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別忽視!這類生物的9種錯誤吃法會損害全家人的健康!!

蝦的正確

吃法!

蝦的營養價值:

1)蝦中含有20%的蛋白質,是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食品之一,是魚、蛋、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蝦和魚肉相比,所含的人體必需氨基酸纈氨酸並不高,但卻是營養均衡的蛋白質來源,另外,蝦類含有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蝦的甜味就越高。

2)蝦和魚肉禽肉相比,脂肪含量少,並且幾乎不含作為能量來源的動物糖質,蝦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同時含有豐富的能降低人體血清膽固醇的牛磺酸,蝦含有豐富的鉀、碘、鎂、磷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等成分。

蝦的食用效果:

01

增強人體免疫力

蝦的營養價值極高,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和性功能,補腎壯陽,抗早衰,可醫治腎虛陽痿、畏寒、體倦、腰膝酸痛等病症。

2

通乳汁

如果婦女產後乳汁少或無乳汁,鮮蝦肉500克,研碎,黃酒熱服,每日3次,連服幾日,可起催乳作用。

3

緩解神經衰弱

蝦皮有鎮靜作用,常用來治療神經衰弱,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諸症。海蝦是可以為大腦提供營養的美味食品。海蝦中含有三種重要的脂肪酸,能使人長時間保持精力集中。

4

有利於病後恢復

蝦營養豐富,且其肉質鬆軟,易消化,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後需要調養的人是極好的食物。

5

預防動脈硬化

蝦中含有豐富的鎂,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很好的保護心血管系統,它可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同時還能擴張冠狀動脈,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及心肌梗死。

6

消除「時差症」

日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發現,蝦體內的蝦青素有助於消除因時差反應而產生的「時差症」。

蝦的食用禁忌:

1)患高脂血症、動脈硬化、皮膚疥癬、急性炎症和面部痤瘡及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病症者不宜多食。

2)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時不宜食蝦;體質過敏,如患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反覆發作性過敏性皮炎的老年人不宜吃蝦;另外蝦為動風發物,患有皮膚疥癬者忌食。

蝦的選購:

1)看外形。新鮮的蝦頭尾與身體緊密相連,蝦身有一定的彎曲度。

2)察色澤。新鮮蝦皮殼發亮,河蝦呈青綠色,海蝦呈青白色(雌蝦)或蛋黃色(雄蝦)。不新鮮的蝦,皮殼發暗,蝦略成紅色或灰紫色。

3)觀肉質新鮮的蝦肉質堅實細嫩,有彈性。

4)聞氣味。新鮮蝦氣味正常,無異味。

(此外,冰蝦仁比鮮蝦更容易保存,凍蝦仁應挑選表面略帶青灰色,手感飽滿並富有彈性的;那些看上去個大、色紅的最好別挑。)

蝦的存儲:

清洗掉海水放入純淨水瓶中,放入冰箱冷凍幾個小時至海蝦凍透(大概4小時),再往瓶中灌入水繼續凍即可,這樣冷凍的好處是海蝦在短時間內凍好,保證了新鮮的同時還密封避免和空氣接觸,到來年海蝦上市時還很新鮮。

教你如何快速的去蝦線:

1)蝦買回來後,先清洗一下

2)將蝦的長須,以及多餘的部分剪去

3)在蝦的第二指節處,用牙籤抽出蝦腸

4)處理好的蝦再清洗一下待用

蝦的3宜9忌,重點!重點!重點!

宜:

1)蝦+燕麥,護心解毒

2)蝦+藕,改善肝臟功能

3)蝦+絲瓜,潤肺補腎美膚

忌:

1)蝦+洋蔥,形成草酸鈣產生結石

2)蝦+烏骨雞,中毒

3)蝦+西瓜,腹痛、腹瀉、噁心

4)蝦+木瓜,腹痛頭暈,食物中毒

5)蝦+葡萄,

6)蝦+南瓜,痢疾

7)蝦+西紅柿,產生砒霜會中毒

8)蝦+聖女果,產生砒霜會中毒

9)蝦+山楂粉,腹瀉、嘔吐

紅燒大蝦

-安神、下奶、養血-

by小媚豬

-用料-

主料:蝦/500克

調料:食鹽/1/2茶匙蔥/適量姜/適量蒜/5瓣料酒/1/2茶匙生抽/2湯匙澱粉//1/2茶匙植物油/3湯匙辣椒油/1茶匙黑胡椒/1/2茶匙水/2湯匙白糖/1茶匙

-做法-

1)蝦清洗乾淨,用剪刀在蝦背部從頭剪到尾,挑出蝦線。清洗乾淨,控干水份備用

2)生抽2湯匙(30毫升),黑胡椒粉1/2茶匙(2克),料酒1/2茶匙(2毫升),水2湯匙(30毫升),糖1茶匙(5克),澱粉1/2茶匙(2克)調成紅燒汁,備用

3)鍋里熱油,放蔥姜爆香。倒入處理好的蝦,翻炒至蝦體開始變紅時,倒入調好的紅燒汁,拌勻蓋蓋燜2分鐘

4)大火翻炒收汁,這時根據口味烹入鹽。加入蒜瓣,辣椒油,翻炒均勻後再關火

-小小Tips-

1)去除蝦線既可以保持口味,又能使得蝦更好的入味。

2)紅燒汁需要提前調好。

3)最後放入蒜與少許辣椒油。既能提味,又不會太辣。

(蝦挑選蝦體青色發亮,蝦殼硬朗的,這樣的比較新鮮。)

清蒸蝦

-降血壓降血脂-

by杉媽蘋果

-用料-

主料:蝦/400克

調料:姜/1塊料酒/數滴蔥白/8段

-做法-

1)蝦放入盤中,放上蔥白和薑絲

2)淋上少許料酒(開鍋後再放入),上鍋蒸兩分鐘即可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醫健康保健養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5/0918/61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