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杜耀明:民間抗疫政府可有可無 禍民劣政難逃歷史審判

作者:
第五波中過千名長者染疫致死,當中大部分來自安老院舍,當局實有撇不清的責任。那些因抗疫資源錯置而失救身亡的,仍有待日後的獨立調查釐清當局的責任,但清楚不過的是,早於去年九月,政府疫情顧問許樹昌教授公開請求政府,派出外展接種隊到全港的老人院舍,為長者接種疫苗提供方便,但當局至今才亡羊補牢,但已無法挽回不少家庭的哀痛。

香港第五波疫情如雪崩爆發,遇上搞錯重點的抗疫政策,既奪去以千計的性命,也令社會民不聊生,市民面對政府的管治能力爛透,只有自求多福,通過自助和互救,保住個人安全和社會穩定。

農曆年前,特首林鄭月娥深信圍堵可以「清零」,通過強檢、隔離、社交距離措施,即能消滅Omicron病毒,她甚至期待過年後可放寬控制,結果剛巧相反,疫情迅速掩至,當局如臨大敵,宣佈進一步加強上述措施。整件事由始至今,未知是政府專家沒有暢所欲言,還是政府聽不入耳,特區高層顯得完全離地,只顧墨守成規,執着於抗疫的形式(圍封、隔離、管制),卻非對症下藥。

二月中,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親下指示,要求特區政府盡一切辦法抗疫,並須負上「主體責任」。言下之意,香港當局至今不是未盡全力,就是藥石亂投,總之今次疫情若有差池,特區高層難辭其咎。奈何當局套路不變,只懂東施效顰,繼續「動態清零」,打算搬出全民檢測,卻不實事求是,針對Omicron的特性,即對沒接種疫苗的長者、幼兒、長期病患者造成較嚴重傷害,定出輕重分明的抗疫對策。直至大陸派專家來港指導特區高層,指明抗疫目標首先在於「減染病、減重症、減死亡」,當局才如夢方覺,堅定工作方向,將焦點放回眼前最迫切的大問題。

大陸專家的「三個減少」言之有理,不過也非創見。去年底開始,幾位香港醫學專家認為應該因應新變種病毒的傳播特色而轉變抗疫目標,由「動態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他們的目標是謀求香港儘快回復常態,因此必須提高疫苗覆蓋率,增加一般人的防疫力,也減輕醫療系統的負累,再把醫護資源集中到搶救重症患者。

當然,真正推翻「動態清零」的,是排山倒海的疫情和民意。眼下疫潮澎湃,確診者眾,死亡人數近三千,市面一片蕭條,心力都該放到救急扶危,解除民困。更何況,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推算,目前估計有184萬人染疫,到四月底時,數目更增至430萬,規模遠遠超過大家的認知。

可見,若立即推行全民檢測,在一個隔離時段內(如十四天),隨時檢出四、五十萬確診者,加上九成症狀輕微的話,把他們一律送進方艙醫院,既不可行,也無需要。因此,倒不如仿效他國,由官方制訂指引,市民自律執行,自行檢測並申報,醫護再按病情分流處理,集中救治重症。

其實香港正朝這個方向發展,不過不是由官方主導,而是形勢迫成。新春年假過後,越來越多朋友在社交媒體表示不幸染疫,起初大家人心惶惶,因為檢測瓶短缺,熱線接不通,政府沒供應快速抗原測試劑,也沒訂明哪些牌子可用,結果只靠市民互通消息和傳媒調查,搜購合適試劑。

到自行測試確診後,按規定需要到醫院核實,但醫院爆滿後,症狀輕微者都留守家中,至於後續如何,未有明確答案,民間陷入一片迷惘,被迫與病毒共存。不久,更多人相繼中招,大多數症狀輕微,更在社媒互通聲氣,原來疫症不外如是。不少網友同時傳來一些中藥秘方和西藥清單,更有取自不同國家的疫症指引,教確診者如何面對日常,又如何減輕病徵、減少病毒傳播等等,居家隔離者又須如何做好準備,大家各就各位,衛生當局的指引即使珊珊來遲,也不足掛齒了。

過去一個月的集體互助抗疫經驗,使香港人相信自助助人、團結協作,比起倚靠政府,更是迎抗Omicron的妙藥良方。經此一「疫」,特別對年輕人和壯年人來說,當發現疫症原來可以自行療愈,更無須大驚小怪,令事件失焦,特區當局在他們心目中,已到了可有可無的地步。

不幸的是,第五波中過千名長者染疫致死,當中大部分來自安老院舍,當局實有撇不清的責任。那些因抗疫資源錯置而失救身亡的,仍有待日後的獨立調查釐清當局的責任,但清楚不過的是,早於去年九月,政府疫情顧問許樹昌教授公開請求政府,派出外展接種隊到全港的老人院舍,為長者接種疫苗提供方便,但當局至今才亡羊補牢,但已無法挽回不少家庭的哀痛。

無疑,「完善」後的香港已難望有獨立調查,但施政者的禍民劣政,事實俱在,又怎能逃過歷史的審判?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11/171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