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司馬南為什麼對民營經濟如此狠毒?

國企和民企,誰才是國家納稅的主力軍?

按照常識,答案毫無疑問,是民企。

然而,司馬南在11月22日發佈的視頻《宋方敏將軍:警惕國企私有化輿論泛濫成災》中,卻說:

「民營500強的納稅額,與中石油一家差不多。」

不僅如此,數日之前,他突然發難,將矛頭直指聯想公司,連續發佈多條視頻抨擊聯想,指斥聯想「資不抵債」,曾致使「國有資產流失」。

司馬南在11月中旬,便連續發佈多條視頻抨擊聯想,引發了廣泛討論。

到現在,他的抨擊重點又從聯想一家企業擴大到整個民營企業範圍,可謂是對民營企業「痛下殺手」,毫不留情。

在這次視頻中,他言辭激烈地表示國企改革存有很大問題,國企而非民企才是國家的經濟支柱,並質疑了民企對國家的貢獻到底有多大。

為此,司馬南列舉了一系列數據。比如在納稅方面,他說:

「2012年,全國企業向國家財政繳納的稅金,民營企業佔多少?13%。國企多少?70.3%。13和70.3放在一塊,誰大誰小?」

「工商聯《201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裏邊顯示,民企500強營業收入是13萬億,納稅多少呢?納稅是4744億。……相比之下,國有企業收入光是中石油一家,一年營收收入是2萬多億,納稅多少?納稅是4000多億,與全部民營500強納稅總額相近,就是中石油一家納稅,和500強的民營企業納稅總額差不多。」

這些數字乍一看很有衝擊力。不過仔細思考後,不禁會讓人懷疑:

他說出的這些數字,是否準確?

新浪微博用戶「長老財經」在視頻《答司馬先生:為何民企500強總納稅僅相當於一家中石油》中,對司馬南的視頻觀點提出了質疑,本文參考了他的部分看法。

答案是,在他的限定條件之下,基本準確。

工商聯在《201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確實指出民營500強企業2013年營業收入總額為13.21萬億元,納稅總額為4744.32億元。在納稅數額上,與中石油一家國企差不多。

然而,在此之外,另一項重要數據司馬南卻沒有提及,那就是經營效益。13萬億的營收,看起來很多,可這背後的利潤到底有多少呢?

4977.36億。

這麼一看,500家民企的淨利潤與納稅總額相差不大,似乎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吧?

而一個更耐人尋味的點是,司馬南選取的數據是2012和2014年統計的,這已是將近10年前的數據了。這段時間,中國經濟有多大變化,相信每個人都有切身體會。

那麼,為什麼他不使用2020年的數據,來進行論證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如果使用2020年的數據,他的立論就站不住腳。

根據財政部2021年1月28日發佈的《2020年財政收支情況》報告,全國稅收收入為15.43萬億元。

其中,國企貢獻了多少?

國資委公佈的《2020年1-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中顯示,國有企業應交稅費為4.61萬億元,約佔全部稅收的29.9%。

那麼剩下的70.1%從何而來?

當然來源於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民間機構北京大成企業研究院進行的稅收統計,與官方給出的數字有一定出入,但可以作為參考。

而在民企當中,依據工商聯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民營企業500強稅後淨利潤為1.97萬億元,納稅總額達到1.36萬億元,佔全國稅收總額的8.84%。

與之相比,中石油2020年稅費僅為2697.61億元,早已不是2013年,一家稅費頂500家民企的景象。

可見,司馬南使用2013年左右的數據來對「國企而非民企才是國家的經濟支柱」進行說明,是一種為了論證他的「客觀結論」而「主觀」使用數據的行為,令人無法接受,更令人十分懷疑他的目的所在。

而除了稅收本身,司馬南在其他一些方面的質疑,比如減稅與稅率的問題:

「所以中小型企業都在喊苦,要求降稅、減負。這是實際困難,降稅減負是對的,各地都在推出措施,需要政府體諒和幫助。但是大家是不是得公平點啊,市場主體不都一樣嗎?你私企降稅了,減負了,那是不是國企也可以一視同仁,也應該減負啊?」

「百元大稅率,就是掙100塊錢交多少稅,(國企)差不多交9塊錢,8.69。私營企業交多少?私營企業就交3塊錢,國企比民企,比如說私企給國家多交了多少?是民企的2.85倍。」

他說的對嗎?

恐怕也不對,甚至可以說問題重重。

財政部部長劉昆在《國務院關於2019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中,曾指出2019年全年減稅降費共2.36萬億元,其中民企合計減稅1.26萬億元。那麼,剩下的1.1萬億主要減在了誰頭上呢?

只能是國企。

2019年12月,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接受採訪時表示:「國有企業應繳稅費下降,正是減稅降費政策效應的充分體現。」

所以,國企並非沒有降稅減負,而是與民企享受到了類似的優惠政策。

事實上,很多行業中,國企的經營是半壟斷性乃至壟斷性的,它們的崛起不是像很多民企那樣,於巨大的市場風險中,依靠着企業家的智慧與員工的拼搏,通過市場競爭一點點脫穎而出,國企有行政力量在後面為它們墊底、撐腰。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明白知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27/167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