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昌起義打響第一炮的鄧玉麟
鄧玉麟,號炳三,土家族人,1881年出生於湖北省巴東縣。
1911年秋,鄧玉麟受命擔任秘密軍政府調查部長和軍事籌備員,全盤負責起義的聯絡和籌辦彈藥、軍旗、文告以及外國領事館的照會等工作。10日晚7時,武昌城內工程第八營在熊秉坤的指揮下打響第一槍,鄧玉麟聽到槍聲,帶領士兵率先衝進軍械庫,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遂與臨時總指揮吳兆麟等人率南湖炮隊迅速馳登蛇山,集大炮數尊轟擊清政府湖北督署,以援助衛部隊由長街進攻。一時城內火光沖天,槍聲大作,鄧所發炮彈全部命中清廷督署,迫使清政府總監瑞徵、總參議鐵忠鑿牆逃跑。如果說,武昌起義是熊秉坤部打響了第一槍,那麼,鄧玉麟則是率南湖炮隊打響了第一炮。
1926年北伐戰爭時,鄧玉麟曾任北伐軍左翼軍第一路軍總指揮,參加荊沙、宜昌等役。北伐之後,鄧脫離軍界,寓居上海。抗戰爆發後拒絕日人收買,遷居武漢。武漢淪陷後又遷居長陽,1943年回到家鄉巴東居住,曾於多處籌資興辦學校、實業。中共建政前夕,他拒絕去台灣,留駐家鄉。
1950年底,鄧玉麟在鎮反運動中被捕,次年春以「組織反革命暴動」的罪名被處決。
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法院宣佈鄧玉麟無罪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2.辛亥革命時蜀軍政府副都督夏之時
夏之時,字亮工,四川合江人,1887年出生。1904年,東渡日本,進東斌學校步兵科學習軍事。1905年8月,加入同盟會。
1908年年初回川,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興起。10月22日)九月初一,他率步兵一隊隨東路衛戍司令駐防成都市龍泉驛。11月5日夜,策動駐龍泉驛新軍步兵3排,工兵、騎兵、輜重兵起義。9日,至安岳,被舉為革命軍總指揮。11月22日上午,進入重慶,即日成立蜀軍政府,被推為副都督,通電全國,宣告重慶獨立。
1920年,夏之時曾出任川西護法軍總司令。四川護法失敗後,他退出軍政界,隱居成都辦學,1928年赴滬就醫。1938年為躲避日軍,返回合江,研究佛學及文物古玩,不問世事。
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捕,10月6日以「組織策劃土匪暴亂」罪名被槍決。
1987年11月,四川省合江縣法院宣佈給其平反,恢復辛亥革命人士的榮譽。
何海清,字鏡寰,1875年5月出生,湖南湘潭人。1895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因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先鋒隊排長。1904年獲官費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爆發後,他積極響應蔡鍔在雲南昆明發動的重九起義,成功的發動臨安起義,被蔡授予陸軍少將軍銜。在討袁護國戰爭中,他率兵增援在四川納溪被圍困的部隊,取得雙河場大捷,為此蔡鍔致電祝賀,稱他為「虎將,吾之子龍也」。1916年7月升至陸軍中將,任陸軍第六師第十一旅旅長。
1917年,他響應孫中山發起的護法運動,任護法靖國軍第一軍右翼總司令、第八軍第一師師長、滇黔川鄂豫靖國軍前敵總指揮等職,曾率兵痛擊吳光新部,攻克重慶。1920年任雲南第一衛戍區總司令。1923年任雲南鎮守使兼建國軍第六軍軍長,同年晉升為陸軍上將。
何海清與朱德交情甚篤,雲南陸軍講武堂期間,與朱德同學,二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1925年何海清由於兩耳失聰,母親病故又須料理後事,遂解甲還鄉,在上海遇到從歐洲回國的朱德,兩人相見甚歡,何海清還資助了朱德300銀元。
1925年10月,何海清脫離軍界,返鄉隱居,興辦學校。抗戰時期,曾在家鄉組織自衛軍,自任大隊長。
1950年鎮反運動中,被中共當局逮捕,於11月8日夜被殘酷處死。
1983年10月,中共當局宣佈為其平反,確認他為「辛亥革命人員」。
4.兩次參加護法討袁的宋鶴庚
宋鶴庚,字皋南,1883年生,湖南湘鄉人。1902年考入湖南陸軍學堂,畢業後赴日,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九期步科學習,在日本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回國後參加辛亥革命,光復後歷任湖南都督府第三科科長、鐵道守備連長、營長。1913年與1916年先後兩次參加討袁,護國戰爭勝利後任湘軍第一師三團團長。1917年參加護法戰爭,在湖南與北洋軍作戰,晉升第一旅旅長。
1920年驅逐張敬堯後,宋鶴庚任湘軍第一師師長,成為譚延闓系湘軍的中堅骨幹。1921年出任援鄂自治軍總指揮兼第一軍司令,進軍湖北,與北洋軍閥王占元、吳佩孚作戰。1923年隨譚延闓入粵投孫中山,被任命為湖南討賊軍湘軍第一軍軍長兼前敵總指揮、建國軍北伐軍中央總指揮等職務。後脫離軍界,1929年被任命為湖南省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1931年發表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不久辭職回鄉,閒居上海、長沙、湘鄉,以繪畫、學佛、遊山玩水自娛。
1949年中共建政前夕,宋鶴庚拿出自己私藏的槍支,授意他的侄子組織湘鄉縣花橋警察隊,投奔中共地下武裝姜亞勛部。
1950年鎮反開始時,宋鶴庚居住於上海的女兒家,被上海公安機關逮捕,押解回湘鄉。1952年1月,湘鄉縣法庭以宋鶴庚反抗革命罪名判處死刑。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湘鄉縣法院複查,並報請湘潭市中級法院審批撤銷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