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男人「糟蹋」腎的6大行為,熬夜排名墊底,看完榜首,臉都紅了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腎功能是否正常,腎臟的代謝產物能不能順利排出,都會影響人體健康。男人的腎臟健康與否,對男性生殖系統、性功能、腎功能有直接影響。很多男性腎不好,都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男性們要注意了,別再做傷害腎臟的事情了!

下面幾個行為都是男性「糟蹋」腎臟的行為,看看你有沒有中招?希望你能夠及時改掉,呵護好自己的腎臟。

1、吃太多垃圾食品

很多男性都喜歡吃炸雞、漢堡等垃圾食品,認為這些食物特別美味,可以幫助補充營養。但是這些食物中的油脂含量比較高,容易導致人體發胖。而肥胖也會對男性的腎臟健康造成影響,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

喜歡吃炸雞等垃圾食品的男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概率也會更高。所以,男性要少吃這些垃圾食品,多吃一些對腎臟健康有利的食物。

可以選擇一些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蛋類、魚類等食物。在飲食方面一定要注意清淡少鹽。

2、不愛喝水

人體的大部分器官都需要水分進行滋養,肝臟、腎臟、血管、皮膚都不例外。因此,對於身體健康而言,每天需要攝入足夠的水分。但是很多人都認為多喝水沒什麼關係,不愛喝水也沒有關係,不會給身體造成任何影響。

實際上,多喝水對身體的好處非常多。不但能夠提高身體代謝水平,還能夠預防結石的發生。

因此建議大家每天要保證飲水1500毫升以上。另外還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過度勞累與熬夜同樣會導致體內的代謝水平降低、內分泌紊亂等情況出現,從而影響腎臟健康。

3、經常憋尿

有的人工作繁忙,經常會在工作時間憋尿,因為工作的原因,必須要去上廁所,憋尿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長期憋尿會引起膀胱內壓力增大,膀胱壁血管受到壓迫,使得膀胱粘膜缺血缺氧,這會導致膀胱粘膜抵抗力下降,增加尿路感染的幾率。

嚴重的會導致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另外憋尿也會引發血壓升高、心率加快、心血管疾病。長期憋尿還會增加尿毒症等風險。男性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3、長期久坐不動

現代人的工作大多數都是需要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即使不工作,也喜歡窩在沙發里看電視,甚至是打遊戲。很多男性都是長時間久坐不動,長期保持這種狀態,會導致人體的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在長時間久坐的狀態下,會使得大量的毒素堆積在人體內,影響人體內的血液循環和代謝。

一旦身體裏的毒素和垃圾過多時,就會導致人體內的器官出現損傷。男性由於生理結構上比較特殊,長期久坐會導致男性生理功能衰退、性能力下降等問題。

因此男性朋友們需要注意了,建議大家每隔1~2個小時就起來活動身體,放鬆一下自己的身心。尤其是男性朋友們,長期久坐不動很容易對腎臟造成損傷。因此建議大家在工作時要經常站起來走動。

4、亂吃藥

「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使用不當,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用藥一定要遵醫囑。

腎臟是用來排泄藥物的,藥物就是通過腎臟排泄出去,你吃了藥,但是並沒有排到身體外面去,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藥物性腎損害。

有些中藥也可引起腎臟損害,如馬兜鈴等有腎毒性。有些感冒藥中含麻黃成分的有麻黃鹼和偽麻黃鹼等成分,它可以使血壓下降和收縮血管;含非那西丁的感冒藥可能引起過敏性間質性腎炎;含雙氫克尿塞的感冒藥會使急性腎功能衰竭;含川烏、草烏的感冒藥也能引起急性腎衰。

5、經常熬夜

長期熬夜,睡眠不規律,會導致生物鐘紊亂,引發一系列內分泌疾病。如果經常熬夜,就會導致人體的內分泌失調,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而且睡眠不規律還會損傷人體的腎臟功能。

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精生髓」,髓者以血為本;「血行風自滅」,如果一個人經常熬夜或睡眠不足,則必然耗傷腎精、氣血等精微物質,從而導致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

6、房事不節制

男女雙方進行夫妻生活時,需要消耗一定的體力和精力,因此房事不宜過於頻繁。如果不分時間、地點和場合,隨意縱慾過度,勢必會損傷腎氣,導致腎精不足。

腎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氣充足,則身體健壯、精力充沛、聲音洪亮、面色紅潤;腎氣不足,則可能導致全身衰竭。

古人認為「腎者主水液」,人的水液代謝與腎有關。腎精虧損,不能上奉於肺而聚液於胸,就會導致人體水液代謝異常。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說:「腎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房事過頻、縱慾過度等均會導致腎氣不足,因而出現頭暈目眩、耳鳴腰酸、乏力腿軟、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等症狀。

所以男人們一定要注意了!別做以上6種傷害腎臟的行為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作息規律,這樣才能夠保護好自己的腎臟健康。

最後要說的是,男性腎臟不好要積極治療,不要等到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再去治療。這樣不僅會耽誤病情的治療,還會增加治療難度。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濃茶白開水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15/200449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