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於福建鼓浪嶼的一個教師家庭,明天是她誕辰120周年紀念。
林巧稚6歲那年,母親因患宮頸癌去世,這可能是她選擇婦科的主要原因。
學醫之前,她曾經報考師範學校,並有短暫的從教經歷。1921年,林巧稚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招生考試的時候,有位女生因為天氣太熱而暈倒在地,她當即進行搶救,因而影響了自己的成績。學校得知此事後,認為她的行為與協和倡導的「愛病人勝過愛自己」的精神完全吻合,所以破格錄取這位20歲的姑娘。
這一年9月中旬,經過多年籌備的協和醫學院「開幕典禮」在位於北京東單附近的豫王府舉行。胡適在9月19日的日記說:下午「三時,到協和醫學校,代表北大,參與正式開幕典禮。是日典禮極嚴肅。頗似歐美大學行畢業式。是日着學位制服參加列隊者,約有一百餘人,大多數皆博士服,歐洲各大學之博士服更濃麗壯觀。自有北京以來,不曾有這樣一個莊嚴儀式。」參加典禮並講話的有大總統徐世昌、外交總長顏惠慶、內務總長齊耀珊、代理教育總長馬鄰翼等政要,由此可見協和醫學院的創辦,在當時的影響有多大。
協和醫學院是美國洛克菲勒慈善基金會長期資助的一個項目,所以小洛克菲勒也專程前來參加這一盛典。據美國《時代周刊》介紹:「從1913年至1923年開始的十年內,洛克菲勒基金會花費了近八千萬美元,其中,超過一半的錢用於公共衛生和醫學教育。而『最大的單筆禮物是給了北京協和醫學院』,截至那時,用於協和共計一千萬美元,比用於約翰斯·霍普金斯的七百萬美元還多得多。據1956年統計,實際上,加上後來的投入,基金會為打造北京協和醫院總計投入四千八百萬美元。」這說明洛克菲勒基金會對中國的幫助,遠遠超過了美國。
按照當時風俗,當時林巧稚已經是「大齡青年」了。家裏人聽說讀協和醫學院要長達八年之久,便非常擔心她的終身大事。但是林巧稚卻說:「如果嫁不出去,那我就一輩子也不嫁!」
事實上,協和醫學院在這方面也有嚴格的、幾乎不近情理的規定。八年以後,當林巧稚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時,她從院長手裏接過了留院任職的聘書。聘書上寫道:「茲聘請林巧稚女士任協和醫院婦產科助理住院醫師……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的協和管理層認為,一個女人是不可能同時扮演賢妻良母和職業女性兩種角色的。於是從這一刻起,林巧稚便開始履行她「一輩子不嫁」的承諾,或者說她是「嫁」給了自己熱愛的醫學事業。與此同時,她還成為協和醫學院首屆文海獎獲得者。該獎項由學校一位外籍醫生捐助,目的是獎勵每年最優秀的一位畢業生。其獎金為400美元,相當於一位助理醫生一年的工資。
職業生涯開始以後,林巧稚每接生一個嬰兒,都要在出生證上籤這樣一行字:「『Lin Qiao 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據說經她親手接生的嬰兒有5萬以上,因此獲得「萬嬰之母」的美譽。
1949年以後,協和醫學院被「收歸國有」,林巧稚也在一次次政治運動中成了「重點對象」。當時工作組讓她的學生給她講形勢、談理論、勸導她「揭發美國人的文化侵略」,但是林巧稚卻怎麼也想不通。她說:「美國人辦醫院是為了幫助我們培養人才,我的醫術是人家教的……」
後來,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親自為林巧稚寫了100多頁的學習體會和思想小結,讓她在大會上代表教授們發言,然而林巧稚並沒有採用他的稿子,而是用自己的話談了從醫從教30年的經歷。作家曹禺以她為原型寫了一部戲叫《明朗的天》。周恩來對這部戲給予高度評價,但是她看了以後卻什麼話也不說。後來有人動員她入黨,她因為鄧穎超經常找她看病,便向周恩來表示:一個誠實的人不能欺騙組織,也不能欺騙自己。我是虔誠的基督徒,入黨恐怕不合適。
在經歷了文革的折磨之後,林巧稚於1983年因病去世,終年82歲。臨終前她立下遺囑:將畢生積蓄的3萬塊錢捐給醫院托兒所,將骨灰撒在鼓浪嶼的大海中。於是有人猜測:她對骨灰的處理,除了不願意進八寶山之外,可能還有更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