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吳思:帝國崩塌,是皇帝的問題,還是官僚的責任?

作者:
崇禎十七年(1644年)舊曆三月十二日,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西北100多公里的軍事重鎮宣府,巡撫朱之馮開會,號召誓死守城。而城中哄傳李自成免徭役、不殺人,全城喜氣洋洋,張燈結綵,點上香準備迎接。鎮守太監杜勛打算帶人去30里外歡迎李自成。朱之馮痛斥這位皇上的特派員沒良心,杜太監嘻嘻一笑,兀自領着人走了。

我在顧山貞的《客滇述》上還看到過一個知縣完成錢糧任務的高招。他說,崇禎派廖大亨當四川巡撫的時候,彭縣的欠稅很多,當地的知縣就想了一個辦法,以這些欠賬作為衙役的工資,讓衙役們自己去要。這顯然是一個調動廣大衙役追付欠款積極性的好辦法。崇禎十三年(1641年)除夕前,衙役們大舉追索,鬧得民間怨聲載道。

沒想到衙役們的積極性一高,老百姓被逼到崇禎死彎的谷底了。進入正月,彭縣「豪民」王綱、仁紀敲着鑼召集群眾,發出「除衙蠢」的倡議,眾人熱烈響應,將衙役們的家全部搗毀。四川的各州各縣聞風而起,將彭縣的「除衙蠢」運動擴充為「除五蠢」運動。其中既包括了州縣的吏胥衙役,還包括了府蠢——依仗王府勢力橫行霸道者,豪蠢——民間恃強凌弱者,宦蠢——縉紳地主家的豪奴惡僕,學蠢——包攬詞訟生事害人的秀才。在這場群眾運動中,「五蠢」中被活活打死的,被扔到鍋里燉爛的,被推入土窯活埋的,「不可勝記」。

這場運動在新繁、彭山等縣蔓延,省會成都的城門前也聚集了眾多的百姓,「呼噪城下」。官方多方撫慰,而老百姓似乎非要討個什麼說法,不肯聽政府的話。於是政府派出正規軍鎮壓,這才恢復了安定團結局面。此事的最後處理結果,是以激起民變的罪名將四川巡撫廖大亨撤職,發配邊疆。

我不清楚廖大亨為人如何,但就事論事,他也怪倒霉的,完全給皇上當了替罪羊。民變的直接起因是追討欠稅,而這一條原因與崇禎的政策有關,廖大亨最多不過是執行者之一。在執行的過程中,衙蠢想必還有許多敲詐勒索多吃多拿的腐敗行為,但這只能算依附性的。再說衙門中的腐敗乃是明朝二百多年深厚積累的成果,廖大亨何許人,能有清除百年腐敗的本事?

有意思的是,群眾運動中打出了「除五蠢」旗號,這分明是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表白。我們的先人只要求除去旗杆上的蠢蟲。並不想砍倒龍旗。衙門還是好的,但裏邊的蠢蟲很壞。如此主張是出於自衛策略的考慮呢,還是我們祖先的真實想法呢?我認為這是他們的真實想法,因為我們在別處並沒有看到什麼高見。李自成似乎走得最遠,他反皇帝,但他的目標是自己當皇帝,然後再像朱元璋那樣制訂出許多漂亮的規定,再漸漸變成具文,過二三百年再重複鬧那麼一場。這算不得高見。

通向谷底的路途

要把一個繁榮的社會壓榨到崇禎死彎的谷底,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我想用田地價格的走向作為這項工程進度的浮標。

我們知道,田地負擔越重,苛捐雜稅越多,田地就越不值錢。這就像開飯館一樣,除了交納各項稅費之外,三天兩頭來幾個穿官服的橫吃橫喝,吃完一抹嘴走了,你還得賠笑臉,不然就給你撕一張罰款單,這樣的飯館很難賺錢,自然賣不出好價錢。這就是說,皇上的好壞,貪官污吏的多少,對土地價格影響甚大。土地價格可以近似地看做政府對百姓壓榨程度的浮標。壓榨越狠,價格越低。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人口銳減,地廣人稀,田地的價格很便宜,不過一二兩銀子1畝。折成當時的糧價,大約值三四百公斤大米,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元左右。明朝中期,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增加,賦稅也不太重,田地的價格達到高峰,每畝能賣到50兩到100兩銀子。折成當時的糧價,大約值一二萬公斤大米,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3萬元左右。後來,富於理想的好皇上弘治死了,他的頑童兒子正德皇上即位,賦稅繁重,土地價格開始一路走低。據說,在正德和嘉靖之世,人們一度以田為大累贅,有拱手送人而人不肯要的。當然這不是常規,南方土地每畝一般還可以賣十兩八兩銀子,但是政治狀況對地價的影響已經很顯然了。

嘉靖是在頑童正德之後即位的皇帝。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以敢罵皇帝著稱,他罵嘉靖帝,說嘉靖嘉靖,就是家家皆淨。與此相近,崇禎即位後老百姓中也傳開了一句話,把崇禎稱為重征。重征能徵到什麼程度呢?據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福建三》中記載:「民田一畝值銀七八兩者,納餉至十兩。」

我沒有替崇禎辯護的意思,但我得老實承認,這個數字實在太離譜了,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不可能。當時福建的糧食畝產最多三石(不到300公斤),正常年景不過賣一兩銀子。這可是白花花的銀子,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票子。就算福建的糧價漲瘋了,三石大米也不過賣六兩銀子,怎麼可能收十兩的餉?後來,我看到明朝刑科給事中孫承澤的一份奏疏,他向皇上描述了地方「私派」的問題。設身處地進入他所描繪的地方,我就得承認顧炎武說的十兩並非不可能。孫承澤這樣描繪地方官吏的處境: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摘自《潛規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05/2039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