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萬病從根治」,因此任何疾病,都要找到根源。
在中醫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萬病皆損於一元陽氣」。
身體裏面的陽氣出現不足的時候,就會導致很多的病症接踵而至,甚至很有可能還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病症。
「陽氣不足,百病叢生」。
由此可見,陽氣對於我們身體的重要性可謂是非同一般,不過現在不少人都存在着自身陽氣不足的情況。
造成陽氣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無非就是自身的陽氣化生不夠。
又或者是對陽氣的耗損過於嚴重,這就與自己平時的生活習慣、飲食等各個方面有關聯了。
重點來了,如果出現了陽氣不足,究竟應該怎樣才能將體內的陽氣給補回來呢?
一般來說,掌握「三個三」,對於補氣回陽,大有裨益。
一、常規的補陽三招
常規的補陽方法有三招。
首先最常見的一招就是曬太陽,直接的陽氣攝入,來溫暖自己的肌膚四肢;
第二招就是遠離寒涼,那些喜歡寒涼食物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長時間的寒涼飲食攝入,會加重自身的身體負擔,會在五行之中造成陽氣的過度耗損;
第三招就是多運動了,所謂「動則生陽」,運動產生的陽氣也能幫助到人們的體魄健康。
二、常規的補陽三方
簡單的問題,自然用不上方藥,但要是真正出現了問題,不用方藥,基本上是「隔靴搔癢」。
對於體虛比較輕的患者來說,其實前面的這幾種方式,或能慢慢的將陽氣給找補回來;
但對於陽氣不足比較重的患者來說,單靠這種方式還是不夠的,還是需要方藥的加持。
中醫裏面具有補充陽氣的藥方有很多,比如常見的就有四君子湯、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上,增添一味附子,作用會更加的迅猛)等。
三、升級的補陽三藥
如果常規的「補陽三方」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那就得請出元老級別的了,也就是醫聖張仲景的四逆湯。
四逆湯被稱為「回陽救逆第一方」,具有很神奇的效果。
不過雖然方劑名字裏面有「四」這個字,但是方劑的組成卻只有三味中藥,可見它的組成還是非常簡單的。
那麼,四逆湯所用的究竟是哪三味中藥呢?分別是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炙)。
這三味中藥組合,具有回陽救逆的效果,常用於少陰病症、心腎陽衰寒厥證的治療或緩解。
但凡對中醫有研究的人,對附子這味中藥並不陌生。
在清末的時候,還有一個將附子視為「鎮派之寶」的火神派,常常會用附子來治療病症。
但附子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好的,附子具有毒性,所以使用起來很講究。
因此很多醫家就算知道這味中藥的功效奇特,但也不會輕易使用,以免使用不當造成不良後果。
但是附子這味中藥很奇特,可以溫補全身的陽氣。
四逆湯之所以有回陽救逆的效果,附子這味中藥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其實除了附子之外,像鼎鼎有名的人參,同樣也有回陽救逆的效果。
當體內的陽氣不足的時候,也能用人參來診治,將附子和人參合用,就是「參附湯」,也是回陽救逆的湯方。
再來看一下四逆湯,其實附子這味中藥已經很強了,但是張仲景覺得還不夠,因此就又加入了乾薑。
之所以會加入這味中藥,這是因為陽虛的人,體內的陰寒較重,這種症狀會將陽氣給遮蔽。
而乾薑具有辛散的藥性,可以將寒邪給散開。
同時乾薑和生薑比起來,藥性會更加的深入,能夠往裏面走,將臟腑經絡裏面的寒邪給搜刮出來。
有了附子、乾薑,這個方劑其實還並不完美,醫聖張仲景便加入了甘草。
都知道甘草是中藥裏面的「和事佬」,藥性平緩,同時甘草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脾益氣,還可以調和藥性。
而炙甘草清熱的作用就被削弱,補益的作用加強,而且它主要是補脾,調補脾臟。
這就是張仲景的四逆湯,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道至簡,功效很奇特,可以回復體內的陽氣。
那麼,陽氣不足的患者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呢?
如果有以下這幾種表現,掌握上述的「三個三」,便可緩解問題,為健康「保駕護航」。
怕冷,經常覺得手腳冰冷,小便清長,便不成形,容易腹瀉,早上起來容易打噴嚏,流鼻涕。
從舌象上來看,舌質淡,苔薄白。
如果出現四肢厥冷,惡寒蜷臥,神疲欲寐,下利清谷,嘔吐腹痛等寒厥證,便可運用四逆湯來溫中祛寒、回陽救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