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視名人羅伯特·阿萊瓦(Robert Alleva)在南非和一條大鱷魚互動的視頻爆火互聯網,因為那條鱷魚太大了,場面顯得相當壯觀。
其實,這條鱷魚就是著名的鱷魚亨利,它是已知年紀最大的鱷魚,被認為已經有123歲了,而且馬上將迎來124歲生日。
亨利是一條雄性尼羅河鱷魚,具體出生時間有各種各樣的記載,通常被認為是1900年前後出生在南非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的沼澤中。
1903年,它因為捕食人類兒童而被亨利·諾伊曼爵士捕獲,因此得名。
尼羅河鱷魚的平均體長可達4.5米,體重可以達到410公斤,而亨利體長達到4.9米左右,體重達到700公斤——比普通的鱷魚大了將近1倍。
這是因為鱷魚隨着年齡增長,它們的體型會持續變大——這點與許多變溫動物一樣。
但是,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的是,許多鱷魚隨着年齡增長,它們並不會出現衰老症狀,或者說衰老現象可以幾乎忽略不計。
100多歲的鱷魚的身體機能與3歲的鱷魚幾乎差不多,而且隨着年齡增長繁殖能力甚至還變強了。
據信,從1985年開始,亨利開始生活在南非鱷魚世界保護中心,而在過去的近40年時間裏,亨利總共與6條雌性鱷魚一起生了10000條後代,而且現在依然保持活力。
那麼有趣的問題是,為什麼鱷魚不會衰老?既然鱷魚不會衰老,它們在圈養情況下又是如何會死亡的呢?
△左邊這隻烏龜交喬納森今年191歲了
為什麼鱷魚不會衰老?
其實,不僅是鱷魚不會衰老,有許多動物隨着年齡增長都不會衰老,這種現象被稱為可忽略衰老(Negligible senescence)。
鱷魚是典型的可忽略衰老動物群體,另外一種類似的、大家比較熟悉的群體是海龜和陸龜,202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大約75%的海龜和陸龜物種都幾乎不會衰老,而在海洋中有更多的這類動物群體 。
這些不會常規衰老的動物,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在技術上非常簡單,就是它們有能力修復細胞分裂過程中積累的DNA損傷。
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能力,目前沒有明確的研究,或許和基因有關係吧。
不過,幾乎所有哺乳動物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唯一有這方面潛力的是裸鼴鼠。
有一些學者用進化選擇來解釋這一點,那些可忽略衰老的動物,通常具有很強的自我保護能力,比如烏龜擁有一個強大的龜殼。
由於它們有很強的自我保護能力,所以它們有機會活得足夠長,而活的足夠長,自然就需要進化出細胞修復能力。
雖然現代的哺乳動物佔據了最高的生態位,許多哺乳動物成年之後都不再有被捕食風險,但這是最近6500萬年才獲得的。
實際上,哺乳動物的演化時間非常長,至少2.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了,而在過去的大部分時間裏,哺乳動物都是被捕食的對象,生活在充滿風險的環境中。
換句話說,我們的祖先根本沒有機會活得足夠長,所以拋棄了這種自我修復的能力。你會發現,相比於其它動物類群,哺乳動物的自我修復能力確實差到了極致。
另外,2022年的那項研究還發現,整個變溫動物大家庭的所有類群中都至少有一個物種是可忽略衰老的。
這意味着,整個變溫動物群體很可能都擁有可忽略衰老潛力,這很可能就是得益於過去它們的祖先生活在相對安全,有機會活得足夠長的環境中。
不過,隨着生態角色的轉變,現代有一些哺乳動物也已經變得相當長壽了,鯨魚和人類就是典型代表。
不管你是否相信,人類相對於其它動物,衰老是相當緩慢的,壽命是很長的那種了,這可能也和我們如今長期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環境有關係。
長壽有何意義?
長壽對於種群來說,有一些不利的方面,因為生存的資源會集中在那些活得足夠久,體型足夠大的個體身上,從而讓種群失去基因多樣性,難以應對多變的環境。
但是,長壽對於個體來說是很強的進化優勢的,長壽個體肯定可以獲得更多後代。
總得來說,生物是有選擇長壽的必要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些不會衰老的動物,是不是意味着它們在圈養狀態下就不會死亡了?
答案當然不是。
不會衰老如何死亡?
可忽略衰老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成年之後,隨着年齡增長,它們的死亡率就不會顯著增加,甚至是基本保持不變。
上面這張圖片是人類隨着年齡增長死亡率的情況,從圖片中就可以發現,成年後隨着年齡增長,人類的死亡率呈現指數增長,這個被稱為岡珀茲-馬凱姆定律。
大部分哺乳動物的年齡和死亡率都符合這個定律,目前已知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裸鼴鼠。
那些可忽略衰老的動物,自然就是整條線基本就是平的,但這不意味着它們沒有死亡率,它們也會因為疾病、被捕食、意外、飢餓等等各種原因死亡。
即便成年後的年死亡率只有1%,那麼隨着時間推移,所有的個體也會全部死亡,而實際上這些動物即便是圈養環境,年死亡率依然非常高。
還有一個更有趣的問題,如果真的有一個運氣爆表的天選之子,它每次都能躲過死亡風險,那它們真的就是永生了嗎?
我並不知道鱷魚或者烏龜在這種情況是否就是永生了,但是很多不會衰老的生物,隨着年齡增長,也會自我崩潰,並不會永生。
那些最強大的、沒有衰老跡象、且對各種死亡風險都有極強抵抗能力的其實是樹木,很多木本植物都不會衰老,而且它們允許只剩一部分身體依然能存活。
但是,樹木依然會自然死亡。
原因很簡單,隨着年齡增長,樹木會不停建造自己,而隨着它們發育自己,它們對身體的維護成本將變得越來越大,直至系統無法維持。
樹木沒有我們常規理解的衰老,但是它們有自己的「衰老」方式,有點反直覺,邁向死亡的樹木通常生長會變得更快。
樹木的細胞被設定為持續生長,但是地球的物理特性,以及樹木本身的機械結構不允許持續向上生長。
當樹木達到高度的極限時,它們就會更快的向四周生長,直到系統崩潰。
其實,很多可忽略衰老的動物也都和樹木一樣,都會持續生長,以提升自己的生存和繁殖能力。
很明顯,它們這種方式也很容易導致身體的維護成本顯著增加,直至系統無法自身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