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嚴家祺:從「元歷史」看中國和世界未來——21世紀「聯邦中國」新構想

作者: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受到了全世界輿論的嚴厲譴責,這場戰爭對台灣的影響,就像1951年韓戰對台灣的影響一樣,使台灣面臨被共產黨「武力統一」的危機下,脫身而出。韓戰後的台灣,避開了被毛澤東政權吞滅的危機。這種改變實際歷史進程的影響,是人類社會「元歷史」的力量。

烏克蘭戰爭對中國大陸的影響是「元歷史」的影響,自以為可以憑藉獨裁權力隨意創造中國歷史的獨裁者,不得不改變直接用「武力統一台灣」的方式。然而,台灣前景存在一種可能性,北京還會不斷用武力威脅台灣,不斷用軍機軍艦越過台海中線飛航,擴大台灣內部的「親習派」力量。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將不再使用鄧小平「一國兩制」,而用其他「政策口號」,擴大台灣內部分歧,等待時機,扶植「親習派」取得台灣政權,從而,使北京的獨裁權力全面滲透台灣。

台灣問題的兩個視界

台灣問題的核心,從來不是「台灣獨立」問題。經過國共內戰,到1949年,中華民國在大陸的國土,被共產黨用暴力革命佔領,中華民國的國土只剩下台灣,但中華民國仍然存在。1949年後的台灣,並不存在什麼「台灣獨立」問題。現在的「海南」脫離北京政權控制,可以說是「海南獨立」,而台灣從來不在北京政權控制下。所有藉口「一個中國原則」指責所謂「台灣獨立」的說法,是違背歷史事實的,從國際法看,也是不成立的。

台灣問題有兩個不同的視界,一是台海兩岸的視界,二是國際法視界。

從台海兩岸的視界來看,主要有三種不同主張,一種是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名義「解放台灣」、或「一國兩制」統一台灣。第二種主張是以中華民國名義,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第三種是,拒絕統一,在中華民國的名義下或台灣的名義下長期維持台海兩岸現狀。

這三種主張,具體來說,還有許多具體內容的不同。

從國際法視界來看,對「國家」的承認與對「政府」的承認是不同的。承擔國際權利與義務的實體,並不是當時掌握國家權力的政府,而是國家本身。政府發生變動後,這些權利與義務仍然存在着。一個國家的政府按合乎憲法的程序變動,無須其他國家政府採取承認與否的行動。當一個政府為革命、軍事政變所推翻,這時,就發生一個是否承認新政府的問題。如果一國中出現兩個敵對政權,如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政府」,其他國家就產生在兩個敵對政權中選擇一個加以承認的問題。

新國家的產生,存在「國家承認」問題。因革命、叛亂、軍事政變而產生「新政府」,存在「政府承認」問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按中國大陸的習慣說法,1949年建立了一個「新中國」。然而,1949年以來,中華民國在台灣仍延續它的存在。北京在與其他國家建交談判時,要求其他國家與中華民國斷交,這樣才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北京這種做法,在實質上是要求外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而不是要求承認1949年後亞洲東部建立了一個「新國家」。這一點,在五十年代中期以來就逐漸明確。在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國對中國的承認,用的是「政府承認」概念。建交公報是這樣寫的:「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台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有許多分裂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五代十國、南宋與金的對峙都是歷史事實,因為當時沒有「國際承認」問題,沒有要求外國政府在敵對的幾個中國政權中選擇一個政權認為它代表中國的問題。中國如此,歐洲歷史上也如此。十七世紀三十年宗教戰爭後,德意志帝國(又稱「神聖羅馬帝國」)雖然仍有皇帝和議會,但已分裂為三百六十多個各有主權的大大小小邦國,最大的兩個邦國——普魯士、奧地利互相爭霸,但不存在「爭誰代表德國」的問題。

七十多年來,台海兩岸同時並存着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如同中外歷史上「原來一國範圍內多國或多個政權並存」一樣,是一個政治事實。

同歷史上「多國、多政權在原來一國範圍內並存」不同,台海兩岸「中華民國」政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同時並存,存在一個「國際承認」問題。台海兩岸在「國際承認」上有兩大特點: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承認。

沒有一個國家同時承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2年2月尼克遜訪問北京後簽署的《上海公報》中說:「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由於北京的堅持和美國的態度,使「國際承認」中的只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為世界各國所接受。

「一個中國原則」是一個原則,而不是指台海兩岸的政治現實。「一個中國原則」的含義是指外國對台海兩岸的兩個敵對中國政權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承認的問題。把「一個中國原則」同「現在式」、「進行式」、「未來式」相聯,無助於理解「一個中國原則」的含義。

區分「兩岸問題」與「國際承認問題」

七十多年來,台海兩岸存在兩個敵對政權,存在兩個敵對政府,這是一個被國際社會公認的政治事實。美國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情況下,承認在台灣海峽的一岸存在着一個與中華民國敵對的政權。早在1954年召開日內瓦會議時,美國不得不容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由美、蘇、英、法等國共同召開的會議。

兩岸關係是中國人自己的問題,要解決好兩岸關係,必須把「中國人自己的兩岸問題」與「外國選擇兩岸中那一個政權承認的問題」區別開來。「一個中國原則」是北京在要求國際社會在對兩岸兩個敵對政權上承認的原則,由於台海兩岸在七十多年中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在對台海兩岸的「國際承認」中就產生了「沒有一個國家同時承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象。

現在的中華民國是一個實行民主政治的國家。在台灣選舉投票時,兩岸關係緩和,主張「三通」和政治對話的力量就要佔上風;如果北京接連不斷用武力威脅台灣,兩岸關係緊張,「台灣安全至上」政策就會贏得台灣民心。為了解決問題,一定要承認政治現實。1954年,為了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和平問題,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美國,都能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存在的事實,容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與美國共同參加會議。處理兩岸關係,對北京來說,首先要正視現實,正視台海兩岸是「任何一方的法律以及政府的行政權力無法施行到對方的區域。」對台北來說,一些人反覆強調堅持三十年前的所謂「九二共識」,在這一大框架之下探討兩岸議題,只能強化習近平「武力統一台灣」的決心,無助於台海和平。

兩岸的敵對狀態不發生在兩岸人民之間,也不發生在兩岸不同政黨之間,而發生在兩岸兩個政府之間。結束敵對狀態就需要兩岸的政府的相互承認,承認兩岸是「任何一方的法律以及政府的行政權力無法施行到對方的區域。」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同一個中國,以不同制度治理着兩個區域的政府。」

現在看來,兩岸政府相互承認對方的存在,無關「國際承認」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兩個政府相互承認,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定,走聯邦制的道路,才是兩岸和平統一的途徑。

「不對稱聯邦制」構想

中國實行聯邦制,前提是中國大陸產生了明顯的政治民主化趨勢,實行聯邦制,將有助於中國大陸的民主化。從習近平的全部作為來看,習近平正在走上袁世凱那樣復辟帝制的道路。在21世紀的今天,習近平的復辟努力,完全逆歷史潮流而動,無法持久。就像袁世凱、張勳一樣,習近平復辟的努力,將適得其反,只是為中國徹底掃除陳舊腐朽的「帝制」開闢道路。

中國的帝制不僅是最高權力不容分割的專制主義,而且是高度的中央集權主義。全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權力完全被一人掌握,選舉只是一個形式。實現聯邦制,有助於強化地方分權,發揮地方各自優勢和積極性。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縱覽中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4/1873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