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手腳冰涼的人,冬天如何養生?

不少人一到冬天就手腳發涼,即使穿厚衣服、蓋厚被子也不易緩解。有些人甚至在被窩裏躺到半夜,手腳還是冰涼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手腳冰涼,常見於這幾類人

體重較輕、體型較瘦的人:因為脂肪相對較少,熱度容易散失,從而導致手腳冰涼。

陽虛者:陽氣是人體的動力,有溫煦的作用。陽虛的人,氣血再充足也利用不起來,從而導致手腳冰涼。這類人除了怕冷,還可並發麵色蒼白、受涼易腹瀉、小便清長等症狀。

氣血不足的人:氣可以推動血液運行,血可以運載氣,氣血不足則推動無力,氣血不能布達四肢百骸,從而導致手腳冰涼。

同時注意疾病存在的可能

如果除去季節、保暖、體型等因素,仍然手腳冰涼,還要注意以下疾病存在的可能。

貧血

血色素和紅血球偏低,較易出現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導致手腳冰涼。

心臟功能不全

由於心臟衰弱,泵血能力減弱,無法使血液流到四肢末端。

神經功能失調

因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或神經癱瘓,導致末梢血液循環不良。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基礎代謝率下降,機體產熱能力顯著降低,因而手腳末梢冰涼。

冬天手腳冰涼的內外因素?

冬天手腳總是冰冰涼的原因,「冬為寒氣所主」是其外部因素。

寒為陰邪,易傷人陽氣。若冬日疏於保暖,受寒太過,就會傷及我們的陽氣,陽氣不足就無法溫煦和推動人體氣血運行,導致身體末端的四肢缺乏氣血的溫養,發為手腳冰涼。

寒性凝滯,易凝結氣血津液。若冬天被寒氣入侵體內,我們體內流動的氣血津液也會被不同程度地「凍結」,最常見的便是四肢末梢,也是凍瘡高發的部位。

但是同樣天氣寒冷,有的人穿得不多手腳仍溫溫的、有的人稍微搓搓手活動一下很快就會暖起來,而有的人卻怎麼也「暖」不起來,鑽進被窩腳丫半夜還是涼的,白天打字、用手機,都會感覺手指被凍僵,痛苦不堪,所以能不伸出手就不伸。

可見,人的身體內部因素,才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

內因:不榮而冷,不通則冷出現手腳總是冰涼,卻怎麼捂也捂不暖的情況,通常身體內部有兩個問題。

■不榮而冷

陽氣的溫運作用、陰血的濡養作用為我們手足溫暖作保障,而「不榮」就是指陽氣虛弱和陰血不足,若失去陽氣和陰血的溫運和濡養,就會出現手腳冰冷,即「不榮則冷」。

以下3種人特別容易出現「不榮」的情況。

陽氣虛弱:陽氣具有溫煦和推動的功能,陽氣虛弱就無法溫煦和推動人體氣血運行,特別是身體末端的四肢缺乏氣血的溫養,長期處於室內且活動少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陽虛手足不溫的情況。

陰血不足:陰血不足不能濡養四肢,也會出現手腳冰冷。女性經期勞累、月經量過多、生產時出血過多等等都會導致血虛,陰血不足,陽氣無以生發和運載,同樣會引起手足不溫而冷。

脾胃虛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長期脾胃虛弱的人消化吸收差,會出現陽氣和陰血的化生不足,從而導致手足不溫。這種情況直接補陽或滋陰多是補不進去的,哪怕吸收了也是一過性有效,脾胃虛弱者更重要的還是調補脾胃。

■不通則冷

要想保持人體溫暖,就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能量充足、道路通暢。如果人的氣血旺盛,但是流通不暢,氣血不能順利流通至四肢,也會出現手腳冰冷,即「不通則冷」。

以下2種人特別容易出現「不通」的情況:

氣機鬱結:人體的氣血運行至全身需要藉助氣的推動,如果氣機不暢,即使氣不虛也會因陽氣鬱結在內,不能通達周身乃至四肢,出現手腳發涼,「陽氣內郁,不能達於四末」使之。所以那些平時心情不暢,肝氣鬱結的人也容易有四肢冰冷的情況出現。

瘀血內阻:當運行氣血的經脈瘀阻,人體的氣血無法抵達四肢時,手腳的溫度會下降。尤其是老年人,全身血管硬化,容易堵塞成瘀,血液運行不暢,成為其手腳冰冷的主要原因。

冬天「取暖」之前先辨證

下面列舉手腳冰涼常見的四類證型,並推薦四道藥膳。

01脾腎陽虛:當歸生薑羊肉湯

脾腎陽虛者除了手腳冰涼,還有畏寒怕冷的表現,平常穿衣也比一般人多,容易腹瀉。

陽氣乃生命之本,溫煦身體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若陽氣不足,無法運達手腳等肢體末梢部位,便會出現畏寒、手腳冰涼等現象。

治療需要溫陽健脾,常用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丸、右歸丸等。源於《金匱要略》的當歸生薑羊肉湯是一道有名的溫陽食譜。

做法:用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燉湯,有補益氣血、溫中散寒的功效,適宜手足不溫、腹中冷痛、畏寒喜暖者食用。

02氣血兩虛:黃芪黨參烏雞湯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如果氣血推動無力,加之感受寒邪,寒性凝滯收引,會使血液循環凝滯變慢,四肢末端血液供應減少,造成手腳冰涼。

此類人群不僅會出現手足冰涼,還可見氣短乏力、頭暈、面白神疲、失眠多夢、舌質淡、脈細弱等症狀。

治宜補益氣血,常用十全大補丸、八珍丸等大補氣血。

此類人群食療以補氣養血為原則,可用黃芪、黨參各15克,與烏雞共煲湯喝。

日常還可以用桂圓、紅棗枸杞煮水代茶飲。

03血虛寒凝:生薑紅棗茶

血虛寒凝型屬虛實夾雜,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的描述。

脈細欲絕是因為人體血虛不足,不能充盈血管;手足厥寒即四肢冰涼,是因寒氣凝滯造成,治療可用當歸四逆湯。

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者還可以選用溫中健脾的附子理中丸。

此類人群食療可用生薑紅棗茶。

做法:取生薑15克,紅棗5~6顆。生薑洗淨切塊,與紅棗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煎煮10~15分鐘,起鍋前可添加適量紅糖,每日儘量於上午代茶飲用。

生薑味辛可散寒,紅棗、紅糖具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的功效,紅糖還能活血化瘀。

04肝氣鬱滯:陳皮麥芽粥

肝氣鬱滯的人常因肝氣鬱遏在內,氣血無法達到四肢而出現手足冰涼、神情抑鬱、胸脅滿痛、口苦咽干、舌苔白、脈弦等症狀。

此類患者可採用疏肝解郁的方法進行治療。

《傷寒論》裏記載的四逆散就是專治此類證型的有名方劑,現代有中成藥四逆散可以直接服用,也可以用柴胡疏肝散等疏肝理氣的藥物。

此類人群食療可用陳皮麥芽粥。

做法:取生麥芽50克、陳皮10克、大米100克,生麥芽、陳皮煮水,濾出藥渣,藥汁加入大米煮粥食用。

六招教你改善「怕冷」體質

1、運動

堅持規律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從而有效地改善末端循環、促進血液流動。平時依據個人愛好、體力強弱選擇運動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佳,如瑜伽、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

2、曬太陽

中醫講「背為陽」,冬天人處於「陰盛陽衰」的狀態,宜進行「日光浴」,背對陽光,腎與膀胱,一髒一腑,互為表裏,膀胱經脈行於背部,「日光浴」可暖背,溫通膀胱經氣,有助腎中陽氣升發。

3、泡腳

腎之經脈起於足部,足心湧泉穴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具有補腎作用的中藥(如菟絲子、淫羊藿、仙茅等)煎煮後泡腳,水溫控制在40度左右,水漫過腳踝。浸泡20分鐘左右,就會感覺到全身發熱。如果在泡腳的同時再揉搓雙腳,效果會更好。該法可以溫腎陽,防寒襲。

4、艾灸

艾灸可祛除體內陰寒病邪,恢復陽氣。具體可艾灸3個穴位。

大椎穴

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艾灸該穴位可增強陽氣,驅散寒濕,提高機體免疫力。但容易上火的人慎用。

足三里

位於小腿上,當腿彎曲時可看到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里。足三里為養生保健第一要穴,民間有「艾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艾灸該穴有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的作用。

關元穴

在肚臍下四橫指處。艾灸關元穴可治療一切陽虛證,對畏寒怕冷效果尤佳。

5、注意保暖,呵護脾胃

在嶺南,一周經歷春夏秋冬很常見,甚至一天也可以經歷四季的氣溫變化,故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出門常備一件秋冬外套。

在寒冷的冬日早晨,推薦慢慢喝一杯溫開水,呵護脾胃。這也是一個養護脾胃陽氣的小方法。容易手腳冰涼的朋友,儘量不要在冬天一大杯涼水咕咚下肚,這是最容易直接損傷脾胃陽氣的。

6、作息

經常心情不暢、煩躁易怒、手腳冰涼的人,要早起早睡,不要熬夜。夜晚陽氣應收藏,熬夜會導致陽氣損耗。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廣東中醫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113/1829265.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