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歷史為中國百位皇帝寫下的判詞 值得收藏

康熙大帝像(網絡圖片)

1、秦始皇贏政——千古第一帝

古今興亡事,幾頁故書中。帝王的故事從秦始皇開始,他所締造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同時也是最短命的帝國。秦始皇翦滅六國、統一天下,正式稱帝不過12年。但是,秦帝國卻讓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集權統治。一個能影響歷史的人,固然是個了不起的人,而這個人影響了中國二千多年,可見其影響力之巨大。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然而歷史不能忘記,這個自稱「功高三皇,德高五帝」的皇帝,其驚世之舉,早已印在歷史的塵封中。

2、秦二世胡亥——弒兄篡位的昏君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在胡亥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詮釋。胡亥就是完全的胡作非為,這個極端自我、殘暴享樂的昏君,只做了三年的皇帝便被趙高所殺。由此,人們不得不發生這樣的浩嘆:「秦人不衰,而後人衰之。後人衰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3、漢高祖劉邦——從混跡市井到一代帝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劉邦文不過人,武不能戰,卻利用秦末動亂的「大風起」的機遇,贏得了「威加海內」的榮耀,成為歷史的弄潮者,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布衣皇帝。漢族與漢字的名字由來,都與大漢帝國密切相關,都與劉邦密不可分,而大漢帝國卻是由一個被人們評價為「不務正業的無賴」平民劉邦創建的。「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是他這種將將之術,才是劉邦取勝之關鍵。

4、漢文帝劉恆——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劉恆雖出身帝王之家,但因其母而略顯卑微。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避免了被呂后殘害的命運。也許是少時為人所忽視,所以才成就了他的一鳴驚人。他是個恭儉的皇帝,為政清明,勵精圖治,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先河。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寬容待人,謙恭於己,幾乎沒有其他皇帝所有的驕奢。其統治期間,可以說是百姓之幸。

5、漢景帝劉啟——清明有為的皇帝

劉啟算是一個比較有福氣的皇帝,接手了一個太平盛世。他在位期間也是基本上承襲了文帝的治國方略,繼續發揚着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保持政治的清明和政局的穩定,削藩減租,輕刑安邊,使西漢進入了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有了世人所熟知的文景之治。同時,劉啟的另一面可能鮮為人知:他年少的時候是典型的王公貴族形象,紈絝子弟的做派,直到後來因為誤會打死了吳王劉濞的獨生子才有所收斂。為此,有人完全從另一面評價了劉啟,認為他心胸狹隘——因為殺了曾經反對立他為太子的名臣周亞夫;認為他昏庸——因為他殺了名臣晁錯……但是歸根結底,他所採用的政策還是於民有利的,這就已經足夠了。

6、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於一身

漢武帝劉徹有多半生都在做皇帝,在有關皇帝的評價中,他多被後人所稱道。他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統一思想;他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連續發動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開拓疆土;他派張騫打通了「絲綢之路」,將西漢推向了一個鼎盛的時期。也有人說他是一如隋煬帝一樣的敗家皇帝,只是沒有亡國而已。其實這樣的評價實在是有些偏頗,時代不同,人們的思想和境界也不相同。如果當時的儒家思想,能給統治階級帶來穩定,或許他就沒有理由不去用。皇帝並不是人人能做,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好,手指尚有長短,我們又何須過於苛求。

7、漢宣帝劉詢——營造漢室中興的皇帝

雖然劉詢是生在皇族宗室,但卻並不比一般的百姓幸運多少。他剛出生五個月就因祖父謀反而連坐入獄,一直到5歲的時候才出來。後來也一直是長在民間,有着比較坎坷的經歷,這可能也是他更懂得民間疾苦的原因。在漢宣帝統治期間,他親躬萬機,勵精圖治,採取了整頓吏治、平理冤獄、輕搖薄賦、發展生產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吏稱其職,民安其業」,這個長在民間的皇帝為西漢的中興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8、漢元帝劉爽——獨尊儒學的最佳實踐者

平民百姓犯一個錯誤,可能並沒什麼大不了。可是皇帝犯了錯誤就不一樣,它甚至可以因一個簡單的錯誤,亡了一個朝代,滅了一個國家。宣帝一世英明,卻在立太子中犯了躊躇。雖然他知道太子的諸多缺點,甚至有「亂我家者必太子也」的感嘆。但最終因念許皇后的患難之情,所以還是將皇位傳給了劉爽。結果還真應了皇帝的這句話,這劉爽果然把宣帝留下的大好江山給敗落了。劉爽喜歡儒學,「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他這裏得到了最為完整的貫徹實施。因為崇尚儒學,所以他任用了一些人才;同時又因在儒學的圈子裏感到了沉重,所以他也信任奸佞。這個劉爽是典型的迂腐儒生,他可能終其一生也沒能明白為什麼崇尚儒學,卻把好好一個國家弄得亂七八糟。

9、漢成帝劉騖——謙恭有餘而豪爽不足

漢成帝劉騖在文化、天文等方面創造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且他還創立了延續千年之久的三公制度。他少時雅好學術,精通儒學經典。按理說這應該是個清明的皇帝,盛世的明君。可是,他的另一面卻讓人不敢恭維,他沉迷酒色、奢靡無度,好端端的一個漢家王朝卻讓外戚王氏專權,後來王莽代漢而立,就是從他這裏開始建立的根基。在他統治期間,也做過一些值得稱道的事,但是整體來說還是政績平平,雖然雷聲大,但雨點小,最終沒能給衰落的王朝一點復甦的跡象,卻讓西漢政權一點點旁落。

10、漢衰帝劉欣——斷袖之癖的皇帝

漢衰帝劉欣可能不足為世人所熟知,但說起斷袖之癖,恐怕世人皆知。他就是歷史上惟一一個明目張胆搞同性戀的皇帝。從性格來看,他非常守儒家禮法,漢成帝就是着重了他這一點,才把他立為太子的。他即位後,也曾設計削奪王氏的權力,並試圖一振西漢曾經的輝煌,只是無奈西漢已成大廈將傾之勢。再加上他獨寵董賢,將其一家人幾乎都封了官,甚至還想傳位給他。這就更引起了大臣們的不滿,而且這董賢又沒有一點才能,除了在劉欣面前嬌媚作態,別無其他長處,最後甚至把大權交給了後來篡位自立的王莽,可見衰帝之衰了。

11、漢平帝劉衍——王莽手中的玩偶

漢平帝劉衍倒是很幸運,九歲就當上了皇帝。不過他這皇帝當的只是個樣子,屬於當家卻做不了主的。從即位到死亡,他一直都是控制在王莽手中的玩偶。他能做一皇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是劉氏宗室而已。換句話說,如果不是王莽控制他,他一個小孩子也不可能做出什麼大事出來。面對如同垂死老人的西漢王朝,劉衍不可能變出什麼靈丹妙藥,來拯救垂死掙扎的西漢王朝。他的人生註定就是被人擺佈的一生,他沒有能力選擇,更沒有能力去抗爭。

12、新帝王莽——一生真偽誰不知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年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白居易的這首詩就是封建士大夫對王莽評價的代表作。但從歷史的角度看,王莽輔政期間的救災安民、褒善顯功等政績,我們還是應該肯定的。儘管王莽改制失敗了,且走了一條空想社會主義的道路。可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探索和嘗試,這種精神及留給後世的經驗教訓,都是可以引以為鑑的。王莽雖然葬身於農民起義的烈火之中,但他的本意是想改變自下而上狀況,拯救社會的危機,他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只不過在做事的方法方面有些欠妥,另外時機也不是很成熟,於是王莽成了西漢的「替罪羊」。

13、漢光武帝劉秀——以柔治國治天下

劉秀雖然是皇族出身,但其實只是個姓氏和血統上的關係,他本身就是一介平民,喜歡農耕。他可能是所有的皇帝中學歷最高的一個,在稱帝之前,他已經是太學生了。他不是剛猛的人,但善於韜光養晦,「秀才造反」,在群雄並起之亂世,竟能興復漢室,一統江山,開創「光武中興」之局面,實是難得。他一生從善如流,注重吏治,釋放奴婢,壓制地方豪強,平徭簡賦,關注民間疾苦,為東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關鍵的作用。正所謂能紹前業日光,克定禍亂日武,光武帝諡號給劉秀那是再恬當不過了。

14、漢明帝劉莊——締造明章之治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後三十年看子敬父」這句話用在劉莊及其母身上,倒是很合適。在他統治期間,雖說也沒什麼特殊貢獻,但是他也做到了吏治比較清明,政局相對穩定:對外基本上消除了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經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應該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15、漢和帝劉肇——平庸走完皇帝之路

東漢的皇帝有作為者甚少,國力也是從和帝劉肇開始,一代不如一代。和帝劉肇是個平庸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也就是打敗匈奴算是一件大事,不過那還是竇太后的傑作。他的所有精力幾乎都是用於整頓後宮。好事沒做什麼,卻給後世添了很多麻煩,他提拔生母梁氏家族,使得東漢勢力最大、危害最多的一個外戚集團有了發展的空間。另外,他借宦官的勢力打跨了「竇氏集團」,這本是一件好事,卻讓宦官擅權打開了序幕。這位平庸的皇帝開創的這兩個先河,將東漢王朝從此推向了墳墓。

16、漢桓帝劉志——一生操縱於小人之手

按照傳統規則,在外為王候者,一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但是這條規則卻在東漢屢屢被破。外戚和宦官成了東漢後期的主宰,像在野黨和執政黨兩者之間無休止的鬥爭。這樣的結果就是當朝皇帝基本沒什麼地位,甚至連皇帝由誰來做,也是當權者說了算。劉志的皇位便是得益於外戚梁氏。不過他也因此當了13年的傀儡皇帝,在終於剷除了外戚勢力後,宦官又開始挾持劉志,東漢王朝出了狼窩又進了虎穴。如此朝政紊亂,小人當權,東漢的危機也越來越嚴重,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劉志開始增稅賣官,嚴重破壞了吏治,增加了百姓的負擔,讓東漢王朝走向越來越黑暗的深淵。

17、漢靈帝劉宏——一世無成的皇帝

東漢未年的幾個皇帝,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他們在那個位置上坐着,只是證明漢室還姓劉而已。至於具體的權力,則都是在權臣或者宦官手裏。貴為封建九五之尊的皇帝,卻悲哀地做了別人手中的傀儡。如果說恆帝還對被壓制有一點心懷不滿的話,那麼靈帝可就是一個十分容易滿足的人,他是極盡吃喝玩樂的能事,中國古代幾百個皇帝可能沒有一個人比他精通此道。作為一個成年的皇帝,應該多少能做出點政績來,而這靈帝還真讓史官們省了心,他居然一點政績都沒有。也許是皇帝之位本來來得僥倖,來得意外,所以他從來不曾珍惜,也不曾想要做點什麼,來對得起「皇帝」這一稱謂,靈帝就像是抱着過一天算一天想法活的,所以他玩得極瘋狂,把東漢的江山也玩得一塌糊塗。如果說前幾個皇帝還能用「江河日下」來形容的話,那麼到他這裏就只能叫做「病入膏肓」了。

18、漢少帝劉辨——短暫而悲哀的帝王生涯

做了皇帝卻主宰不了自己的生命,甚至不能為自己做一次主,這真是少帝劉辨的悲哀。因為靈帝在位時,朝權一直握在宦官的手裏,所以到他這裏,也只能是個延續而已。不過後來清剿「黃巾」起義時,皇后的哥哥何進等人,又擁有了重兵,其結果一是使得劉辨能登上帝位;二是讓外戚又有了資本來與宦官一決高下。劉辨也成了再一次宦官與外戚鬥爭的犧牲品。他做皇帝僅僅一年時間,卻經歷了被劫持的危難,也是因為自己的無能,最終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19、漢獻帝劉協——一輩子的傀儡帝王

如果說做皇帝也是一種悲哀的話,那麼劉協肯定是體會最深切的一個。他所接手的王朝,本來已經陷入了末路之中,並不是因為他想做這個皇帝,或是因為他沒有經營好這個王朝,才讓東漢走入了消亡。他在幾十年的皇帝生涯中,幾乎沒有做過一天真正的皇帝,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他飽受了屈辱和辛酸。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得不到,而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做不了主,那才是一種真切的無可奈何。

20、魏文帝曹丕——笑傲三國之雄才

「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記,才藝兼備。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勵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中如此評價曹丕。在中國歷史上,能文能武的並不在少數,但是在兩方面都很有成就的並不多,而曹丕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戎馬生涯,著書論文,且能爭雄三國,實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21、魏元帝曹奐——被迫禪位的皇帝

在曹丕奪了漢家天下的46年後,司馬氏依法炮製開國皇帝曹丕的方法,逼魏元帝曹奐舉行一個禪讓儀式,自己當上了皇帝,美其名曰為漢室復仇。時光不再,而歷史的故事竟然跨越了半個世紀,然後重新上演。而曹奐的角色與南帝是何其相似!在曹奐在位期間,他就是一個令人擺佈的棋子,也許終其一生,他能做主的就是禪讓給司馬炎。但這肯定也不是他所願意做的。作為末代皇帝,他不可能在司馬氏的重權下有所作為。即使那時曹魏滅了蜀漢,可那也僅僅是發生在他在位期間的事而已。

22、蜀昭烈帝劉備——賣草鞋的帝王

劉備其實真沒多大本事,他既沒有曹操的政治家謀略,也沒有孫權割據江東的棲身之地。他能從一介布衣,一個賣草鞋的皇室遠親,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最後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不能說他沒有一點方法。用現代的話說:劉備肯定對人性很有研究。他善於用人,善於抓住人的弱點並加以利用。他所有的成就並不是靠自己取得的,而都是用他人的謀略以及他人的施行得來的。他能做的僅僅就是用一點策略而已。但是就這一點策略就讓他與眾不同!劉備善哭,哭得謀臣諸葛亮;哭得荊、益之地;甚至哭得諸葛亮終其一生為蜀漢天下殫精竭慮,扶着那個扶不起來的阿鬥。以哭得天下,甚至是延續蜀漢天下。他利用了人性的善良和諸葛亮的忠貞。他不僅會哭,而且還有市井無賴的習氣。賴得下邳之地以棲身,賴得荊州以發展。不過他這「哭」和「賴」倒還都管用,只是到了「義氣」這裏,似乎不怎麼起作用了。劉備雖因義氣而得張飛、關羽兩員猛將,但也是為了給這兩人報仇,而放棄了立國方針,結果不僅讓蜀漢大傷元氣,也讓自己抑鬱而死。成長在市井的劉備,終不知道治國是要為利益,而不是為義氣的。

23、蜀漢後主劉禪——素絲無常,任人染之

自從禹把帝王的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後,這種世襲制就一直延續了下來。這其中,有人用武力奪取政權,有人用陰謀掌控帝王。然而,這種延續中,究竟埋沒了多少人才,引起了多少廝殺,添寫了幾多戰亂,流離了多少百姓?這一定是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所沒想過的問題吧!「扶不起來的阿鬥」是人們對這個無能的皇帝所給予的評價。一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用着這個詞。可是,或者很少想到:他到底願意不願意做皇帝?從襁褓中,他就因為軍閥混戰而到處逃亡,那些金戈鐵馬,那些爾虞我詐,會不會成為他一直躲避政治的原因?他從不操心政務,一切交給大臣來管理,他是不是從這份簡單的逃避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快樂?我們永遠不得而知。

24、吳大帝孫權——有謀占江東

在《三國演義》中,側重點偏重於諸葛亮、曹操,而對這個作為皇帝的孫權,筆墨似乎少了些。其實,孫權在三國鼎立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他是三國中吳國的創立者,聰明的他十幾歲的時候就轉戰斗大江南北,參與平定江東,並在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之戰中戰勝曹操,構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他北拒曹操、西抗劉備,他能夠忍辱負重,以柔克剛。只是,稱帝後他開始剛愎自用,猜疑成性,寵信奸臣,讓這個在自己手中強大起來的東吳又衰落下去。

25、吳末帝孫皓——嗜殺亡國的暴君

如果說殘忍也是一種性格的話,那麼這個人一定很可怕。而如果這個人還是皇帝的話,那麼這一定是個可怕的朝代。「老幼饑寒,家戶菜色」,這個細緻的描寫裏面,寫上了多少作為百姓的悲哀!王朝興盛時,百姓苦;王朝衰敗時,百姓更苦。在封建帝王時代,多少百姓跟着這個殘暴的皇帝,走完了那個苦不堪言的年代。

26、晉武帝司馬炎——笑傲三國終歸晉

「晉武之初立,正郊廟,行通喪,封宗室,罷禁錮,立諫官,征廢逸,禁讖緯,增吏俸,崇寬弘雅正之治術,故民藉以安;內亂外逼,國已糜爛,而人心猶系之。然其所用者……皆寡廉鮮恥貪冒驕奢之鄙夫;是以強宗妒後互亂,而氐、羯乘之以猖狂。小人濁亂,國無與立,非但王衍輩清談誤之也。」這是清王夫之給予司馬炎的評價,可謂寥寥數語,概其平生。這個善始卻不能善終的皇帝,將中國的分裂歸為一統,卻又因自己的奢侈荒淫,導致了在其死後不久政權又重新陷入了分裂。

27、晉惠帝司馬衷——白痴也能當皇帝

比起「扶不起來的阿鬥」劉禪,司馬衷的「名望」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司馬衷從小愚笨,朝野皆知。然而,武帝以一己之私,置國家、萬民於不顧,執意立白痴兒子為皇太子。司馬衷即位後,根本沒有能力理政。皇室爭權,天下大亂,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餓死在荒野。當他聽了大臣們的上奏後,竟感奇怪地問:「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的皇帝!居然也是皇帝!「傻皇帝」從政,決非司馬衷本人的過錯,這是封建特權運作的必然結果。這不僅是司馬衷的悲哀,也是天下百姓的悲哀!

28、晉元帝司馬睿——苟且偷安的皇帝

史稱司馬睿「恭儉有餘而明斷不足,故大業未復而禍亂內興。」他是東晉的開國皇帝,歷來的開國皇帝都有一套治理天下的本事,而他卻沒有。因為他的開國皇帝之位不過是地方權臣支持擁立的,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力量爭取得來的。任何一個時代恐怕沒有從一開國就被權臣控制的,而東晉就是,並一直延續到滅亡。他在江南的一隅之地苛且偷生,眼看着北伐的天時與人和的機會白白遠去。但是,並不是你不去侵犯別人,別人也就不侵犯你,在那個勝者為王的年代,只有去闖才能前進。他的苛且偷生並不能阻擋別人的腳步。權臣的勢力發展,終於讓他成了一個作為皇帝卻要看人臉色行事的無能君王。

29、晉廢帝司馬奕——被廢掉的皇帝

如果一個人用隱忍來度完一生,那麼這個人就是儒弱的。如果一個人一生只能用來隱忍,那麼這個人無疑是悲哀的。這樣的人如果再是個皇帝,不如說是在做着一個標誌、一個象徵。而真正的掌權者卻是能將他抬上轟下的桓溫。他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每天為自己是不是能看見明天的太陽,而感到無比擔心。然而,即使他沒有任何錯誤,權臣的利益也不會讓他將這樣的日子沿襲下去。他還是被廢掉。這樣的生命不悲哀嗎?如果他想站起來反抗,那麼他去哪裏尋找力量?

30、晉孝武帝司馬曜——命喪后妃之手的帝王

按說司馬曜是很幸運的,他是司馬昱絕嗣多年後,才有的一個兒子。又是皇親宗室,所以他所享受到的寵愛和富貴,並非一般所能比的。他父親在最後的歲月做了一次皇帝,而他則順利地成了皇位繼承人——幸運;權臣桓溫本以為自己能當上皇帝,憤怒之餘率大軍來襲的時候,卻忽然病死,司馬曜沒費一點力氣就滅了縱橫幾朝的權臣——幸運;他當了皇帝後,又有謝安、謝晉等良臣——幸運!可是他卻將這樣的大好機會白白浪費掉!如果他肯努力的話,或許做個東晉的中興之主也說不定。可這位皇帝卻偏安於「老底之道」,11歲時父親去世竟然說「哀至則哭,何常有之!」居然不落一滴淚。他偏重於無為,不過這無為可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之意,而是堅決不作為!乾脆躲進後宮成一統,任他朝廷風雨中!這位很有個性的皇帝死法也很特別,居然是妃子擔心失寵而將其殺掉的!可見其一生之與眾不同。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微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216/51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