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養生一定要忌寒涼嗎?

很多人都說中醫養生都要忌寒涼,要忌生冷飲食,吃任何東西都要溫熱,不管是食品的溫度也好,還是食品在寒熱溫涼的性味上也好,都不能涼。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並不一定。

在傳統理念上講,避寒就溫確實是強調的比較多的一點。但凡事不能太絕對,因為過猶不及。

中醫本身是一種講究平衡的認識觀。在具體運用於養生的實操上,其實要考慮因時因地因人致宜的。

「養生忌寒涼」的時代背景

從時代背景上講,「養生忌寒涼」是有原因的。

在四五十年前,中國氣候條件,比當代要寒冷些,物質條件又遠遠沒有現代豐富,加之工作辛苦,耗費體力,身體的營養條件與今日對比,不可同日而語。

老人們說道以往,即使在江南地區,到了寒冬,很多小河浜是會結冰的,即使在我小時候,屋檐上掛滿了冰棱也年年可以看到。

很多上一輩的人說到穿衣,也就是逢年過節偶有添置,所謂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在幾十年前還是蠻普遍的事情。

以往的工作也大多是在廠房裏做產業工人,工作繁忙且辛苦,更何況大量的農業人群,風餐露宿,戶外的農活那就格外辛苦了。

所以在那種歷史時代下,人們的體質偏虛寒不足的也就很多,從外因上講,受寒受濕的幾率也高出不少。

細細推算歷史,甚至數千年來,除了少數富足安康的盛世光景,絕大多數的歷史歲月長河裏,我們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都是在這種類似的生活條件中度日的。

更不要說遇到戰亂荒年,民病寒疾的困苦,肯定是深深的烙在了祖祖輩輩的基因里。

從中醫數千年的學術發展史來說,也確實相當偏重寒涼對人體的損傷,只在少部分時期,如金元明清的部分特定時代,且在局部地區對溫熱致病的學說才有深入研究。

這也和歷史發展的背景,人民生活狀態中所受病的發病類型,有密切的相關。

其實中醫學術本身是對六氣致病:「風、寒、暑、濕、燥、火」,以及外感內傷,都有平等統一的看待的,並沒有有所偏重。

但作為活生生的人,處於歷史長河中所呈現的變動的疾病發生規律中,每個時代又是有其獨特的傾向性的。

比如戰亂多寒病虛損,盛世多熱病陰傷。

東漢末年有《傷寒雜病論》,金元戰亂有《儒門事親》,明中晚期則溫補派流行,康乾盛世則溫病學派爭鳴等等。

高發疾病的種類,以及其發病性質,與時代背景,科技水平對生活方式的影響,經濟水平,生活條件,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近幾十年,國泰民安,生活條件有飛躍式的改善,特別是一線大城市,吃不飽穿不暖以營養不良為主的疾病發病率,已經微乎其微了。

故而以往很多在戰亂年代中行醫的醫師記錄的醫案中的病種,當代就少見了很多。而在江南蘇湖嘉平原,富庶興旺地區,康乾盛世年代醫師的著作中的治療方案,與現代社會的發病譜系,又有所接近。成為了當代醫師最值得借鑑的臨床資料。

「忌寒涼」要三因制宜

中醫是講究平衡的醫學,陰陽寒熱虛實,講究不求多不求少,致中和,平為貴。

所以中醫經典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又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傳統中醫平衡無偏頗的調平之道,難道只忌寒涼一端嗎?

記得在《五部醫話》中有一位老先生,常年服用六味地黃丸保健,是因為其體質陰不足。

而三代御醫世家,則平日經常服用防風通聖丸來日常保健。而防風通聖丸可是非常寒涼的藥物,處方中有石膏、知母、大黃、芒硝哦!那是因為對於體質實熱偏旺的體質,確實的適合。

中醫就是講究因人而異,三因致宜。

如果死板的將中醫養生固定成一種死板的單一模式,那肯定是辜負了老祖宗留下的這一活潑潑靈動的偉大瑰寶了。

如果是體質虛寒的人群,比如面色白,唇色淡,瘦弱,不耐寒但耐熱,整體怕冷(不是局部),等等。那麼確實應該講究忌寒涼。

實熱體質的人群不唯不忌寒涼,適當的吃些與體質相適的寒涼飲食、甚至是寒涼藥品,反而更符合中醫養生的準則。

就好比嶺南地區不少人,經常喝涼茶,台灣、泰國這些地方不少人,每天大杯冰鎮飲料,我們上海本地有不少人經常吃苦瓜,您以為很寒涼不養生是吧?

有時恰恰很適合他們的體質,因為人家經常上火啊!

當然中醫看待體質其實分的很細緻,有些人寒熱都不耐,有些是濕熱,有些是以虛損為主的。有些人容易激動、說話帶緊張的感覺是以風氣為主的,有些人猶猶豫豫、不管說什麼都欲言又止,是偏氣鬱為主的,有些人說話帶風速度快,音調高亢是以氣旺為主的,等等不同。

要分門別類,加上體質兼夾,就如同數學中的排列組合,種類非常繁多。

所以養生保健,應該是因每個個體的自身情況,因人而異的。我的建議是最好諮詢比較靠譜的中醫師而定,而不是憑自己不全面的中醫知識,就下一個籠統的定論。

更何況適合您本人的養生手段,絕不是泛應曲當,對每個人都合適的。

這是個人人都以為自己是專家的年代,中醫又是一個特別水深的領域,包括我本人在內,經常感慨病病多,病方少。

但有個基本定理可供讀者們參考,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沒有一成不變普適的方案,才是中醫的靈魂。

一切養生,心態第一

最後還想說一下,很多人重視戰術細節,比如每天早上一定要含片姜啊!堅持要用溫膽湯泡腳啦!一定要喝溫水啦!清晨起床一定要灌下一杯水!每天要艾灸足三里、關元穴啦!喝點黃芪水補氣啦!綠茶太涼不能喝啦!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您自己觸類旁通腦補吧,現代社會上多的是。

有時在門診上經常碰到此類人群振振有詞,其實您想過沒有,在戰略上大方向判斷的對嗎?方向一錯,一切都是南轅北轍,越養生越傷生。

越重視細節,只能說明越急功近利,心態不佳。而一切養生,心態第一,什麼事都不往心裏去,隨遇而安,才是最高明的,沒有寬容大度的好心態,所有的養生細節都沒有着力點。

優質的養生,是在智慧上的一派圓潤,有時無可無不可,更讓人身心健康。

什麼時候能夠因人而異的看待健康養生,才算是具有中醫辨證的眼光。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111/1853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