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私隱似乎已經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奢求。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和朋友聊天時無意間提到某產品,過幾分鐘購物軟件的推薦就來了;偶爾在線下談及某產品,回到網上就被廣告糊臉......
這讓人不禁疑惑:這些軟件該不會在監聽我說什麼吧?
很多人有懷疑,可惜沒有人有證據。但現在,證據似乎終於出現了。
最近有外媒扒出:臉書、谷歌、亞馬遜——國外最大的幾家科技公司之三,似乎都在使用監聽服務來實現更精準的廣告投放。
出售監聽服務的公司叫Cox Media Group(CMG)。
當然,「監聽」、「竊聽」這些名詞都太難聽,所以CMG給他們的服務起了個更為冠冕堂皇的名字,「主動聆聽(Active-Listening)」。
可仔細一想,放在一旁的手機一旦「主動聆聽」起來,那不就是竊聽麼?!
早在去年12月,就有外媒曝光了CMG的行為,只不過沒有引起太大轟動。當時CMG自己在網站上打廣告,說「沒錯,你的設備的確就在監聽你」。
很奇怪的廣告宣傳語,但考慮到這類服務的目標客戶並非普通消費者,而是那些大公司,奇怪也瞬間變得不奇怪了。
CMG的廣告還表示:
「想像一下,我們的服務能給你的公司帶來什麼,如果你能聽到目標客戶每天說的話...」
「車子的租約到期了,我們得換個新套餐。」
「退休的事,我們真得認真規劃了。」
「對我們來說,一輛迷你貨車絕對完美。」
(CMG以前的廣告)
普通消費者看了絕對毛骨悚然,但CMG似乎不以為意,還特驕傲地把竊聽放在廣告裏公然宣傳.......
當時外媒記者還深入YouTube,找到了一個平均觀看次數不到50次的小播客,主持人大概也知道自家播客壓根沒幾個人聽,乾脆說出了部分「行業機密」。
他們和一家「未透露名稱的供貨商」合作,通過智能設備上的麥克風監聽人們的日常對話,接着將數據賣給那些需要投放廣告的企業,繼而將廣告精準地推送到普通消費者手上。
「咋說呢,就是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吧,跟別人說過某個產品,接着就收到了推送廣告。我們就是這背後的人,就是我們。」
「我們傳播這項技術,這技術已經存在有段時間了,但現在火炬傳遞得更廣了。」
很遺憾,雖然此時真相已經呼之欲出,但決定性證據仍然不夠,CMG大可以推脫說自己犯了虛假宣傳的錯誤,這小播客節目也可以洗成吹噓,反正也沒幾個人看......
終於,時隔8個多月後,外媒又扒出了新一輪猛料——記者不知用了什麼辦法,挖到了CMG內部的一個11頁PPT。
這PPT大概是給乙方,也就是需要「主動聆聽」服務的公司看的材料。裏面詳細介紹了「主動聆聽」的特點、工作流程。
第一頁就是:聲音(以及我們設備里麥克風)的力量
·通過聆聽我們的日常對話,智能設備會捕獲實時的意圖數據;
·廣告商可以將這語音數據與行為數據配對,來精準針對市場內消費者;
·我們利用AI來收集這從470多個來源得到的數據,從而改善您的活動部署、投放和表現;
·您會比您的競爭者更快地接觸到潛在消費者。
在PPT其他頁,CMG還給乙方介紹了他們服務的工作原理,總共分六個步驟:
1.根據其日常對話和網絡行為,消費者會留下他們的「數據痕跡」;
2.AI收集並分析他們的行為和語音數據;
3.處理數據,找到那些已經「準備下單」的消費者;
4.我們拿到這一數據,匹配上您的服務或產品,最終排出一個10英里範圍內的消費者列表;
5.所得的消費者列表會上傳到我們的廣告平台,來針對您的線上廣告;
6.一旦啟動,我們的技術會自動分析您網站的流量與消費者,從而重複以上過程。
當然還有乙方最關心的價格:「基礎版」10英里範圍,100刀一天;
「高級版」20英里,價格也翻一倍,200刀一天。
PPT上還有一些其他介紹,不過都不算關鍵,就不一一展開介紹了。
總之,CMG的服務對乙方來說當真是無微不至,一條龍全包。
對消費者也是「一條龍」——從線上瀏覽記錄到日常語音對話,一條龍全偷了。
而且不光是手機可以竊聽,電腦、智能音響...只要是有個麥克風,能聯網的東西,似乎都可以被利用;
哪怕僅是在網上開了流媒體影視的會員,也會被納入分析列表。
(CMG網站上的「數據來源」,包括流媒體平台、社交媒體、搜索記錄......)
仿佛對他們來說,消費者不過是一個個出產數據的羔羊,可以榨乾的錢包,只要你產生數據,只要你還需要買東西,你就有被「主動聆聽」的價值,防不勝防。
想要避免這一切,似乎某個地獄笑話成了唯一解:只要你成為廢物,就沒有人能利用你......
或許更讓人覺得毛骨悚然的,是CMG在PPT「合作夥伴」一頁上,公然列出了全美最大的公司之三:谷歌、亞馬遜、臉書。
對眾多歐美人來說,這三家公司是真的很難繞過去:谷歌有搜尋引擎和Chrome瀏覽器、亞馬遜負責網購、臉書的母公司Meta旗下有Ins......
在這個時代,不玩Ins、不用亞馬遜網購、甚至不用谷歌搜東西、瀏覽器不用Chrome的人能有多少呢?
這還沒算上這「御三家」收購的,控股的,各種多如牛毛的小公司。
如果連「御三家」都用了CMG的服務,那更確認了人們心中的懷疑:大家的私隱早就被賣了。
但顯然,無論私底下的真實情況如何,「御三家」明面上肯定是不會承認的。
自外媒曝光以來,谷歌直接在其「合作夥伴計劃」網站上刪除了CMG,劃清了關係;
亞馬遜則回應稱,其廣告部門從未與CMG進行過合作,以後也沒有計劃合作。但偏偏其發言人又畫蛇添足地加了一句:
「如果我們的合作夥伴違反了規則,亞馬遜將會採取行動。」
不是剛說完「沒有進行過合作」嗎......感覺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
又或者像一位網友說的,亞馬遜只說「廣告部門沒合作過」,又沒說其他部門沒有,可能只是個語言陷阱罷了。
(來自《每日郵報》評論)
唯有Meta表示,「正在審查CMG有沒有違反服務條款」,算是側面承認了與CMG的合作。
不過,鑑於「御三家」過去屢屢陷入醜聞,又屢屢沒有下文的「光輝歷史」,只能說最好不要對Meta的審查結果報什麼希望......
最後,可能也是最關鍵的:CMG這樣公然竊聽,就不違法嗎?
要知道美國大部分州都有反竊聽法,無論CMG怎麼美其名曰「主動聆聽」,其本質仍是竊聽。
對此,CMG的解釋是:不違法。
因為在你下載APP並註冊時,總會被要求同意一個冗長的用戶協議,其中常常包括了「主動聆聽」。
如今在CMG的官網上,這些過於露骨的話已經刪除,但通過網頁存檔,還是能找到證據:
(CMG官網留檔)
又是用戶協議。
前段時間,迪士尼幹過一件類似的事:一患有嚴重花生和乳製品過敏的女子在迪士尼旗下的商場吃飯,點菜時反覆向服務員詢問是否有乳製品等過敏源,得到否認的保證後,她安心點菜吃飯,最終卻還是嚴重過敏,當場去世。
事後,其家屬將迪士尼告上法庭,而迪士尼給出的反駁讓人瞠目結舌:
受害女子在四年多以前,曾通過PS遊戲機註冊過迪士尼流媒體平台Disney+的會員。雖只試用了一個月,但畢竟也註冊了,簽訂了用戶協議。
而協議中有一條是:「除部分小額索賠外,用戶必須通過有個人約束力的仲裁解決與本公司的一切糾紛。」
說了「一切糾紛」,所以即便過去四年多,她的家屬也應該通過仲裁解決,不能起訴迪士尼。
就是仗着這樣的霸王條款,大公司們為自己鑄造了一道高聳入雲的法律城牆。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他們在強詞奪理,但這城牆已經足夠為所有想要攀爬的人平添一大筆訴訟成本。
只需仗着「用戶協議」翻來覆去地上訴幾次,拖個幾年,大部分人的精力就會消耗殆盡。
普通人怎麼可能耗得過他們這種龐然大物呢。
與之相比,被竊聽、被偷走數據,可能只是芸芸眾生被割走的,最微不足道的一塊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