴的旗幟,他不怕擔當「破壞大遼和女真友好關係」的罪名,不怕大遼國可能採取的經濟制裁和軍事打擊,不怕本部落民眾的誤解與非議,甚至不怕其他酋長的趁機出賣與陷害,毅然決然地對遼國皇帝說「不」!阿骨打正是用這種「傲氣」贏得了女真人對他的尊重,並逐步統一鄰近部落,擴充了實力,連續發動反遼戰爭,並最終滅掉了大遼。

72、金世宗完顏雍——金國的中興之主

力圖改革的政治家金世宗完顏雍對「金朝」中期歷史有一定的影響,在金世宗初登大堂之時,大金江山風雨飄搖。他先從北平起義,然後南與宋以勝成和,保住了大金社稷,足見其經邦之才。在治國方面,完顏雍也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勤於政事、恤民重農、給域內各族人民創造了個有利生存的環境。他把金國建成了一個基本上是封建制的中央集權的帝國,對於中國北部邊疆的穩定與統一、對於社會發展與進步都具有積極作用。「內安百姓,外和鄰敵」這一治國之策更是顯示了他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73、西夏景宗李元吳——雄才大略的西夏國主

李元昊有着非凡的氣度,他做了爺爺和父親想做卻沒敢做的事——建制稱帝,向大宋發兵。他在幾年之內,讓西夏與宋、遼形成鼎足之勢。他有着雄才大略,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也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他是個複雜的人物,更是個勇敢的人物。

74、元太祖鐵木真——一代天驕真英雄

「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和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有人可跟他媲美。鐵木真具有蒙古民族殘忍好殺的特點,也具有英雄們所不容易集於一身的各種優點。鐵木真心胸開闊,氣度恢弘,對朦朧不明的情況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他用深得人心的公正態度和嚴厲的警察手段統御他那每天都在膨脹的帝國。高度智慧使他發揮出高度的才能。」這段話摘自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我覺得這是對成吉思汗最客觀和公正的評價。「一代天驕」,除了彎弓射大雕,他還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版圖橫跨歐亞的帝國,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真正的風流人物!

75、元太宗窩闊台——英雄嗜酒半功罪

「窩闊台將繼承我的汗位,因為他的旨意堅定卓越,他的識見穎敏優越。憑藉他靈驗的勸告和良好的見解,軍隊和人民的管轄以及帝國邊界的保衛將得以實現。因此,我指定他為我的繼承人,把帝國的鑰匙放在他的英勇才智的手中。」成吉思汗的英明得到了一半的詮釋,窩闊台果然是諸子中最明智者。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別能力和穩重,但卻沒有繼承其父親的統治能力和政治遠見。他是一位生性隨和、無憂無慮的酒徒,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利用他的絕對權威,按自己的方式飲酒取樂。他活的倒是人生之自在!政務的荒廢似乎從來沒有讓他放在心上。

76、元世祖忽必烈——稱雄歐亞的元大帝

忽必烈是元朝的創建者,是在蒙古族不斷擴張中長大的王子,所以他能征善戰,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他接觸漢族文化,融合漢族文化,利用漢族文化來鞏固自己的力量,並治理元朝的政權。他統一了全國,結束了唐朝以來中國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三代600多年的長期統一。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着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77、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優柔寡斷失天下

元朝中期以後,皇位之爭一直是宮廷層出不窮的戰爭。妥懽帖睦爾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做着皇帝之爭的犧牲品——被流放;即位之初又受制於權臣——做傀儡。直到自己親政。作為元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只是沾了皇族血統的光,他沒有一個作為政治家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和才幹。他既不可能解決元朝中期以來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又不可能跳出宮廷鬥爭和內訌的怪圈,消除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奪利。最後只能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

78、明太祖朱元璋——從寺廟走出的開國帝王

平民劉邦做成帝王后,給了身後無數平民一個美麗的夢想。是的,「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一聲質問,讓後來的人們更有了勇氣向腐朽的統治者發出衝擊。而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成功的一例。他在位期間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矚目的,他所做的錯事也是一直被人口誅筆伐。人無完人,在其在位的30年時間裏,我們還是看到了他勵精圖治的變革,他對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前進所起到的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做到像他那樣文致太平,武定禍亂的君王實在是不多,而明太祖兼而有之。

79、明惠帝朱允炆——合格但卻失敗了的守成之君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結束,作為皇帝他太過仁慈,有時甚至優柔寡斷,如果讓他作臣子,相信他可以愛民如子,兩袖清風,但做皇帝不一樣,皇帝註定與鮮血分不開,他要排除異己;他要樹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這些,皇帝也終將被歷史淘汰,建文帝就是這樣一個悲劇人物。有很多人也認為,建文帝的新政,是符合作為一位守成之君的。朱元璋是一個陰沉、猜忌之主,刑法很嚴,到了建文帝的時候,刑法寬鬆了很多。如果朱棣不造反的話,那大家是不是會說他是一個好皇帝呢?歷史是全面的,不能因為他是一位仁柔之君,就說他註定失去江山。建文帝手下有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等一班忠臣,相信是可以做開明仁德的好皇帝的。

80、明成祖朱棣——能屈能伸的皇帝

在歷代帝王中,朱棣屬於一個能屈能伸的人,也是方圓之道運用得最靈活的一個皇帝。作為王子,他能在需要的時候裝瘋賣傻;能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他是個馬上天子,他以武功而揚名,用武力奪皇位,因善戰而拓疆土。他的一生起於兵,最後也死於行軍的途中。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奪來的,然而他能勵精圖治,廣納賢才,致力於把一個大明王朝推向繁榮鼎盛的巔峰,給天下百姓帶來幸福,不失一代明君,這就足以讓世人景仰,因而不論是正史也好,野史也罷,朱棣始終是一個好皇帝。

81、明宣宗朱瞻基——能文能武的太平天子

當年明成祖曾經預言朱瞻基會是個「太平天子」,此語果然沒錯。雖然宣宗在位僅有10年時間,但他是個守成之君,再加上前面幾位皇帝的勵精圖治,明朝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恢復和發展,到了宣宗統治的時期已是國泰民安,他統治的時期是明朝政權最穩定的時期。他以自己德政和治道被載入史冊,將明朝推向了「仁宣之治」的黃金時期。另外,宣宗在文化上的造諧也很深,詩文很有文采。不過,他在武略中的能力,要遠遠遜於文治。宣宗一直在對外交往上都是不好武功好安寧,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和議,使百姓有了穩定發展的環境。宣宗還愛惜民力,與民休息,使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富庶,賦入盈羨」,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商品生產程度也有了提高,手工業也得到發展,商路增闢,國內外貿易等都有所發展。農民生產生活得到保障,農民起義也很少。宣宗任人得當,吏治較為清明,是皇帝中較有成就的一位。

82、明英宗朱祁鎮——命運多舛的皇帝

朱祁鎮的一生大起大落,極富戲劇色彩。他年少的時候很幸運,不到兩個月就被立為太子,9歲登基。不過他的這份幸運並沒有一直陪伴他,在「土木堡之變」中,英宗被瓦刺所俘。他的人生際遇也因此而進入了另一面,帝王被俘,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恥辱,對人生多了幾分尊重,對世事多了幾分理解,所以也做了些可傳後世之事。比如釋放建文帝的兒子,廢除殉葬制度,《明史》稱英宗在位期間,「無甚稗政(壞政策)」。可是,英宗並不能遏制大明帝國日益走向危機的趨勢。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變化,永遠不是一個人所能主宰的。

83、明孝宗朱祐堂——明朝中興之令主

朱祐堂即位後,「更新庶政,言路大開」,肅清朝政,恭儉愛民,力挽危瀾,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為明代迎來了個難得的和平時期,他也因此而躋身於歷史上中興帝王的行列,被譽為「中興之令主」。作為一個皇帝,他不可能令天下所有人都能幸福,但最少他應該讓自己的決策少些錯誤,能任人惟賢、馭人有術,這樣如果不是在積重難返之時,基本上都能做個不錯的皇帝。

84、明世宗朱厚恩——先清後濁的皇帝

能由壞變好的皇帝不多,但是由好變壞的皇帝卻是不勝枚舉。或許是驕傲,或許是滿足,或許是由於成績迷失了曾經的方向,許多先期為政清明的皇帝,到了後來卻糊塗了起來。世宗也是如此,他在即位初期誅殺宦官汪直,節用寬民,提拔了正直官員,任用賢明的臣子,吏治一時清明。但在其執政晚期卻荒淫無度,吏治腐敗,迷戀道教,重用奸臣嚴嵩。導致期間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邊患四起,使明朝妁國力逐漸走了下坡路。

85、明神宗朱翊鈞——消極怠政的皇帝

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由於其年幼不能處理朝政,便由兩宮皇太后輔政,採用張居正的改革,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整頓朝綱、發展經濟和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在張居正去世後,他謀略利用自己無上的權威去擺脫張居正的陰影,擺脫理學綱常的束縛,可是他只能摧毀張居正及其勢力,卻無法走出張居正對他潛移默化教育所構築的「無形的網」的束縛,無法走出元輔的陰影,竟三十年不上朝,荒廢朝政,並廣搜民脂民膏,派宦官到處搜索珠寶,以勘礦開礦為名,廣搜民財,過着驕奢淫逸的荒誕生活,導致民憤紛起,怨聲載道。他放縱的是肉體和靈魂,最終毀掉的是大明朝的基業。

86、明光宗朱常洛——極富傳奇色彩的皇帝

皇宮中的不幸不比常人,常人的不幸充其量不過是貧困、少愛、孤苦,而作為皇室成員的不幸卻沒有如此地簡單,在這個象徵着無限權威的宮廷里,到處都是競爭、廝殺和無情。在光宗短暫的39歲生命里,他幾乎沒有過上幾天幸福的日子,20歲之前,因為母親的地位低微而得不到父親的疼愛,終於當上了皇太子之後,又不得不過那些戰戰兢兢的日子,幸福的大門剛剛打開,他終於登上了皇位,一個月後,厄運又悄然來臨,一個千古疑案——「紅丸案」,成了光宗生命的終結。

87、明熹宗朱由校——帝王中的出色的木工程師

中國的歷朝皇帝中,有許多有特殊才能之人,有好賦詩論文的、有好丹青畫卷的、有喜好戲劇文藝的等等。明熹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他喜歡木工、土木建築,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台樓榭,都能夠做出來。而且他有時候還親自動手,並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如果單單讓他做這個專業,他一定是個難得的人才,但除此之外,他還有更重要的角色,他還是皇帝——一個要主宰朝廷、家國百姓的君王,如果將之棄之不顧,那麼國將如何?

88、崇禎帝朱由儉——煤山上的亡魂

如果可以抱怨的話,那麼崇禎帝朱由檢肯定認為自己生不逢時。他是個勤政的皇帝,但一樣不能挽救大廈之將傾。因為他是明朝末代皇帝,所以在他身上也一直有着頗多爭議。他處置閹黨、整理朝綱,卻又信任內臣、不分青白殺戮文臣武將;他殫精竭慮,使盡全部智慧,力圖挽狂瀾於即倒;他搜刮民財、恪盡節儉,卻依然無法填平戰爭的無底洞。在中國兩百餘年的封建帝王中,他應該不是特別無能的皇帝,但是因為歷史的積澱,他不得不掩面而絕於世。歷史的更迭,總有人要充當這個角色,他只不過是一個犧牲品而已

89、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大汗

努爾哈赤是個智慧而有為的皇帝,他用了三十年的時間;力挫群雄,完成了幾百年來未能完成的統一女真各部落的偉大事業,成為「奉承天命撫育列國革命汗」。他馳騁疆場,建功立業,為後來的清王朝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他用不斷勝利的戰爭,證明了自己是真正的英雄領袖。

90、清太宗皇太極——非比尋常的文治武功

世間有很多天然的巧合,「皇太極」這個名字竟與漢族皇帝的繼承人「皇太子」的讀音非常相似。或許皇太極剛一出生,就註定了他必須是一統天下的清王朝皇帝。而現實中的皇太極也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明君,他博覽群書,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嚮往漢族文化。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發展經濟,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1、清順治福臨——承前啟後的皇帝

有清朝初期執政的皇帝中,順治帝可能是其中最不出色的一個。這並不是因為他一點能力也沒有,也不是他昏庸敗政。讓他顯得有些暗淡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執政時間短;二是他前後的幾位皇帝,也確實都非常出色;三是因為他後期寵信佛教,甚至對他是死還是出家為僧的質疑,反倒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忽略了對他執政能力的關注。而實際上,雖然他獨自掌握朝權的時間不長,但他文韜武略,革故鼎新,重用漢官,穩固了清朝統治,為康熙王朝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他的歷史功績依然是我們所不該忽視的。

92、清康熙玄燁——勵精圖治的聖明君王

「滿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的貢獻。清朝開始的幾位皇帝都很有本事,尤其是康熙皇帝。」這是毛澤東的評價。除去近代史上的幾十年;清朝在中國的歷史上還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年代,尤其是聖祖玄燁——康熙大帝,他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伴隨他61年的政治生涯載入史冊的,是他顯赫的文治武功。除鰲拜、平三藩、統一台灣、穩定西藏,奠定了今天中國版圖的基礎;他立志治理黃河水患、減輕賦稅、實行科舉、提倡滿漢平等措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

93、清雍正胤鎮——嚴猛治國的皇帝

他是個讓人充滿疑竇的皇帝,從他的繼位到他的死亡都流傳着各種版本。至於真實的情況,我們也許只能保持在猜測之中。但是這一切似乎也不再重要,關鍵是我們能看到他在位期間的成績就已經足夠。該誰做皇帝,那只是封建帝王制的一種傳承,或者那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在那個時期能夠做好皇帝,便是朝中之幸,百姓之幸!在雍正在位的13年間,他的政績還是足以證明:這個皇帝沒有白當,同時他為後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94、清乾隆弘曆——鼎盛名帝

或許是乾隆帝離我們更近一些,或者是那個時代是清朝的最後一個盛世,所以我們對他的印象似乎更深刻一些。無論是從電視上或是圖書中,我們看到的關於乾隆的宣傳大多都是正面的,是個有着文治武功而又風流倜儻的皇帝。可是,在乾隆時代,世界卻在發生着巨大的改變,英國工業革命、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法國大革命等都在這個世界上上演着。這三件大事正在影響着世界歷史的進程,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但是公元1793年,當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接見英國使臣馬戛爾尼時,還自豪地說「天朝統馭萬國」、「天朝撫有四海」、「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等等。乾隆皇帝在中國的皇帝中,的確是個比較英明的人,但他卻看不到西方工業科技的進步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迷夢之中。雖然我們不能對一個帝王有着太多的苛刻,但是中國之所以在清末期落後於世界,難道與中國這些自大的皇帝沒有關係嗎?

95、清嘉慶禺琰——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

嘉慶四年,乾隆帝去世,禺琰開始親政,親政僅六天便逮捕乾隆朝時大奸臣和坤,將和坤的金銀財寶等價值連城的物品全部歸屬自己所有。嘉慶帝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卻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的勢頭。雖然嘉慶皇帝是一個不錯的君王,勤政愛民,但他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許這是嘉慶帝最為無柰的感慨,他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所有的努力都變成徒勞。嘉慶帝始終找不到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一個奮發圖強的出口,而且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國家,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就能解決的,所以,他也只能沿着衰敗的道路滑下去。但這並不是他的錯,這是歷史要前進須經歷的必須階段,嘉慶帝只不過是被推上歷史前沿的一個人物而已。嘉慶帝時期,官吏貪污,政治更加腐敗,執政時革除積弊,努力振興清王朝,但仍未能改變清王朝走向衰弱的局面,自此,清朝國勢日非。

96、清道光旻寧——殘陽空照

和他的父親一樣,道光也是個勤政圖治的皇帝,登基後,雄心勃勃的道光,也曾效仿其先輩,勤力朝政,意圖振興祖業,但是卻不能明察秋毫,為人優柔寡斷,又是一個平庸之人,所以導致清朝國勢更加衰弱。他處於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但卻「守其常而不知其變」。來自東南海上的鴉片流毒和英軍入侵,使他難以定奪。他想嚴厲禁煙,也曾下決心抗擊侵略者,但歷來排斥外國以天朝自居的清朝皇帝,卻不知英國的究竟何在。在道光的眼裏,根本就沒有對外侵略的正確認識,再加上他平素無知人之明,臨危無應變之策,以至茫然無所措,毫無方略,徒嘆奈何。他只能在自恨自愧與自責中,忍辱接受英國的城下之盟,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他執政以來,事必躬親,但卻了無成就,面對先祖的章章業績,他也只能留下無奈的聲聲嘆息。

97、清咸豐奕貯——志高才疏,縱情有色

咸豐即位時,朝政十分腐敗,清朝病入膏肓,他為了挽救統治危機,也頗思除弊求治,企圖重振綱紀,儘管他宵衣肝食,日理萬機,局面還是越來越壞。其在位期間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進一步喪失了主權,大清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面對腐敗的清王朝,他無可奈何走上了縱情聲色,逃避現實的道路。

98、清同治載淳——無所作為,淫病而終

同治帝少年即位,在位期間,西方列強來入侵,而太平天國已被消滅,清室亦興辦洋務,頗有奮發圖強之心,此段時期被稱為「同治中興」。但他本人卻十分無能,看戲、享樂、不好讀書,是有名的「浪蕩天子」。親政後依然沒有任何作為,確實是辜負了朝野上下對他的殷切期望,不過他這種情況也是有原因的,在慈禧太后的大權傾軋下,即便他想有所作為,又能如何?

99、清光緒載湉——變法維新,不做亡國之君

不可否認,清朝的大部分皇帝還是進取的,無論是盛世也好衰世也罷,清朝的皇帝都想着奮發圖強。雖然光緒即位後,清朝的政局已經相當難以為繼,但是光緒帝親政後,依然立志圖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戰敗後光緒被迫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用璽。自此他意識到變法革新的必要性,為了「不做亡國之君」,推行了百日維新運動。

100、清宣統溥儀——中國的末代皇帝

溥儀在位僅僅三年,而且那個時候,他還只是個孩子,但是作為中國的末代皇帝,他引起了太多的關注,中國的歷史在他之後,翻開了新的一頁。溥儀在位期間,由其父載灃任攝政王,載灃曾在政治上罷免袁世凱,成立皇族內閣,繼續加強滿族貴族的統治;經濟上,通過買辦盛宣懷大借外債,以挽救清王朝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但終究挽救不了清王朝覆滅的命運。1912年2月12日溥儀宣佈退位,此後,溥儀在張勳導演的復辟活動中又當了13天的短命皇帝,抗日戰爭期間溥儀充當日本帝國主義的傀儡——滿州國皇帝,抗戰勝利後,溥儀被蘇聯紅軍俘虜,後移送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他通過學習和改造,完成了從皇帝到公民的轉變。從皇帝到囚犯,再到普通公民,再到政協委員,他的一生經歷可謂多變,他能以平常的心境看待,並能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他的境界應該是非同一般的。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微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216/51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