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
說到唐朝大太監,很多人能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高力士、李輔國。
其實,論影響力,還不能跟另一位姓魚的比。
他就是魚朝恩。
巧的是,也是四川人,自貢隔壁,瀘州的。
魚朝恩走上歷史舞台,在唐玄宗天寶末年。李隆基上位前期頗有建樹,也撥亂反正勵精圖治什麼的,開創了不亞於貞觀之治的開元盛世。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為了不辜負這個美好的時代,魚朝恩「引刀成一快」,淨身進宮。因為「善宣納詔令」(《新唐書·魚朝恩傳》),也就是口齒伶俐、字正腔圓,能用話劇腔宣讀詔令,得唐玄宗賞識,被封「給事黃門」,成為皇帝近侍。
不料,風流皇帝樂極生悲,漁陽鼙鼓驚天動地,安史之亂爆發,長安被攻陷,魚朝恩跟着唐玄宗倉惶出逃,到了馬嵬坡,太子李亨密謀兵變,魚朝恩審時度勢,選擇站在李亨一邊,得到李亨信任。楊玉環被勒死後,玄宗父子分道揚鑣——李隆基往西南奔成都,李亨則北上靈武(今屬寧夏),魚朝恩自然是跟着李亨北上。
這一次,魚公公又押對寶了。李亨到了靈武沒多久,就被擁立為新皇帝(即唐肅宗),給了他爹李隆基一個「太上皇」的虛名。魚朝恩再次跟着飛黃騰達起來,一點也不懂軍事的他,先是被任命為大將李光進的監軍,後又連升幾級,第二年,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帶兵收復長安和洛陽,為了不讓哪一位節度使獨攬軍權,不設統帥,卻任命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簡稱觀軍容使。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官名,聽起來好像只是去「看閱兵」,其實權力大得很,因為是皇帝特使,相當於總監軍,負責統領九個節度使共幾十萬大軍,生死予奪,大權在握。
一個不懂軍事的太監去統領大軍,結果可想而知,唐軍在跟安史叛軍的幾次正面交鋒中,因為魚朝恩的瞎指揮,接連落敗,魚朝恩撿得一條命,逃回陝州,甩鍋給郭子儀等人。郭子儀被奪了兵權,魚朝恩則仗着肅宗的寵信,依然當他的「觀軍容使」,甚至直接統領禁軍。
大權在握,自然需要有文化裝點門面,「自古公公好威名」嘛。《舊唐書·魚朝恩傳》說,魚公公統領神策軍後:
時引腐儒及輕薄文士於門下,講授經籍,作為文章,粗能把筆釋義,乃大言於朝士之中,自謂有文武才幹,以邀恩寵。
經常招引一些擅長跪舔的文人到門下「研究國學」,寫些雞湯類的讀經心得,然後就在朝廷中吹自己文武全才,以期得到皇帝更多恩寵。
別說,效果還是有的,「上優遇之,加判國子監事」,差不多身兼教育部長文化部長了。
得勢便猖狂,魚朝恩一直把郭子儀當死對頭,上次甩鍋給郭導致郭被撤職後,還不滿足,又幹了一票更狠的:扒了郭的祖墳。
唐肅宗死後,太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唐代宗想起用郭子儀,魚朝恩不斷從中作梗。第二年,吐蕃進攻長安,唐代宗出逃,還是靠郭子儀起兵勤王才解圍救駕。這下子魚朝恩再也阻止不了皇帝起用郭子儀了,剛好他最信任的一個風水師又對他說,郭子儀一直在堵您的官運。魚朝恩一怒之下,就把郭子儀的祖墳給扒了。
(郭子儀)破吐蕃靈州,而朝恩使人發其父墓,盜未得。(《新唐書·郭子儀傳》)
唐代宗召郭子儀進京,朝野都擔心郭子儀遭受此奇恥大辱會起兵造反。沒想到,郭子儀不但沒造反,當皇帝慰問他時,他竟然哭着說:「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殘人之墓,人今發先臣墓,此天譴,非人患也。」我帶兵打仗多年,無法避免軍士們毀壞別人祖墳,今天我家祖墳被扒,這是報應,是天譴,並不是人禍,算了。
《新唐書·魚朝恩傳》中則說:「既數毀郭子儀,不見聽,乃遣盜發其先冢,子儀詭辭自解,以安眾疑。」「詭辭自解」四字,精準至極,畢竟,將還是老的辣。
魚朝恩雖然一手遮天,對軍權在握又老謀深算的郭子儀還是有點忌憚的,聽說郭子儀在皇帝面前對他無半句怨言,想趁機拉攏他,便派人去請郭子儀吃飯。當朝宰相元載得知,提醒郭子儀,魚朝恩可能還要害你。郭子儀不在乎,只帶十幾個家奴去赴宴,還掏心掏肺把一切都告訴魚朝恩,包括別人對他的提醒,最後說,我敢來,就是不信你會害我。魚朝恩也當面表示了感激,說如果不是您厚道,怎麼可能不懷疑我。
一個老將和一個太監,內心都恨不得對方死,卻因為互相忌憚,表面上還得握手言歡,為大唐譜寫了一曲忠誠的讚歌,這就是政治、人心。
就這樣,押對了寶,站對了隊,有皇帝的縱容,魚朝恩一直胡作非為,卻總能逢凶化吉,像坐火箭般,從一個小太監一路飛升到鄭國公,權傾朝野。
但很快,他的好運就用完了。
得罪太多人,把文武百官不放在眼裏,這都不算什麼,只是他竟然膨脹到把皇帝都不放在眼裏。《新唐書·魚朝恩傳》說:
朝廷裁決,朝恩或不預者,輒怒曰:「天下事有不由我乎!」帝聞,不喜。
皇帝跟群臣裁決政事,要是沒讓魚朝恩參與,他就會大怒,說:「天下事有不經我手就能成的嗎?」唐代宗聽說了,自然就不高興了。
《舊唐書·魚朝恩傳》則如是說:「上以朝恩太橫,亦惡之。」得意猖狂到了極點,皇帝也開始討厭他,結果,像一張廁紙一樣被拋棄,就是魚公公們逃不了的宿命。
最後的下場,也就沒什麼懸念了。
唐代宗大曆四年(769年)冬,忍魚朝恩很久的宰相元載,察言觀色,看出皇帝對魚朝恩不止一次「不喜」、「不悅」,遂「乘間密奏朝恩專權不軌,請除之」(《舊唐書·元載傳》),唐代宗擔心魚朝恩勢力太大,殺不了反為其害,元載拍胸脯說這事全權交給我,包妥。
唐代宗便同意了。
接下來元載的一系列動作,頗像《三國演義》裏王允殺董卓:魚朝恩有兩個親信武將,一個叫皇甫溫,一個叫周皓,因為知道仇家過多,魚朝恩平時上朝,「嘗從武士百人自衛,皓統之,而溫握兵在外」(《新唐書·魚朝恩傳》)。就是由周皓帶一百武士貼身保護,皇甫溫則帶着重兵在朝廷外守着,雙保險。
元載就從這兩人身上尋找突破口,先以重金買通皇甫溫和周皓,還利用宰相的權力,把皇甫溫升為鳳翔節度使,讓皇甫溫感激莫名。接着,元載就跟周皓合謀怎麼除掉魚朝恩。
一切安排妥當,大曆五年(770年)寒食節這天,唐代宗循例在宮中擺宴請百官。宴會結束後,代宗讓魚朝恩留下來商量軍國大事,魚不知是計,留了下來,於是,「帝責其異圖,朝恩自辯悖傲,皓與左右禽縊之,死年四十九,外無知者」。
代宗當面斥責魚朝恩有異心,魚傲慢慣了,一點不給皇帝面子,當場懟了回去,這時,他的親信周皓突然出手,帶着手下一擁而上把魚抓住,用繩子活活勒死。死的時候,魚朝恩才四十九歲。此事眾朝臣沒人知道,事後,代宗對外宣稱,魚朝恩已「奉詔投縊」,就是被下旨賜自殺。
這是《新唐書》的說法,《舊唐書》則說,魚朝恩在寒食節那天當面頂撞代宗之後,「是日朝恩還第,自經而卒」。回府後才自殺的。兩相對比,應該還是《新唐書》更合邏輯一些。試想,這麼一個把皇帝都不放在眼裏的大太監,如果能脫身回府,怎麼可能乖乖自殺。
皇帝和宰相合力,用如此非常規的辦法才殺得了一個權閹,實屬無奈。但不管用什麼手段,作惡多端的魚公公被殺,全國臣民都拍手稱快。《太平廣記》就這麼說:「及朝恩被殺,天下無不快焉。」
諷刺的是,魚朝恩死後,宰相元載也膨脹起來,居功自傲,成為又一個魚朝恩,最後落得跟魚一樣的下場。
可見,皇權之下,皇帝不管以什麼名義、什麼手段殺一個惡奴,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魚公公們前仆後繼,殺也殺不完。同理,對亂世中的苦難老百姓來說,死一個權閹也沒什麼實質意義,因為死了一個魚公公,他的腐屍又可以滋養更多的蝦公公、蟹公公。這是一個死循環,權力的汪洋大海里,臭魚爛蝦是永遠清理不乾淨的。
但每次看到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惡奴被殺,依然還是「天下無不快焉」,為什麼?
很簡單,這是亂世草民唯一的快樂源泉了。畢竟,被皇權碾壓的人那麼多,黃巢就那麼一個。
202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