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美國人為什麼那麼窮?

真實的美國是那些ins網紅博主和精緻留學生富二代社交媒體裏的樣子呢?還是這些「tiktok難民」分享的真相,月收入也就不過幾千美元,還得打好幾份工,高昂的租金和醫療讓普通人難以承受?還是很多新移民分享的,政府經常發放救濟量、藍領工人的工資比白領都高……這個問題不如換一個問法。大家猜一猜小紅書上人均都有名牌包包,和「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1000以下」「12億人沒有護照,9億人沒做過飛機」是同一個中國嗎?

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之後引發的第一波出圈話題是「中美人民對賬」,這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有差異、有區別、有參差,甚至有衝突才是這世界有趣的部分。這也是我喜歡旅行、去不同國家感受當地文化的原因。一個人可以接受的文化和價值體系更多元,他對世界的理解更寬廣,體驗就更豐富,反饋給自己的認知就不會很狹窄。

就像我這次去美國,我們去我老公的美國朋友家裏做客,他們過去十幾年都在中國生活,有三個孩子,還領養了一個雲南聽力障礙的小女孩,疫情後帶着中國妻子回美國。我問他你更喜歡哪裏,他說他哪裏都喜歡,因為有不同所以每一段回憶都很珍惜。所以他會說中文,會寫毛筆字(他的妻子就是中國人)。說實話,為期一個月的美國之行,我們一路都在見各種朋友,但那次做客讓我看到了普世價值觀的具象化。在這個意識形態亂飛的年代,溫情和善意,是珍貴的燭火。

但洋抖難民這一話題的走向很快就像「被上海滬爺跑車驚艷到的韓國人」一樣,一群人開始YY上了:唉,他們活得真慘,我們又贏了。

就像地主家的兒子曬自家餘糧,田裏的長工自豪地挺起了胸膛。

這種「愛比較」的心理和精神勝利法的絲滑應用,魯迅活着都得筆耕不輟。

那麼真實的美國生活什麼樣?

我一邊結合這次拍的真實素材,一邊給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感受(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主觀)。

美國人到底有錢嗎?

真實的美國是那些ins網紅博主和精緻留學生富二代社交媒體裏的樣子呢?還是這些「tiktok難民」分享的真相,月收入也就不過幾千美元,還得打好幾份工,高昂的租金和醫療讓普通人難以承受?還是很多新移民分享的,政府經常發放救濟量、藍領工人的工資比白領都高……

這個問題不如換一個問法。

大家猜一猜小紅書上人均都有名牌包包,和「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1000以下」「12億人沒有護照,9億人沒做過飛機」是同一個中國嗎?

一線城市的發達便利繁榮是真,發展不均也是真。

這個世界,最本質的區別不是A和B,而是上和下。

可能有朋友會問,美股這兩年連創新高大牛市啊,普通人投資股票不就水漲船高了?作為美國金融碩士(學渣),我先給大家提供這樣一組數據:

美國平均家庭資產106萬美元,而中位數只有16.6萬美元。

(1.直接查看美聯儲官網獲取最新數據

2.參考Federal Reserve Bulletin的詳細分析報告

3. FRED(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經濟數據庫也提供相關統計)

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貧富差距很大。大多數家庭遠遠遠達不到平均值(參考平均值和中位數的含義)。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裏除了現金、房產,還包括了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所以這也就側面解釋了有錢人為什麼那麼有錢(當然原因不值一個)。

看過基本財商入門的《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的人都知道一個基本常識:富人賺錢更多靠的是靠資產增值,而窮人賺錢則是出賣時間。

因此也就解釋了,美股越漲,窮人越窮。

除此之外,持續通脹也會造成窮富差距更大——基本生存資料的價格上漲對富人來說不值一提,對窮人卻相反。

當然,在我看來,貧富差距最大,還有一個非常強壯的原因。那就是美國以巨大優勢在持續吸納全世界各地的人才精英和富豪階層。

這個優勢有科技創新、教育、和商業機會…

就我和我老公這次來美國見的所有朋友,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財富自由的新移民,他們的特點就是孩子都上私校,無需再工作,來美國就是陪孩子快樂成長;一類是精緻中產,有自媒體博主、有房產經紀、有年薪幾十萬的大公司打工人,他們的特點是依舊要工作,但並不累,假期很多;還有一類,就是靠工作簽或留學簽暫時留在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節衣縮食舉家托舉,還在辛苦工作努力存錢的朋友。對於這樣的朋友,我由衷敬佩,因為他們在國內也沒有任何退路,只能忍受孤獨,全力拼搏。賺美元總好過在國內卷…

而這三類人也恰恰反映了我上面的描述:財富自由的太有錢太安逸,享受加州大陽光,遠離一切紛爭安靜陪孩子長大。而努力工作的,紐約的繁華和熱鬧,似乎又和自己毫無關係,低頭幹活的打工人,眼裏哪有小資生活。

以上為解釋為什麼【美國的窮人那麼離譜】。

而貧富差距發展不均的現象顯然不止發生在美國。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有人吃不起飯,有人會問你為什麼不吃肉,是肉不好吃嗎?

既然如此,這種相互比較甚至因比較而生出更加優越的心理是怎麼回事呢?

我實在想不通。

當然國內營銷號不負責任的信息本身也存在一些偏頗。

隨便舉一些例子。

中國基建鐵路的確發達,但朋友,這不是憑空建造的,是需要錢的。美國鐵路不發達也是事實。我只在波士頓到紐約做過一段很老的火車。但這不代表美國交通不便利,美國是航空和公路太發達。全美機場2萬多個。如果修鐵路成本太高,且美國的土地是私人的。征地建鐵路需要很大的遊說成本。

還有人說美國食物很貴,蔬菜很貴。

事實上是什麼?

在美國,去餐廳吃飯是貴的,因為人工貴,小費貴。我們在矽谷灣區分別和兩個家庭吃飯,一家綜合料理,一家名為「寶藏」的北京烤鴨,這兩頓光小費就給出了50刀。

但美國普通人去的超市食物並不貴,很多人覺得蔬菜和水果貴是相較於肉——美國的肉實在太便宜了。尤其是牛肉。我朋友的朋友在聖地亞哥開自助餐廳,晚上14元每人,周末都排隊,他們餐廳的牛排是原切牛排,品質還行,進貨價1美元一片。牛排每人限量,其他隨便吃。

那麼蔬菜水果呢?

我視頻號發的這些視頻,都是前幾天在美國拍的真實情況:我們在紐約農貿集市上買了這一箱子草莓,8盒,35美元,送了一盒藍莓。都是品質非常好的草莓。

我和我老公喜歡去whole food買吃的,直接買切好的蔬菜水果和肉類,也不是什麼高檔超市,主打有機食品,價格你costo、target、沃爾瑪要貴一些。這一大盒桑葚8.7美金,你可能覺得還是不便宜,我這麼說吧,這麼大顆的桑葚或者車厘子,在中國的盒馬超市也至少得150以上。我們用人民幣衡量,同樣,他們也用美元衡量。

但美國的食品一定好嗎?當然不是。

首先,美國是「糖分超高」的國家,我每次看到超市那些甜品蛋糕都感覺暈倒;美國也有預製菜,且工業化程度很高,和中國一樣,越便宜的食物添加劑越多。反倒純天然有機食品,會更貴。

美國人對於食物還有一點,我非常無語。那就是太浪費了。中國人對節約是刻在骨子裏的,而美國人對資源的浪費是隨處可見的。也正因如此很多中產及精英階層非常買單的概念就是環保、可持續。什麼東西只要和環保理念掛鈎,就具備了社交貨幣價值。

我們這次在美國,因為要調研一個農業項目的產業鏈,見了很多相關的供應鏈,和批發商,拍了很多視頻。這些人也是中國人,他們說,在美國做食品農產品,最重要的是品質,而不是卷價格。當然關於創業搞錢方面,我下一個文章視頻會好好說。

美國的一線城市和中國一線城市一樣,普通人最大的開支是租房。但除了一線城市核心地段以外,房價還好。我們在亞特蘭大的朋友家裏。3000尺三層樓,50多萬美金,貸款購入,還款壓力並不大。算是一個比較普通工薪家庭都可以承擔的價格。除了以房子便宜而出名的休斯敦,我們在洛杉磯也看了很多房子,有一些非常好的在我眼裏算是老豪宅的房子,並不算很貴。距離市中心也不過一小時(在北京隨便堵個車,一個小時又算什麼…)

但除了房價本身,房產稅又是另一碼事。

那麼美國什麼貴呢?

美國人工貴,一切和人有關的都貴。很多人覺得川普上台一定要嚴格管制非法移民,其實還有一個事實:把他們趕走的話,美國的人工、物價只會更高。

美國普通人遠不如中國勞動人民勤奮。這一點我之前在休斯敦機場寫過一篇。很多人覺得美國人胖是因為窮人只能吃甜的,不是的,本質是他們比較懶…在美國,窮人不勞動也可以活(領救濟糧的流浪漢正是一大奇觀)。

中國基層勞動者會胖嗎?我想大概率不會,因為大家能吃上飽飯,也就是改革開放以後這四十年。人只要得靠勞動賺錢,尤其是體力勞動,就胖不到哪去。

美國貴的還有,一切和文化、設計、創意、環保理念相關的產品。當然還有奢侈品…我在美國和在歐洲完全不同,歐洲花錢太爽了,這是實話。美國,但凡好看的東西,有設計感的創意的,都貴,這種貴就是中國人被義務小商品市場薰陶下的對價格的敏感。我們不太捨得花太多錢去買「品牌故事和情懷」,這是實話。但美國人,太喜歡為品牌文化和故事,或者是情緒價值買單了。比如說途中有一個商店就是專門給寵物狗設計的一個商店,這種店非常的火,因為在美國寵物的地位太高了。

在美國,只要你活着,有兩件事是無法避免的:

一個是通脹,一個就是稅收。

消費稅、地產稅、增值稅…交稅是每個在美國活着的人繞不過的坎。

說回中美人民對賬這事,看到世界的參差,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倒也算積極影響。但這裏,有多少是魚龍混雜的中國騙子呢?冒充一個國外IP迅速賣慘起號,緊接着就把「俄羅斯進口食品」那把套路再上演一遍。

想到我上一篇文章。不禁揶揄:

最會賺(騙)中國人錢的,那還得是自己人。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能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31/2168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