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北宋的「城市革命」

作者:

中國古代的工、商、賈是三者分開,互不相屬的。工即手工業,也就是生產環節;商指長途販運,即流通環節;賈則是坐守待售,可稱市場環節。中國封建統治者對市場的控制和管理,歷來是非常嚴厲的。所謂「抑商」政策,主要體現在抑制商業活動的最後階段,即商品的交易過程。所以,他們牢牢把握住市場不放。在漢、唐以來的城市規劃中,把一切交易行為集中到「市」里去進行,由官府委派的胥吏來進行嚴格管理和限制。但是,到了北宋時期,社會經濟在各地普遍發展,手工業生產迅速擴大,長途販運已經在商業活動中不佔主要地位了。而家庭手工業作坊則很繁榮,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戶主即作坊主人,兄弟子侄就是幫工,自產自銷,街前的堂屋為店鋪,後院的住所即作坊,於是,工商賈合為一體,也就更需要對城市經濟制度進行改革。

北宋政府順應了這一時代趨勢,坊牆毀棄,市巷融合,已經允許沿街開設店鋪了。這是一場「城市革命」,使城市生活越來越多元化,也促進了商業繁榮。在《考古》雜誌1963年第11期曾經刊載一幅北宋時期東京城規劃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發現,隨着城坊制度的變革,城市的市場不再是官家特設的管理區域,城內不再劃分方形之坊,而是大街小巷縱橫,店鋪鱗次櫛比。《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末年,不少店鋪甚至設到了皇宮附近,「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餘步,兩邊乃御廊,舊許市人買賣於其間,自政和間官司禁止。」

當時,冶鐵、採礦業及兵器製造等手工業工場都由官營,其中規模最大的官營兵器製造所就有軍匠三千七百人,東西作坊工匠約五千人。而民營手工業相對規模較小,大都是適應居民日常生活的手工業作坊及店鋪,經營範圍是市民日用品、飲食業及特色工藝品等方面。據古籍記載,民間開設的商業行市約有四百十四行,有川廣生藥市、象牙玳瑁市、金銀珍珠市、絲綿市、故衣市、花朵市、肉市、米市等,亦有金漆桌凳行、南北豬行、青器行、青果行、海鮮行、紙扇行、麻線行、蟹行、魚行等。在一些繁華街道,設有高檔的酒樓,美酒佳肴,山珍海味,歌妓相伴,名士滿座;亦有小街陋巷中的飯鋪,平民百姓更願意光顧,喝酒吃肉,豐儉隨意,舉杯小酌,猜拳喧嚷。我們看到古典小說《水滸傳》和《金瓶梅》,都有描寫宋代社會生活場景的生動篇章。書中可看出,當時許多城鎮已經具備了近代市鎮多樣化多功能特點,市民生活是很豐富的。在宋人筆記《東京夢華錄》、《夢梁錄》、《都城紀勝》等記載,那時城市的商業貿易繁榮,也使文化消費及服務業昌盛起來。宋代雜劇開始興起,一些讀書人科舉不得意,便為藝伎填詞譜曲,甚至還親自參加演出。宋雜劇的產生為以後元朝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城市的服務業也很多樣化,有走街串巷叫賣羊肉、乾果和雜貨的小販貨郎,又有修路、箍桶、掌鞋、刷腰帶、修璞頭帽子、補角冠的幫工匠人,亦有修整房屋,泥補牆壁,打水砍柴,殺雞宰鵝的雜作人夫。倘若有人出門遊玩,又懶得步行,城市中還有專門行業,「自有假賃鞍馬者,其價不過百錢」。甚至還有專門為人家操辦婚喜喪事之人,只要花錢僱請後,會很利索地按主人要求及風俗習慣,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據史料記載,宋代的都城東京人口最多時達到一百四十萬至一百七十萬,而從人口構成看,經營工商業及其它服務行業的人已佔總戶數十分之一。

由於宋代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很高,因此「四夷朝貢,曾無虛歲。」東京成為全國貿易的中心,也成了外國使節、宗教教徒和商人非常活躍的城市。當時,中國對外交通幹道已從秦漢隋唐時代的絲綢之路,轉向東南海道。朝鮮(高麗)、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阿拉伯、東非各國商人,紛紛從海路到中國做生意。其商品種類很多,以香料、藥物、犀角、象牙及高級手工藝品為主。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也更加深了城市經濟繁榮。

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國城市從封建的農業經濟泥沼中掙扎出來的第一步。這時,城市經濟結構的多元化使整個社會結構呈現複雜局面,尤其是商品貨幣經濟帶來的新因素,也對人們的文化心理開始產生重大影響。

炎黃春秋》2007年第12期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522/1904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