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據統計,大約有一半的人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點擊自查有沒有你?

最新資料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大概是11%-12%,由此推算,中國有1.2億左右的糖尿病患者。

其實從血糖完全正常、代謝沒有任何問題,過渡到糖尿病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叫「糖尿病前期」。

與1.2億左右的糖尿病人群相比,更可怕的是,中國有大約5億的人處於糖尿病前期。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就是在10個成年人中,除了有1個人是糖尿病患者之外,還有5個人正走在通往糖尿病的路上……

糖尿病到底是怎麼得的?

與哪些因素有關?

糖尿病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病,它的病因非常複雜,相關因素有很多:

第一,遺傳因素。我們可以理解為,身體當中和葡萄糖代謝相關的某些環節,從出生的時候就有缺陷。因為人體把食物變成葡萄糖,再把它吸收、利用掉,是一個複雜的加工過程。這個加工過程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對血糖有影響。

相關數據顯示,如果父母都有糖尿病,那麼他發生糖尿病的風險就會增加50%左右,如果單獨是母親有糖尿病,風險會增加30%左右,如果單獨是父親有糖尿病,風險會增加20%左右,所以糖尿病跟遺傳因素是絕對相關的。

第二,社會因素。包括高脂飲食、缺乏運動、工作壓力過大、睡眠不好等等。

就像過去,我們上班要騎自行車、走路,後來逐漸發展到坐車,運動就會減少,再加上飲食、工作等方式的改變,導致了這種代謝性疾病的劇烈增加。

另外,我們不難發現,現在有一些小孩也會得糖尿病。除了遺傳背景之外,作業多、考試多,包括兒童營養過剩、營養不良,或者出生時是巨大兒,都會促使糖尿病和其他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總之糖尿病的發病,是一個複雜的代謝過程,只要影響了代謝,就會導致整個代謝的紊亂。比如血糖異常、血壓異常、血脂異常,尿酸升高等等,一大堆的問題都會出來。

所以糖尿病的病因,確實是非常複雜的。當然具體到每一個個體來講,他得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以其中的某一個因素為主,從而誘發了糖尿病。

怎麼判斷自己

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很多的醫療機構,包括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都做過很多關於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分析。其中,中國糖尿病風險評分(CDRS)就可以很簡單地來判斷你是不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它是通過年齡、家族史、體重指數、腰圍、血壓、性別來進行打分,具體如下:

這些評分指標是通過大數據評估出來的,總分≥25分的人群,如果不是糖尿病患者,一般就是處於糖尿病前期,這種情況下建議儘快到醫院做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來明確診斷,具體方法是:

先採集空腹靜脈血,然後把75克葡萄糖沖在300毫升的水裏,在五分鐘內把這300毫升糖水喝下去。從喝第一口糖水開始計時,分別在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的時候檢測血糖。

在正常情況下,空腹血糖<6.1mmol/L,半小時至一小時血糖<11.1mmol/L,兩小時血糖<7.8mmol/L,三小時血糖<6.1mmol/L。

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他的血糖水平會很高,一般空腹血糖>7.8mmol/L,服糖半小時後,包括兩小時後的血糖也都超過11.1mmol/L,三小時後也恢復不到正常水平。

如果空腹血糖在6.1-7.8mmol/L之間,但是服糖後的血糖值是正常的,我們就叫空腹血糖受損。

還有一種情況是空腹血糖沒有受損,但是服糖一兩個小時的時候,血糖在7.8-11.1mmol/L之間,我們稱之為糖耐量減低。這種情況很常見,但是它還不足以診斷糖尿病。

對於空腹血糖受損和糖尿量減低的人群,我們要積極干預,儘量避免或延緩他發展為糖尿病人群。

血糖升高但還不足以診斷糖尿病,要如何干預?

首先要戒掉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經常坐着的人要運動起來,每天或者每周中等強度的運動至少要大於150分鐘,每周至少運動5次,每次30分鐘,加起來就是150分鐘。

第二,要制定一個合理的飲食結構。如果是一個重體力勞動者,就多補充點能量,如果每天坐着,很少運動,而且肥胖、超重,就要嚴格限制能量的攝入。

通過生活方式的干預,就是加強運動和控制飲食可以預防大約40%-60%的人發展為糖尿病。但是,生活方式干預堅持下來挺難的,好一點的能堅持五年、十年,但絕大部分人堅持不到兩三年,就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對於將來發生糖尿病風險很高的人群,就是空腹血糖受損,同時糖耐量減低的人群,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還可以使用藥物來干預。

在中國真正申報可以用於糖尿病前期的干預藥物只有一類,就是α-糖苷酶抑制劑,比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它的主要作用是阻止腸道的葡萄糖吸收太快,比如饅頭在分解為葡萄糖之後才能被人體吸收,這個分解過程大部分是在小腸當中完成的,如果把這個過程拉長,饅頭慢慢分解、葡萄糖慢慢吸收,無形之中就可以把餐後的高血糖拉平。

最後提醒大家,藥物干預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藥,避免出現不良後果。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醫學微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304/187353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