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打假」佛教:佛的一生,一點兒也不「佛系」

中國在歷史上接觸過很多外來宗教,如唐朝時基督教就傳入中國,宋朝的首都開封甚至有一個猶太社區。但這些宗教,因為中國文化的排斥,沒多久就消弭在歷史長河之中。

只有一種外來宗教,不但沒有被本土文化排斥,反而融入其中,與儒、道一同成為了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

這就是佛教,而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更是體現在方方面面:

佛教對中國人的語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多詞彙、概念都源自佛教,比如煩惱、利益、因緣、境界、實際、傲慢、執著、極樂、不可思議等等詞語,脫離了佛教,簡直就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說話了。

在文學藝術領域,佛教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即使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內容源自佛教,如盂蘭盆會、臘八粥等民俗活動,就直接脫胎於佛教節日。

可以說不理解佛教,我們就無法理解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

也正因為佛教有機的融入了中國文化,我們通常都依靠中國的語境來理解佛教,而這反而讓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產生了很多的誤解。

若以一條河流作為比喻,印度是佛教的上游,中亞西域是佛教的中游,中日韓是佛教的下游。要知道中國佛教是什麼樣,就必須回到源頭印度佛教去。就像中國人千百年來鍥而不捨尋找長江與黃河的源頭一樣。

那麼,讓我們回到印度,通過十個關鍵詞來看看印度佛教的最初的樣子。

「反婆羅門」:森嚴的社會等級催生的反叛

公元前6世紀左右,印度的物質文明大獲發展,種姓制度發生了深刻變化。剎帝利由遊牧部落的首領轉變為定居國家的王族權貴,財富和權力都大大增加,與位列第一的婆羅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

婆羅門教為古代印度正統宗教,以《吠陀經》為經典,把種姓作為核心教義,改革後稱為印度教。

這種社會背景為思想發展提供了溫床。印度思想界開始對傳統婆羅門教的祭祀文明進行審視與反思,佛教等則直接舉起反婆羅門教的旗號進行新的理論構建。

「佛陀」:佛的一生,一點兒也不「佛系」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於喜馬拉雅山山麓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今尼泊爾境內),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統治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當時迦毗羅衛國處於列國爭霸的夾縫之中,國王希望兒子改變宗族的命運,而年輕的釋迦牟尼卻感悟人生無常,選擇放棄王位出家訪道,他決定實踐當時修行中較為流行的做法——苦行。

▲釋迦牟尼苦行像

經6年而無果,釋迦牟尼放棄了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體力,在菩提伽耶獨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成為了覺者佛陀,時年35歲。

其後,釋迦牟尼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對最初的五位追隨者講法。這五位比丘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團。此次說法的內容首先是對「中道」的闡釋,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與縱慾的盡情享樂兩個極端。苦行與縱慾是修行中常見的兩種路線,體現了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叛逆。

這次講法之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四十餘年的說法歷程,其足跡遍佈印度的東南西北。佛陀接納了最初幾位弟子之後,允許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門徒,佛教的隊伍逐漸壯大。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佛陀北渡恆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屍那迦城娑羅雙樹林,對弟子作臨終囑託之後,於夜晚安然入滅,享壽80歲。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為規範教團,維護正法,僧團首領召集僧團代表(號稱五百羅漢)舉行結集,史稱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歷時數月,其間並未出現大的分歧。「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經書,「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議事制度,集合成為戒律。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取得了統一認識,但並未形成書寫文獻。

▲阿含經中蘊含的世界觀

第一次結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三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剎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指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

這三條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鑑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部派佛教」:真和尚是不能接受金錢布施的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域還僅限於恆河中游地區,其後百餘年間,佛教在王室支持下也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但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風俗影響了僧人的戒律,於是先是由於持律的不同,後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分支傳承於印度各地。

佛教公認第一次重大分裂,發生於佛滅後百年。當時在印度東部有些比丘開始違背戒律規定接受金錢布施等,一位來自西邊的比丘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爭議,於是約集有威望的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十件事情「非法」。

為了統一認識,僧眾隨後舉行了結集,稱為第二次結集。主張接受金錢布施的比丘並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這兩派僧團分別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並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繼續分裂,相傳有十八部。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北游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12/2143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