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之後,並沒有對台海問題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反而提出要對台灣徵收關稅,這樣的態度,也應當令台灣人擔憂。(美聯社)
正當台灣內部政局動盪,在野黨在立法院不斷對執政當局發起政治攻勢之際,美國進入了川普總統的第二任期。雖然美國新政府剛剛上路,我們還無法對台美關係的走向做比較明確的判斷,但有一些跡象的出現,我認為是值得台灣朝野和民眾關注和警覺的。
近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顯得有些微妙。1月14日,現在已經擔任國防部長的皮特·海格塞斯在參議院聽證會中談到了台灣問題。他強調美方應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長期政策,但未對中國可能對台動武的情況作出明確回應。他重申了《台灣關係法》及美中三個聯合公報等美台關係框架,但對是否會採取軍事行動並未表明立場。這樣的立場顯示,美國在對台政策上顯得相當謹慎。更值得台灣關注的是,2月2日有媒體傳出消息,達倫·比蒂(Darren Beattie)將被美國國務院任命為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務次卿。外界對他可能不是很了解,但根據已經披露的材料,他對台灣的態度並不友善。去年5月24日,他曾經在自己的推文中表示:台灣最終將不可避免地歸屬於中國,美國不應該在此事上投入過多資本。他提出,若美國能與中國達成某種協議,換取對非洲和南極的某些重要讓步,將是一筆「大交易」。儘管國務卿盧比奧一貫堅定挺台,但其副手卻在同樣的問題上持完全相反的立場,對台灣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
其實,類似的言論也出現在學界。去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卡佛利教授在《外交事務》期刊中撰文指出,台灣對美國軍事安全的影響被過分誇大。他認為,即使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對美軍的軍事優勢影響微乎其微,並且可能會使美軍陷入不必要的危險。他認為美方應將注意力放在更廣泛的戰略挑戰上,而非過度集中於台灣問題。這些言論背後透露出的信息是:美國的對台政策可能正在變得更加保守。尤其是在戰略資源有限的背景下。台灣問題可能不再是美國優先關注的焦點。
這樣的變化如果發生,也不會令人十分意外。首先,從戰略考量來看,美國正面臨來自全球多個方向的安全挑戰。對台海局勢的介入,可能會直接與中國發生軍事對抗,這對美國而言風險極大。其次,美國國內政治的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經歷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軍事介入後,美國民眾對外軍事干預的支持度已顯著下降。尤其是在戰後疲勞與國內重建需求的背景下,對外軍事承諾的成本與風險更容易受到質疑。美國國會內部對外軍事介入的支持也顯得愈加分裂。川普第二次入主白宮之後,並沒有對台海問題表現出多大的興趣,反而提出要對台灣徵收關稅,這樣的態度,也應當令台灣人擔憂。
面對美國協防意願可能降低的情況,我認為,台灣必須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以強化美方的信心,並增強美國對協防台灣的決心.第一要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特別是發展不對稱戰力,如導彈防禦系統,快速反應部隊等。這不僅能有效提升台灣的防禦能力,也能向美方表明台灣對防衛的堅定決心,從而增強美方對台灣防衛的信任。第二要繼續加強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增強雙方的互信與協同作戰能力,透過聯合軍演,軍事交流等形式,增強雙方的協作與應對危機的能力。台灣可邀請美軍參與台灣的防衛演習,增進雙方軍事合作的默契。第三要深化與美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特別是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這不僅能增強兩國的經濟互賴性,還能確保台灣在全球科技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提升其在美國戰略中的價值。第四要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提升自身的國際地位,爭取更多國際支持。第五要加強對美國民眾及政界的公共外交,向美方傳達台灣的戰略價值及民主價值觀。通過與美國民間社會的互動,提升美國對台灣的情感支持,從而影響美國政府的決策。
尤其需要重視的是,在中美展開高科技競爭的時候,美方對於任何向對手提供協助的行為都會十分敏感。台灣必須嚴防死守,不能出現台商幫助中國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違禁的晶片的情況。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對台美關係的損害將是巨大的。在中國仍舊不斷備戰的情況下,台灣不能沒有美國的支持,因此必須對美國對台政策可能發生的變化,予以高度的重視和強有力的積極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