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李白默守驚天秘密,結果天翻地覆的事情發生了

唐朝滅亡之初,有三位大官向唐玄宗報告了安祿山叛亂的可能性。根據記載,張九齡批評了安祿山具有「叛逆之相」且「懷有野心」;王忠嗣向唐玄宗報告了安祿山及其親密同夥的叛變可能性;而楊國忠則多次向唐玄宗描述了安祿山背叛的行為。

在古代,給別人加上"謀反"的罪名是常見的政治手段。無論是備受唐玄宗寵愛、文雅溫和的張九齡,狡猾奸詐的李林甫,還是蠻橫霸道的楊國忠,都把安祿山當成眼中釘,希望除掉他。然而,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這些指控只是主觀猜測和惡意中傷。

其實,最早預見到安祿山叛亂的人是李白。李白在天寶十一年(752年)遊歷途中偶然來到了安祿山的總部范陽(也就是幽州),親眼看到了安祿山的傲慢態度,並準確預言他將要背叛。離開幽州後,李白寫了一首叫做《幽州胡馬客歌》的詩,表達了他對安祿山的擔憂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這首詩里,李白描繪了安祿山囂張跋扈的形象和對局勢的擔憂。李白能有這種敏銳的感知和準確的判斷,主要是因為他兩次在官場上失敗過,變得更加警覺,同時他身處局外,更容易客觀地看問題,而且作為一個胡人,他更容易了解胡人的想法。

雖然李白早就意識到安祿山叛亂的威脅,但他沒有向朝廷報告,也沒有私下向皇帝告發。可能是因為當時安祿山得到了唐玄宗的無限信任和優待,朝廷對他非常忠誠,即使是大臣和宰相也對他無能為力。一個被誹謗貶低的文人,他有多少發言權呢?而且,王忠嗣、楊國忠因為公開批評安祿山而被貶官和冷落。如果李白說出真相,恐怕會被處死。所以,當時的情況讓李白覺得非常困難,無法說出口。這種"心知不得語"的境地反映了李白當時的恐懼和無法表達的矛盾。

李白默守驚天秘密,結果天翻地覆的事情發生了

他把內心的擔憂深深埋在心底,把預見的危機寫進作品,成為他唯一的選擇。之後,李白繼續流浪山水,尋找仙境,甚至有退隱山林的想法。當安史之亂發生後,李白沒有加入軍隊為國效力,而是匆匆逃亡。面對國家的危機,他一系列的退縮和逃避行為,既展現了他在政局上的消極和絕望,也映襯出了"盛唐"時期背後的黑暗。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歷史大學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2/1968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