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會觀察 > 正文

為什麼總有人把不好的東西錯發到群里

湖南一個某某辦的工作人員,往群里發了一句話,‌‌「……穿着絲襪等我‌‌」,引起軒然大波。

那個群是一個企業的業務群,他在這裏應該是甲方的代表。相關人員第一個回應是,‌‌「這是病毒入侵‌‌」。或許他們以前看過新聞,確實有一種病毒叫‌‌「絲襪病毒‌‌」。

昨晚有最新的消息出來,當事人已經報警,說自己的微信被盜了。當地有關部門已經介入調查。

微信被盜比病毒入侵看上去更合理,但是經常用微信的人都知道,這個解釋也是荒唐的。或許當地有關部門的調查,能夠給出更有力的解釋——我相信就是發錯了,把發給某個具體人的消息,發在了這個群里。

最近幾年,似乎每年都會發生幾起這樣的烏龍事件,給公眾提供一些笑料,印象中今年就有過某馬院領導往群里發過小視頻。

為什麼他們總是會犯下這樣的‌‌「錯誤‌‌」?這裏我使用了引號,因為對公眾來說,這不是‌‌「錯誤‌‌」,而是某種不良的東西暴露了出來。

一個原因是,體制內有相當部分的人,平常不怎麼用微信(我有點羨慕這種狀態)。他們可能搞不太清楚朋友圈、私聊、群聊、群聊中@某人、群分組、屏蔽、三日可見、視頻號、公眾號……的區別。

他們沒有被封過號,不知道在微信上發言是非常危險的事。

有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段子說,如果有一個朋友突然不發朋友圈,他一定是考公上岸了。

我認識的為數不多的‌‌「體制內‌‌」或者公務員,都完全不發朋友圈。這是一種自律,也是對自己身份的認知,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自己‌‌」的,而是一種‌‌「組織人‌‌」。

他們不發朋友圈,並不是怕微信封號或者群眾監督,而是怕同僚或者上級,從自己的‌‌「日常‌‌」中解讀出什麼不利的東西。他們是活在現實中,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有一部分人格已經屬於‌‌「社交媒體‌‌」。

從裏到外,他們都正在變得和普通群眾不同。比如,他們的穿着打扮,一種‌‌「廳局風‌‌」,據說很受年輕女孩喜歡,大家都知道這樣穿的人,都是有‌‌「身份‌‌」的。而‌‌「身份‌‌」本身就意味着‌‌「不同‌‌」

這形成一個悖論:按照他們說說的,本來應該和群眾打成一片,掌握公權力,自帶公共屬性,本來應該多發言,並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但是,他們在社交媒體中卻把自己和普通人‌‌「區隔‌‌」開來。

他們可能認為,社交媒體中飄蕩的只是話語,只有文件才是現實。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他們習慣於文件和公文用語,能夠從中觀察中細微的變化,而對社交媒體這樣的‌‌「公共話語‌‌」一無所知。

這讓他們失去對現實的感知力,也造成某種撕裂,一部分人按部就班,成為一個‌‌「沉默不語‌‌」的人,而另一部分,生活本身極其狂野——面對公眾的沉默和私下的肆無忌憚,集中在一個人身上,有時候就會出現錯位或者失控。

我們能感嘆什麼呢?或許應該感謝他們,不管如何,他們都呈現出真實的一面。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張3豐的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814/1940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