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在李白喝醉的時候,他,卻哭遍了全世界

畫家陳衍寧所作的《李白杜甫行獵圖》|圖源:雅昌藝術網

明日大暑,中國人一年中最難熬的日子之一,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杜甫只是瀟灑哥李白的豁牙小迷弟,但在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杜甫是和西方偉大詩人但丁、莎士比亞、荷馬比肩的偉大詩人。

愛哭的杜甫

他的偉大之處或許在於:愛哭,而且哭得很大聲。

杜甫58歲人生里,作詩無數,留存下來的就有1400多首。但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泣憂之作,直接出現「哭」「淚」「泣」等詞語的,就有近200首。

梁啓超在《中國韻文裏頭的情感》一文中,稱杜甫為「情聖」。杜甫沒辜負這個title,動不動就找個理由淚水滂沱——

和老婆孩子兩地分居他哭:

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

思念弟弟們,他哭: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憑弔古人時,他哭: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朋友崔漪被貶,他哭:

故憑錦水將雙淚,

好過瞿塘灩澦堆。

替布衣之交房琯在皇帝面前求情未遂,他哭:

揮涕戀行在,

道途猶恍惚。

遭遇戰亂,山河破碎,更是嗷嗷哭:

「向來憂國淚,

寂寞灑衣巾」

不僅自己喜歡哭,還喜歡對着哭的人懟臉記錄:

戰亂中的普羅大眾,是「老弱哭道路,願聞甲兵休」;

徵兵現場,是「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戰時父老鄉親相見,是「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不僅寫現實中的哭,還要腦補別人也愛哭,連動植物都不放過: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戰場冤魂每夜哭,

空令野營猛士悲」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甚至有幾次難得的高興事,他也哭得像個二百斤的孩子:

一次是聽聞戰爭結束,「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還有一次是看到國家中興有望,「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襟」;

杜甫的詩以哭見長,但也有評論認為杜甫的詩哭哭啼啼的,「不甚喜愛」「我不願看」「大多數並不怎麼樣」。

杜甫主要作品與行跡圖|圖源:明白知識

墜入苦難是一生

杜甫的淚閥,是在35歲那年打開的。

在此之前,他是個自帶文化buff的官三代,「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雖然科舉落第,依然「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結交官員和朋友,四處遊歷,走另一種光大名聲、曲線實現理想的路徑。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杜甫35歲,客居政治中心長安剛一年,恰逢唐玄宗下詔,「通一藝者」均可到長安應試。杜甫決定再試試科舉入仕的正道,卻因當朝權相李林甫「野無遺賢」的鬧劇,成為當屆科舉炮灰之一。

此後,杜甫的中年危機和這個國家的中年危機齊齊來到,全是苦澀:

10年困居長安,43歲才混個底層公務員,赤貧,經常吃不上飯。李白和富貴朋友們「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時,杜甫要典衣賒酒,出門一條街都是債主。

回家探親,還沒進門就聽到嚎啕,原來是小兒子餓死了:「入門聞嚎啕,幼子餓已卒」。

公務員沒當幾天,安史之亂來了,盛唐氣象一擊即碎,蕭條連夜到來。杜甫被叛軍活捉,僥倖逃脫,新上任的唐肅宗給了他個左拾遺的title。

對於愛哭的杜甫來說,這個給專皇帝挑刺的職位是個送命題。哪個皇帝願意天天對着一個大放悲聲、說這個國家全是問題的人呢?

杜甫很快就被貶謫,繼續過起了居無定所,食無飽餐的生活。

也曾醉酒鞭名馬|圖源:wikipedia

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世是中國歷史上死人最多的時期之一。

連皇帝們都只能奔波在逃亡的路上。

第一年,唐玄宗逃出了長安,面對隨從譁變,選擇將鍋拋給楊貴妃。隨後,又把平叛的責任交給了兒子李亨。

李亨登基為唐肅宗,為逃避安史之亂的陰影,極力防範武將,重用太監操縱軍政大權,再次讓國家進入混亂。

「西憶岐陽信,無人遂卻回。眼穿當落日,心死著寒灰。霧樹行相引,連山望忽開。所親驚老瘦,辛苦賊中來。」

公元756年,他被叛軍俘虜,聽說唐肅宗已登基並進駐鳳翔(今陝西寶雞),便設法逃到皇帝身邊,想做點什麼。

肅宗被杜甫感動,給他左拾遺頭銜,但在杜甫替房琯求情,戳到自己痛處時,又迅速剝奪了他的官職。

不能在朝堂哭,杜甫便在民間哭:

他哭得最狠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就是在這個時期寫的。一組詩,整整五種哭法——

吏呼一何怒!

婦啼一何苦!

夜久語聲絕,

如聞泣幽咽。

-《石壕吏》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妝淚縱橫。

送行勿泣血,

僕射如父兄。

-《新安吏》

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呂家鄉按照兵役活動的次序,把「三吏」排了個序,讓人看到杜甫淚眼背後依次展開的殘酷細節:

像石壕吏那樣,連夜捉來男女老少,接着略加篩選,再像新安吏那樣,冷酷地把瘦弱矮小的中男(未達到壯丁年齡)也押送前方;士兵到了前方,就會像《潼關吏》所寫的那樣,不論他們如何緊張備戰,終究仍是上層勾心鬥角和瞎指揮的犧牲品。

明末詩評家王嗣奭對這組詩有個頗為精闢的說法:

「上數章詩,非親見不能作;他人雖親見,亦不能作。公往來東都,目擊成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淚。」

杜甫晚年處境愈發艱難,這是他50多歲後的漂泊路線|圖源:騰訊

文弱詩人們,在安史之亂中進入書寫百姓苦難的創作高潮。

杜甫的好基友李白是盛唐詩人中寫及戰亂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經亂後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扶風豪士歌》、《永王東巡歌》、《南奔書懷》等等。

但李白更多寫的是自己參與這場戰爭的感受、抱負、態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

而杜甫最終選擇的是寫出底層百姓的苦難。

如Vlog般鮮活的現場記錄,留下的並非只有杜甫見過或流過的眼淚,而是湮沒在歷史洪流中的普通人命運細節。

世界級的痛哭

中國古典詩詞中有落日長河的豪放派,有春風楊柳的婉約派。但敢於用毫不掩飾的放聲痛哭,來記錄周圍的悲慘世界,這就是獨一無二的杜甫。

2022年,BBC資深主持人、歷史學家米高·伍德(Michael Wood)走訪了杜甫生前輾轉過的河南、西安成都、長沙等地,用15首詩串起了杜甫愛哭的一生,製作了59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BBC紀錄片認為杜甫與但丁、莎士比亞比肩,甚至更偉大。|圖源:BBC紀錄片

西方社會更是認為,杜甫的詩歌就是為東方的「荷馬史詩」,並稱「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

宋人胡宗愈評價說,杜甫「以詩鳴於唐,凡出處、動息勞佚、悲歡憂樂、忠憤感激、好賢惡惡,一見於詩,讀之可以知其世,學士大夫,謂之』詩史』」。

歷史就是一部詩歌,其中充滿了苦難和黑暗的詩意。而杜甫,正是少數匯入了這種世界性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中國詩人。

杜甫和李白都愛喝酒,但李白酒後的詩歌世界充滿了肆意的青春和雄奇的想像,而杜甫留下的則是無盡的痛哭。

在唐詩的世界裏,李白和杜甫相映成輝。詩仙李白是「謫仙人」,他不食人間煙火,慣於孤獨瀟灑地出走;「詩聖」杜甫剛好相反,他不斷走進人世間,帶着他的悲憫之心,去感受每個人的切膚之痛。

米高認為,稱杜甫為「最偉大詩人」反而是低估了他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因為這將他的地位僅僅限制於一個詩人。他認為:杜甫「在構建這個國家的價值觀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多」。

BBC紀錄片在疫情期間上線,國外網友認為杜甫的精神是世界級的。|圖源:TwitterImage

公元770年的寒冬,58歲的杜甫病倒舟中,寫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

「戰血流依舊,

軍聲動至今,

葛洪屍定解,

許靖力難任,

家事丹砂訣,

無成涕做霖」。

這算是杜甫人生中最後一次大哭,哭完這一場,他溘然長逝。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724/1931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