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直言:脾虛,人就廢了一半!怪不得脾胃越補越虛!根源在此

對於脾的治法,有補脾、健脾、甚至還有醒脾等,三個詞語僅僅一字之差,到底有何不同?

很多補脾藥包裝上都會有一句「脾胃差者慎用」。這時候就有人疑惑,脾虛不就應該要補脾嗎?

其實,脾虛調理的一般治療思路應該是先健脾,再補脾。而且,健脾與補脾又有着很大區別!

健脾、補脾有何不同?

在了解二者區別之前,我們先知道脾到底在身體內充當何種角色?

脾主運化,升清化濁,將吃下去的水谷飯菜,通過胃的腐蝕,脾的運化,才能變成精微。變成精微後,通過脾胃升清化濁的作用,將精微運送到全身。

簡單來說,脾相當於人體內的發動機,以食物作為燃料,將燃燒後的能量輸送全身。

脾氣是脾運轉的動力,就像是一個泵。脾胃運轉是過程,水谷得以化生精微、化生為氣血是脾氣推動的結果。

那我們的「健脾」和「補脾」就作用在這個機制的不同地方。

1

何謂健脾?

健脾,就是使脾強壯有力的一種方法,使脾運轉得更好的作用。

然而,想要推動脾胃運轉,必須得先清除「障礙物」。脾胃中的「障礙物」是:濕、痰、食滯。

眾所周知,暴飲暴食會損傷脾胃,食物停滯在內不能運化,變為「食滯」。食滯會引起腹脹、吐酸水、噯氣,甚至嘔吐,且嘔吐物有一股酸腐味。

外感濕邪,使得脾更虛,脾虛不能運化水谷,水氣停留,則濕氣瀰漫,久則凝聚成痰,痰濕重,則出現不思飲食、胸悶、痰多、容易睏倦、舌體胖大、舌苔白膩。

(體內有濕氣的朋友要注意了!)

要清除痰、濕、食滯,使脾能健壯起來,就得化濕、祛痰、消滯,所以一般健脾之品都兼有這些功效。

2

何謂補脾?

上文提及「脾氣」,是脾運轉的動力。所以我們常常說補脾,其實就是要補脾氣。

但是,要知道不論是食物還是藥物,吃進肚子裏的東西都必須通過脾運化後才能發揮作用,補脾藥也是如此。

而痰、濕、食滯會導致脾失健運。

所以補脾必須得建立在還沒有產生上面所說的痰、濕等病理產物時。單純以「脾氣虛」為主時,就可以通過補一點動力來推動脾胃。

辯證對待脾虛

飲食傷脾、外感濕邪傷脾、情志不暢肝鬱等導致的脾虛,要兼顧氣滯、食滯、痰濕中阻等,多用健脾的方法,先清除痰、濕、食滯等障礙物後,再用補脾的方法。

勞倦、年老體衰等導致的脾虛多為單純的脾氣虛,可用補法;若是日久脾失運健,已經有了病理產物,就得先健脾。

但是結合實際生活,純虛的病人比較少,大多都是虛中有濕,所以對於脾虛,我們一般採取先健,後補脾的調理方法。

1

健脾,清廢物

01.祛痰濕

痰濕與脾虛之間會相互「促進」。脾虛者或因不良飲食習慣最容易痰濕重,脾虛為本,痰濕為標。想要補虛,先清清體內的痰濕。

方法:可以喝健脾益氣,利水祛濕的赤小豆茯苓茶。

材料:赤小豆、茯苓、芡實、薏苡仁。

功效:方中茯苓、芡實可健脾化濕;薏苡仁、赤小豆可利尿祛濕;赤小豆、茯苓、芡實為平性,薏苡仁雖涼,但經炒制後,可去除其涼性,祛濕又不至於傷脾陽。可日常飲用。

02.清食滯

方法:暴飲暴食、多吃甜食最容易吃傷脾胃,若當即有腹脹不消化等情況,可用保和丸。

保和丸的配方炒山楂、炒神曲、炒麥芽、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

功效:山楂、麥芽可消食;神曲,擅長化酒食;萊菔子可消食導滯化痰,且化油通便。陳皮、半夏加茯苓可祛濕化痰。

註:對於小孩食滯引起的口臭、大便干硬或黏膩等也適用。

03.艾灸健脾

如果單純的藥物,可能不容易發揮作用,因為病症發生在脾胃。中醫里就有一種說「藥之不到,針之不及,必須灸之。」可見艾灸對於調理脾胃是很好的選擇。

艾灸取穴:脾俞、胃俞、大腸腧、小腸俞、中脘、水分、天樞、足三里。

成人懸灸15分鐘,艾灸儀艾灸40-50分鐘。

2

補脾,讓脾胃運轉

清除障礙物後,就可以開始補了,讓脾胃運轉起來。

食療:我們一般會在補脾的食物或藥物中加一點行氣的食膳。

如傳統美食桂花糕中,用香甜的糯米補脾虛,加上芳香醒脾的桂花來點綴,使得糯米不滯脾。

我們也可以在日常膳食中加入陳皮。陳皮健脾行氣,可化食物中的滋膩。平時泡紅棗枸杞茶也可以加一點陳皮。

給大家推薦幾款能夠保養脾胃的效驗良方:

01.黨參陳皮瘦肉粥

用於急性胃腸病和腹部術後等狀態。

黨參15g,陳皮5g,瘦肉20g,粳米100g,煮粥300ml,溫服,可以每天喝一次,連續一周。

02.荷葉麥冬粥

用於熱病之後脾胃功能的恢復。

荷葉20g,麥冬5g,粳米100g,煮粥300ml,去荷葉麥冬,溫服,日一次,連續一周。

03.開胃健脾茶

用於納食不加,口淡無味屬輕度痰食積聚者。

山楂20g,烏梅5g,麥芽10g,甘草5g,水300ml,煎汁200ml,當茶飲,日一劑,連續一周。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中推萬嬌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112/1670980.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