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質疑中藥的作用,有很多人認為中藥治病是心理安慰作用,或者說中藥治病是一種偶然,是一種幾率。因為目前的研究還不清楚中藥里是哪一部分起效,主要的成分和機制是什麼。
我們想要了解中藥是怎麼治病的,要先了解中醫的原理。
首先我們來討論人和人得病的原因。人身體的狀態,它是合於四時,合於五臟的。四時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四季,春夏秋冬,人每過一歲都經歷一個春夏秋冬。冬天特點是寒,春天的特點是溫,夏天的特點是熱,秋天的特點是涼。經歷了寒熱、溫涼,人身體就留有了寒熱溫涼的屬性。
一、寒熱溫涼對人體的作用
寒熱、溫涼這四種作用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十分重要的。舉個例子,我們知道人的生命活力全都是保存在腎精中。正是冬天的寒,才能夠讓人體的腎保持藏精的作用。在寒冷的狀態下,人體的毛孔收縮,血壓升高,陽氣向里收,這時人的身體代謝是緩慢的,也就更大限度的保持了身體的精氣不被利用和疏散。自然界中有個現象,在緯度偏高的寒冷地區生活的人種和動物,特點非常鮮明,首先能抗寒,並且體型、身材都會比較魁梧。原因是長期處在氣溫比較低的狀態下,身體消耗的少,腎藏精比較多,腎主骨生髓,骨架就較大,身體就長得壯盛而結實。
春天的溫促進了肝氣的升發。春天的溫暖,讓人的身體也逐漸的變暖,從冬天寒冷蟄藏的狀態開始活躍起來,這個過程正好促進了肝氣向外生發和疏泄的功能,身體活力逐漸開始增強。
夏天的熱為心火的旺盛、心神的興奮創造了條件。熱能夠促使身體代謝加快,汗液從體內排出,這時人的代謝是旺盛的,精神是興奮的。正常的熱,能夠讓人心火旺盛、心神旺盛,但是過多的熱就會讓人煩躁,擾亂心神。我在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年又回到農村過年,家人擔心屋裏冷,把火炕燒得很熱,熱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夜裏蓋了很薄的被子,還感覺跟坐在熱鍋上一樣,這個熱根本讓人睡不着,這種熱讓人感覺到從內心到外的煩躁、發熱、心神不安靜、無法入睡。
秋天的涼成就了肺收斂的功能。秋天涼氣來了,樹葉開始黃了,人的代謝也沒有那麼旺盛了,出汗也沒有那麼多了,正好符合肺收斂的功能。肺收斂的時候是減少出汗,減少人的精神興奮,收斂到一定程度,把人身體有用的陰液和臟腑的精向下輸布收斂,最後歸於腎。
自然界的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成就了萬物的生長、收藏,人體也因此獲得了肝心肺腎的升降出入的功能。中藥有四氣五味,四氣指的就是寒熱溫涼。
二、中藥的四氣
簡單來說,中藥里有些是寒涼藥,有些是溫熱藥。如果人身體不寒了,腎藏精的功能就出現問題了。這時我們可以用寒涼的藥,比如小兒容易上熱、容易積食,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一些消食的,寒涼的藥把這種熱的狀態變成寒的狀態,這樣有利於腎藏精,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兒科常用的肥兒丸、琥珀抱龍丸、涼膈散等,全都是屬於寒涼清熱、瀉火的藥。
如果身體不溫了,升發疏泄的功能就會出現問題。這時可以用一些溫熱的藥來扶助肝氣。比如桂枝,桂枝就是桂樹的嫩枝,能夠疏散肝氣,最常用的方就是桂枝湯,桂枝湯是由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組成。之前給大家介紹過,這個方子主要是去熱解肌,更多的用途它可以溫暖小腹,治關元的涼,也能夠溫暖心臟。如果心受寒了也可以採用這個方子。
如果一個人身體不夠熱,那麼他心火,心神就受影響,我們可以用熱性的藥物來溫暖身體的陽氣,回陽救命。最著名的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這三個藥能夠助陽,回陽救逆。這個方子主治的病證,就是脈微細但欲寐。脈是細的,精神不佳,只想睡覺,就是受了寒邪。通過四逆湯就能夠溫暖陽氣,驅除寒邪,恢復精神,恢復脈力。
如果身體不夠涼,肺收的功能就弱了。這時可以服一些涼性的藥物,幫助人收斂肺氣。比如一個人大熱煩渴大汗出,這時我們要讓身體涼下來,可以服用白虎湯,就是知母、石膏、粳米、甘草。服用白虎湯侯,人身體就不出汗,人身體開始變得涼了,這樣肺的收斂功能就回來了。所以說中藥治病的原理就是用藥物的寒熱溫涼狀態,來改變人身體的寒熱溫涼狀態。
三、藥物的五味
藥物除了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外,還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是歸人體五臟的。
酸是入肝的,苦是入心的,甘是入脾的,辛是入肺的,咸是入腎的。
酸味入肝,酸味的東西能夠養肝血。比如說五味子就能養肝血。現代研究也證明了五味子裏面含有齊墩果酸,它作用就是能夠改善轉氨酶增高的問題。苦味的東西能夠入心。比如夏天我們吃苦瓜是為了去心火,蓮子心也能夠清心火,黃連能清心火,助睡眠。
甘味的東西能夠入脾,人吃了甜味的東西能夠變得有力氣。如大棗能夠補血,蜂蜜,能夠入脾,養脾胃潤肺。辛味可以入肺,我們日常生活中吃了辣椒、很多人容易出汗,就是促進了肺的宣發的功能。
鹹味可以入腎,比如說龜板,它味咸,能滋腎陰。還有鹿茸也是味咸,入腎能夠補腎陽。龜板和鹿茸合在一起,既能夠養腎陰,又能夠養腎陽。這兩者可在一起泡酒,還可以做成龜鹿二仙膏。
四、藥物對氣機的影響
人身體有氣機的流動,藥物對氣機也有作用。人體有氣機的升降出入,藥物有氣機的升降浮沉。
氣機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我形象的給大家解釋一下。肝主散,在肝的作用下,人逐漸變得興奮,變得活躍。有些藥物可以改善肝氣不散的狀態,比如心情抑鬱了,這個時候可以用一些柴胡或者薄荷,能夠幫助肝氣向外疏散,既能夠治療感冒,也能夠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
心火主上,心火足,人才能有精神,有氣力。如果心氣不足,心火不旺,就會出現心慌、胸悶、氣短、乏力,甚至心力不足的狀態。這時可以服用人參,人參大補元氣,能夠助人體氣機向上,因此吃完人參會興奮。當然過服人參,會出現鼻孔流血、煩躁、不能睡覺這種現象,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
肺是主收的,他主管的氣機收斂下降。如果氣機不收斂不下降,就會造成有痰咳嗽,或者說胃腸中有食滯,中醫有個著名方子叫三子養親湯,由蘇子、白介子、萊菔子構成,這三子能治療咳嗽、氣喘痰多、胸悶、食少難消化,主要作用就是讓肺和胃的氣機收斂下降。萊菔子和人參這兩個作用正好相反,一個補氣、向上的,一個向下、收斂的。如果喝了人參湯,再喝蘿蔔籽,那麼人參的補養作用就沒有了。人參和萊菔子的關係是相惡,不要在一起同用。
腎是主收藏,氣機下沉的。氣機不下沉會造成上實下虛、上熱下寒,腰腿病或者失眠。我們通常用一些重鎮安神的藥物,比如牡蠣,我們這裏說的牡蠣指的是牡蠣殼。牡蠣殼往往被丟棄,在中藥里,牡蠣殼和龍骨通常相互配合,能養心安神、平肝熄風、化痰止咳、去內火的作用。這些都是能使氣機向下的。
所以中藥治病的本質就是用藥性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人偏熱了,我們就用寒藥,人偏寒我們就用熱藥。這就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也是一樣,人們身體缺什麼就喜歡吃什麼味道。比如說肝血虛了,就喜歡吃酸味,陽氣不足了,他就喜歡吃辛味,腎虛了就會喜歡吃鹹味。
人體的偏性和藥物的偏性都是由自然界形成的,比如說在沙漠地帶,人在沙漠地帶通常都喜歡喝水,怕乾燥。而沙漠裏生長的植物,比如說蘆薈、仙人掌,它體內多汁,就有清熱的作用。在同一種環境下,溫燥的環境容易讓人體內水分缺失,而植物能在這個環境下生存,就是能夠有抵抗這種沙漠乾旱缺水的能力,所以它一定是具備清熱、滋潤、多汁的作用。黃芪產自於西北,西北地區的特點就是風比較大,氣候也相對偏乾旱。黃芪就能夠抵抗那種乾旱和多風的這種環境。人生活在這個地區,體表容易被風吹透,容易表虛。黃芪就能幫人補氣固表。
雪蓮花產在西藏,西藏屬於高原,地勢寒冷,人容易得關節病,而雪蓮能夠抗寒,能治療關節腫脹、疼痛、風濕。四川地區屬於盆地,寒濕比較重,人在這種寒濕的情況下,特別容易得骨關節病,容易傷腎的陽氣。當地在陰寒潮濕的地區,產出一種藥物叫做附子。附子能溫經通絡,通行十二經,幫助人恢復陽氣,去除十二經絡里的寒氣。
古人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知道了自然之道,明白了天地之理,就知道了天地之間、東南西北,構成了四氣五味,認識了中藥的藥性,然後再認識了人體的偏性,以藥的偏性來糾正人體的偏性。
通過藥的四氣五味,調整人身體的氣機和五臟六腑。這就是中藥調整人身體疾病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