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袁世凱稱帝時群眾為何都點讚

作者:
《順天時報》經常抨擊北洋政府,影響力很大,連袁世凱都將之作為了解列強態度的一個重要渠道。當時,《順天時報》幾乎成了反對帝制的輿論旗手。 袁克定於是不惜耗資3萬元僱人假造一份天天刊載擁護帝制消息的《順天時報》,專供袁世凱閱讀,老袁信心更堅定了。 一旦登上權力巔峰後,昔日梟雄卻對小兒科騙術都失去了辨識能力。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但權力也是最好的麻藥。專制制度下,最高權力者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穴居人」——你所看到,你所聽到的,都是周圍人想讓你聽到,想讓你看到的,山洞外的世界你一無所知。

袁世凱着龍袍照(圖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01

1915年夏,民國四年的中國一片混沌,社會上瀰漫着焦躁迷茫的氣息。

辛亥革命之後,清帝遜位,走向共和,但「共和」究竟是什麼?

不僅普通老百姓不明白,精英階層也一知半解,甚至連孫中山、袁世凱都沒有清晰的「共和意識」。

經過初期的權力爭奪與混亂之後,民國終於迎來了一次走上民主共和正軌的機會。

1913年初,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中國憲政之父」宋教仁領導國民黨在國會兩院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已成定局。推行議會政治,走政黨內閣道路,用選舉替代暴力的權力更迭,一種中國從未有過的全新政治制度曙光初露。

令人扼腕的是,隨着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這一歷史進程戛然而止,並走向了另一個方向。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袁,開創了民國武力解決政治爭端的先例。袁世凱以「叛亂」為由發佈《解散國民黨通令》,進而解散國會,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強化個人集權。

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四年後,「中國走什麼路」竟然成了一個問題。

02

從袁世凱的角度看,「民國」完全是一鍋「夾生飯」:皇帝沒有了,但中央政府也沒有權威,國會亂作一團,各地一盤散沙,內有革命黨不斷鬧事,外有日本人步步緊逼。比較起來,這民國還不如大清最後那幾年銳意改革,預備立憲的勢頭好。

既然民國辦得不好,共和是條「邪路」,那能不能回頭走老路呢?

領導有想法,下面自然有辦法。揣摩聖意,投其所好,中國從來不缺這樣的人才,論證「領導永遠是對的;如果領導錯了,請參見前一條」這種命題簡直So easy。

想當「帝師」的楊度一出手就是大招,成立「籌安會」,稱「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於中國」。

聯署發起人雖只有區區6個,卻都是社會名流,且涵蓋了看似水火不容的左中右各派。不僅有同盟會的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等「革命黨人」,還有啟蒙思想家嚴復這樣大名鼎鼎的「公知」,據說連袁世凱見了這份名單都「極為歡悅」。

一個忽然冒出來的「民間學術機構」,發起人是最高領導人的「智囊」,還有各種大V、公知加盟,研究課題是高度敏感的「中國往何處去」,但卻通電全國,生怕別人不知道——傻子都能嗅出其中的政治風向。

於是,從北京到地方,各級官員進入了一種中國人熟悉的「表忠心競賽」,開始是比表態的先後速度,然後是比表態的肉麻程度,最後發展到極致——誰表態不積極,甚至沒有表出新意就是「不忠誠」。

在這種爭先恐後,人人過關的氛圍中,後來發動「護國運動」討袁的蔡鍔將軍,當時也領銜簽名支持帝制。後來有人質疑他為何反覆無常,他答覆說:「國體問題,在京能否拒絕署名,不言而喻。若問良心,則誓死不承……」

連「為國民爭人格」的蔡鍔當時都只有隨波逐流,更別說那些本就善於逢迎的官場老油條了。各地紛紛成立「籌安會」分會,各省督軍都上書「勸進」,擁護帝制。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群眾也紛紛點讚。在不到十天內,「國體」問題就成了社會輿論熱點,各地吃瓜群眾熱烈討論後一致表示贊同「廢民主而立君主」。各種「自發」的「請願團」花樣百出,從商會請願團、教育會請願團到婦女請願團,最後甚至出現了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

總之,社會各階層的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

03

拋開臉譜化的歷史觀,袁世凱並不是一心想當皇帝,而是想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從體制上解決時局的混亂。面對高喊「不要辜負」的群眾,袁世凱內心還是忐忑的,民意果真如此?那列強的意見如何呢?

關鍵時刻,一個「坑爹」的人物出場了——「太子」袁克定。時年37歲的袁克定是袁世凱長子,1913年曾到德國治療腳傷,對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國讚嘆不已,覺得帝制才是大國崛起之路,由此萌生了「太子夢」。

他的「坑爹」水平最高,造出了外國民意。《順天時報》是日本政府在華的「官方機關報」,從其對華政策出發,經常抨擊北洋政府,影響力很大,連袁世凱都將之作為了解列強態度的一個重要渠道。當時,《順天時報》幾乎成了反對帝制的輿論旗手,天天唱衰袁世凱,呼籲列強不要相信那些所謂「民意」。

袁克定於是不惜耗資3萬元僱人假造一份天天刊載擁護帝制消息的《順天時報》,專供袁世凱閱讀。

這坑挖得夠深。連亡我之心不死的日本帝國主義都點讚,老袁信心更堅定了。

後來的事就順理成章,進入了高潮。1915年12月11日中華民國參議會開會投票,各省國民代表共1993人,全部同意投君主立憲票,反對票為0。當秘書長宣佈全票通過時,各省代表高呼萬歲,集體歡呼。

僅僅過了半個月,蔡鍔在雲南宣佈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頓時天下響應,摧枯拉朽,南方各省紛紛起義,牆倒眾人推。

同樣的一幫群眾,同樣的一幫官員,前幾天還在哭着喊着「表忠心」,現在個個痛罵老袁「竊國大盜」、「獨夫民賊」。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說:「信徒們總是窮凶極惡地打碎他們以前神靈的塑像。」

04

作為一個亂世梟雄,袁世凱絕非等閒之輩,初任臨時大總統時甚至被譽為「中國華盛頓」,其政治眼光和洞察力讓孫中山在內的對手都不得不佩服。

製造民意、控制信息、欺上瞞下,對於他來說是小菜一碟。當年逼迫清廷退位的時候,老袁一邊讓北洋軍暫緩進攻,製造輿論要挾朝廷;一邊在扮大清「忠臣」,搞得隆裕太后對近侍說:「袁世凱真是忠臣。」結果遜位詔書一加蓋玉璽,愛新覺羅的孤兒寡母才發現被老袁忽悠了。

但一旦登上權力巔峰後,昔日梟雄卻對小兒科騙術都失去了辨識能力。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但權力也是最好的麻藥。專制制度下,最高權力者從某種程度上講,其實是「穴居人」——你所看到,你所聽到的,都是周圍人想讓你聽到,想讓你看到的,山洞外的世界你一無所知。

在「上下相愚」的較量中,對於臣子而言,能夠成功地討好糊弄住皇帝,就是最大的成功;對於皇帝而言,如果官僚集團成功地欺上瞞下,就是最大的失敗,最壞的結果甚至亡國。如果雙方達到一種力的平衡,都不要太過分,那就是「盛世」了。

至於點讚群眾,無非是群眾演員而已。

作為一個政治家,袁世凱的失敗在於,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所謂「民意」,沒有看到時代的大勢。一如孫中山所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中國就像騎自行車,必須一直向前,速度可以慢,但不能停,一停車就會翻,更別說開倒車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遊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0311/1719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