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奎德
座談人:曹旭雲先生,中國作家、評論家,居匈牙利
一、分水嶺時刻
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24年7月9日至11日,其32個成員國領導人齊聚美國華盛頓DC舉行年度峰會,並紀念該跨大西洋軍事聯盟成立75周年。峰會7月10日發表《華盛頓峰會宣言》(Washington Summit Declaration),除了痛批俄羅斯、重申堅定不移支持烏克蘭、一致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之外,還特別空前認真看待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32個成員國在宣言中毫不含糊地指責中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決定性助推者」(decisive enabler),並措辭強烈地表明:中國將為此付出代價。本次北約峰會有「日、韓、紐、澳「印太4國加入,該4國並首次簽署了宣言。
這次北約75周年峰會是擴展了的北約對抗俄中伊朝軸心國的歷史性分水嶺。它代表美國主導的「民主對壘專制」的意識形態劃界,又再往前走了一步。
人類歷史上最強大、成功的防禦聯盟——北約
1)」世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效力的防禦聯盟」
普京本來是企圖阻止北約東擴而悍然侵略烏克蘭的,但他發動的侵烏戰爭,不僅使所謂「腦死亡」的北約滿血復活,而且與其初衷相反,反而促成了北約東擴(前不久芬蘭、瑞典已經加入)。非但如此,日、韓、紐、澳印太4國加入北約峰會並簽署宣言表明,北約已經不止是大西洋聯盟了,它已經進入了東亞。俄中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美國總統拜登說,北約是世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效力的防禦聯盟。
2)普京和習近平促成了事實上的全球北約
俄羅斯2022年初入侵烏克蘭後,因俄羅斯與中國結盟愈趨密切,北約自該年起也邀請澳洲、新西蘭、日本、韓國等4個印太地區夥伴參與峰會,今年是它們第三度與會,更重要的是,今年是它們首度參與簽署宣言。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指出,北約與印太夥伴的合作非常密切,這反映北約的改變,「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中國對我們安全構成的挑戰」。他說,中國提供工具、軍民雙用設備、微電子,供俄羅斯建造導彈、炸彈、飛機等武器,用於對付烏克蘭。伊朗、朝鮮支持俄羅斯,但中國才是「主要支持者」。
但是他仍堅持認為不存在全球北約。他認為北約仍是北美和歐洲的聯盟,不會成為全球的北約。然而,中國帶來的安全挑戰是對全球的威脅,「我們將保持作為一個區域聯盟,但我們需要與全球夥伴,亞太地區的夥伴合作,以應對這些全球挑戰」。
實際上,史托騰柏格迴避全球北約的提法,基本上是從歐洲的角度考慮而使用的措辭,殘存了一些對華經貿外交的考量。但是,正如尊重事實的歐洲對外關係協會專家巴楚爾斯卡所說:「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兩個戰區(歐洲和印太)合而為一的看法現在正成為北約國際安全觀的主流特徵。」日、韓、紐、澳印太四國加入北約峰會並簽署宣言就是標誌,現在正在進行的28國環太平洋軍演就是標誌。
迅速發展的地緣政治戰略緊迫趨勢日益清晰的走向表明,全球範圍的新冷戰目前已是當代世界活生生的現實。北約的全球化同樣已經跨入清晰可見的歷史進程了。雖然還需要一段時間磨合,但是航向已經開通。
而這兩件事情主要都是普京與習近平促成的。
北約對華的戰略判斷
北約對中共判斷升級的三步曲:挑戰——系統性挑戰——決定性助推者
在北約的判斷中,2019年,中國為「挑戰」(challenge);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升級為「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今日,中共是俄羅斯對烏戰爭的「決定性助推者」(decisive enabler)。
這是北約對華態度的三部曲轉變,驚人的升級節奏,明快而準確。
由於德國等歐洲國家視中國為重要市場,北約對於譴責中國一直有所保留。這次它首次加入華盛頓譴責中國的行列,凸顯了美國的外交勝利,也意味着美國所掌握的情報說服了歐洲。
僅僅過了5年,實際上,北約在政治上已經向中共「宣戰」。北約與中俄伊朝,已經成為兩大對立的軍事實體。
二、從戰後時代進入戰前時代
亂世之中,北約是世界秩序的中流砥柱
面對中共在印太地區特別是台灣和南海的咄咄逼人的軍事行為,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邁克尓·麥考爾(Michael McCaul)說,「讓我夜不能寐的是第三次世界大戰,而北約可以阻止它。」
而目前的世界亂局,戲劇性地凸現了北約作為維持和穩定二戰後世界秩序的中心樞紐和強大後盾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北約是文明世界的中流砥柱。
本次北約峰會,將俄羅斯和中共捆綁在一起,北約戰略關注向中共轉移,印太地區安全局勢(包括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引發的中共與鄰國的爭端、台灣安全、朝鮮核問題等)也成為了峰會議程的一部分。
硝煙四起戾氣瀰漫
在軍事實踐上,北約與中俄雙方亦是劍拔弩張,嚴陣以待。
中俄海軍聯合軍演與美國為首的環太平洋多國軍演,同時在關島東西兩側的太平洋地區展開,對抗味十足。雙方均有航母現身,俄軍還出動了3艘隱形軍艦。
與此同時,隨着烏克蘭戰爭雙方僵持不下,俄軍與北約有開始在歐洲範圍內展開冷戰對抗。中國方面前不久實施了無預警的環台灣島軍演。而就在北約峰會時,在北約東部邊境從7月8日起舉行中國與白羅斯的「雄鷹突擊-2024」陸軍聯合訓練,對北約示威的含義十分清晰。
而在北約峰會前幾天,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十國領導人與代表7月4日剛在哈薩克舉行了峰會。兩個峰會,緊接召開,打擂比武之意味奪人眼球。
正是在上述大環境下,中俄與美國為首的聯盟的太平洋軍演對抗,戲劇性張力就顯得格外緊繃。
同時,在美國國內,暴戾之氣也在上升,在賓州的一場總統競選集會一名槍手蓄謀射殺前總統兼當下總統候選人,震動了美國,震動了世界。
硝煙與戾氣,瀰漫於世界。
從「戰後」到「戰前」
北約判斷國際形勢正在劇變之中、非常嚴峻。例如,4月初,時任英國國防大臣格蘭特‧沙普斯(Grant Shapps)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表示:「今天,我們必須緊急重新思考北大西洋聯盟的未來。我們已經從戰後時代進入戰前時代。」此前,1月15日,沙普斯在倫敦發表政策演說指,冷戰後的「和平紅利」已經終結,五年內英國可能要同時面對涉及俄羅斯、中共、伊朗和朝鮮的多個戰場。之後,時任英國首相蘇納克宣佈本國國防工業將進入「戰時狀態」。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的戰略神經極其敏感,並對北約國家有較大影響。
要言之,北約日益清晰地認識到中共是劇變的主要推動者之一,不僅野心勃勃,而且狡詐無比。
這次北約峰會的核心議題是支持烏克蘭、打敗俄羅斯。而要打敗俄羅斯,就必須極其認真地處理中共問題。因為,
第一,「中國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侵略的主要幫凶。」
俄羅斯持續侵犯烏克蘭,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中國卻仍和俄羅斯深化戰略夥伴關係,不斷反對國際社會軍援烏克蘭抵禦侵略並拒絕要求俄羅斯撤軍,還被發現提供俄羅斯各種援助。英國前陸軍總參謀長桑德斯(Patrick Sanders)表示,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為新軸心國,且比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構成的挑戰更致命,北約必須在2030年以前大幅重整軍備。
三戰陰影正在降臨世界
桑德斯曾警告規模堪比二戰的戰爭有可能再度發生,時間不排除就在2030年以前。至於為何稱俄、中、伊、朝新軸心國比二戰軸心國更危險,桑德斯解釋,原因包括它們更相互依存,彼此間也更協調一致世界如今面臨的是自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最危險時刻。
當然,我們必須補充一句,當下的軸心國相對北約的力量對比,還是弱於二戰軸心國相對當年協約國的實力對比。因此,目前才可以把俄中綁捆起來打擊。
桑德斯預測,新一波全球性的衝突將如癌細胞般蔓延,並在陸、海、空、太空、網絡等不同作戰領域有強度不等的衝突。即便衝突發生機率不高,一旦發生,任何一場衝突都將是衝擊效應極大的事件。
桑德斯在英國泰晤士報7月8日刊登的專訪中指出,與俄羅斯及其盟友的「熱戰」並非無可避免,但若英國及其他北約成員國沒有大幅重整軍備,則「熱戰」發生機率就會升高。北約各國僅有約5至10年的時間可準備,搶在俄羅斯再度具備全面侵略其他國家的能力之前,期間俄羅斯領導人可能會執行逼近常規衝突門檻的行動或趁機奪取他國領土。
儘管北約現在確實是人類史上最強大、成功的防禦聯盟,但如果北約無法採取更強而有力的行動,烏克蘭可能會輸掉抵禦俄羅斯侵略的戰爭。北約的行動能力依然不足、行動準備程度依舊大幅低於冷戰末期。北約過去兩年擬定的防禦方針及相關規劃需要資源執行,而資源投入的速度「還不到令人心安的程度」。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副所長查默斯(Malcolm Chalmers)近日在RUSI發表的評論文章提到,剛剛上任的工黨政府需就如何應對「當代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提出更明確方略,而這個重大地緣政治挑戰就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同時,尤其是在所謂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多指發展中國家),許多國家強烈排斥被迫「選邊站」。
因此,不能排除未來5年美中因為台灣而爆發戰爭的可能性。
第二,習近平和普京「都希望北約、美國在烏克蘭失敗」,如果俄羅斯在烏克蘭獲勝,「這不僅會讓普京總統更加大膽,也會讓習更加大膽,正如日本首相所說,今天發生在烏克蘭的事,明天就可能發生在亞洲」。
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2019年北約70周年慶暨峰會才首次正式討論中共問題。僅僅5年,中共問題就已成為北約峰會的一個關注重點。
國際局勢正在高速演變,從「戰後」轉向「戰前」。
民主武器庫揭幕典禮
北約國家聯合轉向戰備生產
當今全球性的「民主武器庫」,需要招募北約盟國和印太夥伴共同應對挑戰,與澳洲、日本和韓國等印太夥伴合作生產武器,以及聯合維修船隻和飛機,將使各方受益。
所有32個北約成員國都做出承諾,制定計劃,加強本國的國防工業能力,這是北約史上首次的聯合行動。各國的單獨承諾對世界的安全至關重要。
越來越多的北約成員國將跨越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GDP)2%的門檻(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只有6個成員國,今年有23個成員國)。10年前,北約一致認2%應是一個奮鬥目標,「今天,2%不僅僅是某種上限,而現在2%已成為……我們國防開支的底線」。
此前,3月5日,歐盟委員會公佈歐盟首個《歐洲國防工業戰略》以及《歐洲國防工業計劃》,目標是把歐盟軍火工業轉向「戰爭經濟模式」,以應對俄烏戰爭引發的危機;1月11日,美國國防部發佈首個《國防工業戰略》。
歐洲和印太兩個戰區合而為一
北約峰會於當地時間10日發表聯合宣言,各成員國領導人皆一致同意烏克蘭「加入北約」,強調烏克蘭的「未來在北約」,且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道路「不可逆」,重申對烏克蘭堅定不移的支持。
正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多次提醒西方的: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歐洲對外關係協會專家巴楚爾斯卡的說法就是:「在烏克蘭戰爭的背景下,兩個戰區(歐洲和印太)合而為一的看法現在正成為北約國際安全觀的主流特徵。」
斯托爾滕貝格說,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和韓國「都是國防工業發達的國家」,「作為盟友,我們同意加強與它們的合作,在國防工業能力發展方面也是如此」。
恐怕這也就是這次北約峰會,特別邀請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商討如何聯手的原因。歐洲和印太兩個戰區合而為一的以下兩個明顯徵象讓中共如鯁在喉:
1)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這四個印太國家的領導人連續第三年參加北約峰會,今年並首次加入簽署宣言,表明北約堅定的深度參與重構印太戰略結構。
2)峰會期間舉辦首屆北約國防工業論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Kathleen Hicks)在論壇上說,現在以中共為首的戰略競爭對手們,正迅速擴張國防工業,「跨大西洋國防工業基地正處於關鍵時刻」;當今全球性的「民主武器庫」,需要招募北約盟國和印太夥伴共同應對挑戰,與澳洲、日本和韓國等印太夥伴合作生產武器,以及聯合維修船隻和飛機,將使各方受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首屆北約國防工業論壇上表示,北約及其印太地區的合作夥伴,包括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將啟動四個聯合項目以深化合作,以對抗中共在印太的擴張和在歐洲與北約的對抗。這些項目包括重點支持烏克蘭、人工智能、虛假信息和網絡安全四個方面對抗印太的獨裁者。沙利文說:「歐洲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印太地區,印太地區發生的事情也會影響歐洲。」
這兩項舉措對中共的威懾,是戰略性的和深遠的。
自本次峰會起,中共可能不得不開始「付出代價」了。
「我們有兩場熱戰和一個熱區,」麥考爾在討論會上說。他指的熱戰為持續進行中的烏克蘭戰爭和發生在中東地區的衝突。
「我認為太平洋戰區甚至比歐洲戰區還要兇險,但它們是聯繫在一起的,」麥考爾說。
這就意味着,中共已經正式成為文明世界之敵了。
三、最後的對決
當下的國際格局,類似於二戰前夕的1938年:戰雲密佈,危機四伏。
雖然,普京和習近平處於相對劣勢,尤其是普京,情勢更加惡劣和尷尬。但是,他仍然在苦撐,日復一日地消耗它流失極快的人員武器彈藥。從總體實力對比而言,普京習近平要對抗已經加上了日、韓、紐、澳的北約和烏克蘭,軸心國顯然是沒有勝算的。但普京的「苦撐「是在」待變「,他在賭博,在等待美國11月的大選。
歷史的判決或將證明,他的賭博必輸。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無論誰當選美國總統,烏克蘭都絕不會是1938年的捷克。而兩個集團的攤牌對決,將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