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紐約市民人山人海迎接大清使臣李鴻章

—紐約時報評李鴻章:活生生的孔夫子

作者:
李氏此次訪美,對當時的中國政治、外交並未造成太大波瀾,卻在紐約大為轟動,也使美國政府對華僑的態度有所改善。當一星期後,他啟程前往加拿大時,紐約歡送的人群,竟從第五街排到23街出口處,盛況空前。

1896年8月28日,李鴻章一行抵達紐約港

大清名臣李鴻章訪美時盛極一時的排場,令美國人嘖嘖稱奇。

因馬關條約而風光不再

直到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直上」,不僅賜紫禁城騎馬,賞戴三眼花翎,而且1893年(光緒19年)時,他年已70,由兩宮賜壽,更是無上榮典。然而,好景不常。甲午中日一戰,清軍一敗塗地,李鴻章個人的命運也跟着急轉直下。

1895年(光緒21年)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由日本回國,舉國上下視其為賣國賊,背上漢奸罪名,翰林院亦聯名彈劾。李因而被拔掉任職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改成「入閣辦事」,實則是打入冷宮,當個閒差,寓居北京賢良寺,嘗盡人間冷暖。

幸好危機即是轉機,當俄國出面干涉還遼時,已和李私下講好條件,孰料李回國失勢,俄人的希望落空,未分得一杯羹。於是在俄國駐華大使的運作下,以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為由,賄賂當權太監李蓮英,改派李鴻章為赴俄祝賀的欽差大臣,並全權辦理酬俄事宜。

意氣風發世界游

1896年(光緒22年)初,李鴻章風光出使俄國,併到英、法、德、比、美各國親遞滿、漢文的國書。當1月下旬李離京時,眾人在東大門替他餞別,「是日適有大風,揚沙撼木,車行極為困頓,……即於棚中設席,合尊促坐,棚搖搖震憾作聲,如欲拔地飛去,飛塵眯目,席間盤盂杯盅,悉被掩蓋,幾無物可以下箸」,李鴻章則「高談健食,意興豪舉」,並高談闊論道:「我每次出門遠行,不是狂風,就是暴雨,走個海路,也總是遇上驚濤駭浪。」眾人乃附和說:「大人豐功偉業,所以連雨師、風伯這些神靈,都會前來餞行。」其意氣之風發,真是不可一世。

紐約市民傾巢而出

等到李鴻章結束歐洲行程,即於1896年8月28日,搭乘英國「淑女沙龍號」豪華洋輪抵達紐約。這對美國而言,可是大事一樁,早在兩星期前,美國政府就公佈接待的時間表,並動員大批軍警維護其安全,就連當時正在度假的克利夫蘭總統,亦兼程趕回紐約。28日當天,更有許多人在接近海港、碼頭的街頭露宿通宵,只為一睹這位中國名人的風采。美國世界新聞社的一位女記者,即着墨當時情形如下:「在這個大喜的日子,天才剛亮,紐約市民就傾巢而出,湧向曼哈頓區的港口碼頭。大街上早已擠成幾道人牆,水泄不通,海港碼頭附近、高樓頂上,也都是萬頭攢動;窗口、樹上、路燈柱上、港內所有的船頂上,都擠滿了人,真是人山人海!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民間自動熱烈歡迎外國嘉賓,最虔誠且破天荒的大場面,這情境使我激動得流了不少熱情愉快的眼淚。」

到了中午12點,這位中國神秘人物、美國的特別貴賓,終於姍姍到來。他站在船板上,面露笑容,環視左右,顯得和藹可親。待中國駐美領事及訓練有素的華僑商民,整齊劃一地對他行了一個90度的鞠躬禮時,美國人可樂壞了,笑成一團。接下來,開始李鴻章的「個人秀」,噱頭十足。

但見李鴻章一行人,有隨員18位,僕人22人,後面跟着300件行李。另有金轎一頂,珍貴奇鳥8籠,其中包括兩隻活潑可愛、會說英語的奇種鸚鵡,還有雲南特產的長尾金雞。而在行李中,除了衣物、日用品外,尚有酒、菜,和大量天山瓦罐泥封口的雪水,專供李氏燒茶飲用。其餘則是宮廷特製的桂花皮蛋等,千奇百怪,應有盡有,無法列舉。而這樣的排場及道具,滿足人們的好奇心理,讓老美們瞧得目瞪口呆。

大清國宴令人大開眼界

行畢外交場合的禮儀後,李鴻章便乘金轎,頭蓋黃龍傘,自曼哈頓港人住華爾道夫旅舍的「總統套房」。隨後,參加克利夫蘭總統、國會議員、政壇重量級人士、紐約州州長和名流名嬡舉行的國宴。接下來的幾天,都是拜會活動,包括謁見總統,拜訪西點軍校,會晤宗教領袖,並招待新聞記者。當結束所有拜會活動後,李鴻章在華爾道夫旅舍設宴,回請美國各界人士。此宴會場面之浩大,令美國人大開眼界,至今猶嘖嘖稱奇,津津樂道。此宴完全依照大清國宴之程序,每席不少於1000美金。菜單的順序,則依中國傳統的「天干地支」排列,菜名尤絕,例如:福如東海魚(紅燒魚)、壽比南山掌(燒鵝掌)、嫦娥餅(甜點)、貂蟬如意湯、貴妃雞等均是。其影響所及,至今世界各國的中菜館,有的仍沿襲其名。

李氏此次訪美,對當時的中國政治、外交並未造成太大波瀾,卻在紐約大為轟動,也使美國政府對華僑的態度有所改善。當一星期後,他啟程前往加拿大時,紐約歡送的人群,竟從第五街排到23街出口處,盛況空前。翌日《紐約時報》即報道:「在一般美國人心目中,皆一致尊崇李鴻章的形象,就是活生生的孔夫子。」將李鴻章比擬成孔子,實在不倫不類。但可確定的是,李鴻章所譜出的這頁傳奇,確實在美國曆久不衰。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1896年紐約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4/0528/400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