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司馬南為什麼對民營經濟如此狠毒?

既然如此,那麼「取之於行政,還之於行政」,國企的稅率高,並不令人意外。

因此,司馬南對「國企改革存有很大問題,國企而非民企才是國家的經濟支柱」進行論證的方式,可謂是完全不負責任。他得出的結論,對民營經濟來講,更加不公平,不具有任何參考價值。

其實,民營經濟究竟應該處於何種地位,在今年9月份的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致辭時便已說得很清楚:

「民營經濟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

要知道,中國的民營經濟從改革開放之後才初步建立,時至今日,也不過出現了40多年而已,卻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然在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9月2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向社會發佈「中國企業500強」名單中,前10名全都是國企,民企排名最高的是第13名的華為。圖片來源:中國企業報

可是,對於如此重要的民營經濟,許多人不僅沒有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甚至還仍舊帶着偏見與敵視的眼光去看待它們。

當然,這與人們的心理認知有關。

從古代到現代、東方到西方、宗教到世俗,包括那些偉大的思想家,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孔子對於商人都沒有什麼太好的評價。

《聖經》中說「愛錢是萬惡之源」。「重農抑商」的政策幾乎延續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士農工商」中,商人永遠排在最後。

哪怕到了當代,人們在新聞、電影、各種社會問題當中,看到的民營企業與企業家的形象,也大多是負面的,「無商不奸」「資本家壓榨工人」的說法流行於整個世界。

但這種心態會帶來許多問題,人們往往過於重視企業所有者的個人利益如何,而忽視了民營企業在經營中所創造的社會價值。

正如經濟學家張維迎在《是什麼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增長?》一文中提出的:

「一個自然的問題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家在做什麼?是在創造財富,還是在以尋租的方式分配財富,將社會已有的財富據為己有?」

張維迎,北京大學教授,經濟學家,著有《價格、市場與企業家》《中國改革30年》《市場的邏輯》等。

張維迎的判斷是,多數民營企業在創造價值、創造財富,否則沒有辦法解釋,為何中國經濟能持續多年的高增長,為什麼中國人均GDP可以從300美元增長到10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然而,即便民企的作用重大,它卻依然要受到許多人的敵視,更要長期承受來自兩方面的壓力。

一方面是行政壓力。

由於官員手中掌握的裁量權很大,使得企業活動常常受限於行政許可。很多企業家在應對市場風險的同時,還要忙於應付行政問題,疲於奔命,很難將全部精力放在創造價值的市場經營上。

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國企。

國企和民企間的競爭,從來不是公平的,國企享有許多政策和法律賦予的特權,而民企在融資、市場准入等方面,始終遭受法律或行政上的區別對待,這使得民企不得不在很多方面束手束腳。

可反過來,擁有法律和政策賦予的排他性地位的國企,經過大量研究證明,在效率上難以與民企抗衡。

一些國企在市場競爭中落敗,按照正常的市場規律,本應被淘汰,卻仍舊依靠行政補助而苟延殘喘。

部分國企利潤高,甚至進入到了世界500強企業的行列中,但核心原因並非是企業的技術先進或產品優異,而是由於行業壟斷地位,或擁有許多免費或低價資源的使用權,從而在成本上大大領先於同行業的其他企業。

這也是為何許多人都在呼籲,要進行「國企改革」的原因之一。

此外,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很大程度上也與國企有關。

過去30年間,中國的高增長建立在低勞動成本、出口導向的基礎上。隨着勞動成本增長,出口愈加困難。因此,就要求中國企業必須將重心轉移到創新上。可國企由於自身的特性,很難具有創新性。

因而,這一轉變能否實現,起決定性作用的只能是民營企業。否則,一個創新性不足,勞動力又不夠廉價的國家,在未來必然會面臨競爭力不足而被淘汰的問題。

這些因素,再加上少子化與老齡化等不斷加劇的問題,便使得通過改革國企、鬆綁民營經濟來釋放市場活力,變得越發刻不容緩。

2010-2020年間,中國總人口與出生率統計。

因為究其根本,這樣的做法是在將資源配置到對國民財富的積累、對國家的經濟增長最好的地方,是為了使全民的總體財富能夠得到更大的增長。就像張維迎所言:

「考慮到中國改革的不確定性,其他的未來場景也是可能的。然而,如果民企不能成長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我相信中國經濟會在將來遇到大麻煩。」

它關乎的並非個人利益,也非行政權力,而是全體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的未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明白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27/167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