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成長的3個叛逆期,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最好的修養

看過一個達人秀節目,女子在達人秀上開始作畫,筆法稚嫩拙劣,畫了許久都看不出輪廓,沒有耐心,不明就裏的四位評委,不約而同地滅了燈。但在女子潑上白粉後,女子的作品瞬間震撼全場。

生活中的父母,像極了視頻中的評委,很多時候,多點耐心給孩子,孩子會比你想像中優秀。

有這樣的小故事:

媽媽的嗓子出現了問題,做了小手術,醫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說話。

放學回家後的兒子,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生的叮囑,媽媽只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着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為什麼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接着說了自己的委屈,說着說着,竟然哭了出來,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

兒子很快安靜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成績。」

說完,就開心地去寫作業了。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的: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逛超市的她,買來兩根甜玉米,回到家喊女兒和婆婆來吃。

女兒拿起一根玉米,就啃了一口,放回盤子,接着又拿起另一根,聞了一聞,又咬了一口。

看到這個場景,氣不打一處來的她,怒吼道:「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玉米是你和奶奶一人一根的,媽媽平時不是教你要學會分享麼?」

女兒嚇得臉色蒼白,吞吞吐吐地說:「我,我就想聞一聞,看哪個玉米香……」

「你什麼你,你就想着你自己了,你怎麼那麼自私!」

聽到她的苛責聲,婆婆趕緊趕來,「孩子,奶奶吃不動玉米的,這些都歸你……」

聽奶奶這麼一說,女兒「哇」地哭出聲了,一邊抹眼淚,一邊哭着說:「奶奶牙齒不好,我咬一口,看哪根玉米嫩,聞一聞,也是為了挑最香的給奶奶……」

大人總覺得輕易就能看透孩子,憑藉自己的臆想,過多地打斷孩子說話,甚至給孩子當頭喝棒。

父母的這種行為,實際上扼殺的不僅是孩子的善意,更是孩子的心靈。

單純的孩子,雖然懂得不多,但表露的情感卻是真實的,他們毫無保留對家人表達的愛,一旦受傷,就會變得小心翼翼。

其實,在生活面前,父母從未長大,還不懂體會愛和被愛。

讓孩子把話說完,別讓你的呼來喝去,換來孩子的小心翼翼。

同事家6歲的兒子,上一年級的他,有天放學後,滿頭大汗地闖進辦公室。

「媽媽,媽媽,我告訴你一件事。」

同事見滿頭大汗的他,關切地說:「怎麼一臉的汗,讓你不要跑了,你就是不聽,以後不要再跑了,着涼了怎麼辦?」

說完又是遞溫開水,又是擦汗。

「媽媽,我跟你說件大事!」

「你能有什麼大事啊,趕緊寫作業去吧!」

男孩不依不饒,繼續說:「就是在今天下午的時候……」

「趕緊寫作業去吧,別說了,媽媽要出去一下。」

對面的我,看見男孩失落的眼神,忍不住問他今天下午發生了什麼大事。

原來,從沒有獲得跑步比賽冠軍的他,今天下午得了第一。

男孩生氣地說:「媽媽為什麼不聽我說話,我再也不想和她說話了……」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但真正尊重孩子的很少。

孩子成長路上無小事,比起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懷,孩子更希望父母關注他的點點滴滴。

讓孩子把話說完,傾聽他們的心聲,不要忽略他們的感受,養育孩子如同栽種花草一樣,是需要時間來呵護的。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

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孩子有不同尋常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應該認真傾聽孩子,並向他們解釋這個世界。

比起讓孩子聽話,聽孩子把話說完,才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01

可以說,孩子人生必經的三個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長期。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期,父母跟着孩子成長的步子,變得成熟。

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

「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叛逆期的三個階段

2-4歲寶寶叛逆期

6-8歲兒童叛逆期

14-16歲青春叛逆期

其實很多父母都知道青春期叛逆期這個概念,而對寶寶叛逆期的認識是不足的。比如我以前跟朋友們聊天,談到兩歲多的兒子有點叛逆。

就有朋友打趣說,這么小就叛逆啊!他們覺得是不可能的,因為一般人認為只有青少年才叛逆,這是一個誤區。

02

第一個叛逆期:

可怕的「小怪物」(2-4歲)

孩子從兩歲的時候開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去展示自己的力量。

於是總是說「不」,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去!」「去吃飯!」「不吃!」「叫叔叔」「不叫!」等等,有時甚至懶得回答,直接甩頭就走。

而且在這個階段,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打」人,記得那時候寶寶就經常動手打奶奶,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反正打了也沒事。

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預引導,但是過幾天又犯。

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意思,他就會氣急敗壞。

有時候他們儘自己所能跟你講一件事,但是父母沒有聽懂,要麼搪塞過去,要麼不理睬,這樣只會讓孩子着急上火,於是吵鬧。

很多父母覺得這是孩子無理取鬧,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完全沒有去顧及孩子的想法。

因為孩子才剛剛開始說話,詞彙量有限,發音又不標準,所以要表達一個概念好難。有時候我都為孩子捏一把汗。

所以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需要平時多留心觀察,去了解孩子的一些特點。這樣能避免很多的衝突了。

幫助孩子渡過這個叛逆期,就要了解這個階段幾個主要的敏感期:

佔有敏感期3-4歲

特點:

孩子強烈地感覺到了佔有、支配自己所屬物的快樂。並且對你的大道理一概不聽。

比如有一次,一個小朋友要玩他的滑板車,他不准,兩個人差點打起來。

我把他帶回家後問他:

「你覺得那個小弟弟怎麼樣?

好玩。

那你想跟他一起玩嗎?

那他的玩具你喜歡嗎?

喜歡

那你的滑板車可以借他玩

不行,那是我的」

……

不管怎麼樣都繞不過去。

我也還是尊重他的選擇。

因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只有在完全地擁有物質並可以自由支配時,才可能去探索物質背後的精神,才可能超越於對物質的佔有。

而當這些物品的所有權完全屬於孩子自己時,交換就開始了,而這要靠孩子的自覺,家長不要過早地進行干涉。

可以給予引導,慢慢讓孩子進行人際交往。

建議:

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意願,不要覺得孩子是老大就一定把玩具從孩子手裏搶走送給那些小的。

在這個問題上,年齡和面子都不應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給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空間,比如一個屬於孩子自己的房間或者區域。

在你進入他的房間或者區域時,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尊重孩子的空間。

03

第二個叛逆期:

敢於反抗的小大人(6-8歲)

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思想在逐步走向獨立,特別是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們,此時已經有強烈的獨立的思想意識,於是行動也開始獨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

於是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既然孩子成長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着變!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幾個明顯的心理特徵:

期望父母的認同!

這個階段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

如果你給予孩子正面管教的力量。

肯定孩子的優點,給予他鼓勵和正面暗示,會對孩子非常有幫助。

因為孩子通過周邊人的評價來感知自己,確定行為方向。

如果得到了認同,他們就會強化那些好的行為,力求自己變得更好。

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喜歡貼標籤,導致「好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孩子」。

「搗蛋」,「嬉戲」,「胡鬧」,「吵架」往往是孩子的自我體現,不能一味地進行打擊,反而需要父母的接納。

當孩子只是在行為上沒有控制好,在道德品質方面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時,完全通過引導就能改變,千萬不要打上標籤,將孩子推得遠遠的。

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走向錯誤的成長方向。

因為父母一直的否定,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反正我沒有什麼好的,隨便你們說什麼好了,於是便真的破罐子破摔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理性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辦,那些優秀的品格我們還是要教給孩子,比如善良、謙遜、誠實勇敢等。

給孩子感受到尊重

不要總是跟孩子說,我尊重你的選擇,但最後孩子的選擇永遠以落空而告終。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一言堂絕對是殺傷性武器。

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着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比如對於閱讀習慣的培養,孩子不喜歡文學名著,那麼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

然後沿着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鬆。

比如喜歡漫畫的孩子,父母和可以跟孩子商量,讀一些健康的漫畫何嘗不可?

關鍵是保持孩子的興趣,增強他閱讀的動機。

先打開了書本,然後再加以引導,涉獵更廣泛才有希望。

如果不給孩子充分的自由,過分地加以強制,往往會讓孩子心情壓抑,往往通過叛逆來達到目的。

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很多孩子一到了這個階段就變得「不聽話」,而且學習也提不起勁兒。

很大的一個原因是缺少真正的陪伴。

很多人的觀念認為只要給予小寶貝親密的愛與陪伴,等孩子上學了就可以放鬆一下了。

於是父母開始把重心又轉移到事業上去了。

所以留守兒童以這個階段的為主。

父母的缺位,導致親子關係緊張。

孩子把精力都用來對抗父母了。

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

把孩子交給手機往往讓孩子沉溺網絡。

不如多陪孩子讀讀有趣的書。

有一位媽媽陪孩子讀書讀了一段時間,她感慨很深:

」之前總是抱怨孩子要玩手機遊戲,平板遊戲,其實根源在父母,我們沒有陪伴他們一起遊戲一起探索,

在覺得應付不了他們的時候就拿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塞手機給他們,讀書打開了孩子們的想像之門,當他們看到書里生動的畫面時那睜的大大的眼睛,伴隨一聲聲的驚嘆。「

有了這樣的體驗,親子間的距離又近了。

04

第三個叛逆期:

青春期的成長痛(14-16歲)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身體初步成熟,而心理卻未成熟,於是經常會遭遇各種挫折感,心情鬱悶煩躁!所以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一座座行走的火山,煩着呢,等着噴發。

而這個時期,因為孩子已經渴望像一個真正的大人那樣生活,那樣做自己的決定。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期待。

給孩子一些積極地引導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遠離家庭,走入社會,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他們通過社會來重新認識和定位自己。

孩子們有自己的社交,擁有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有自己尊敬的長輩等,這些都有助於他們的心理健康。

當然父母不要想着去干預孩子的社交圈,只能儘量給他一個健康的社交氛圍,比如給孩子一些忠告,帶他出去接觸接觸不同的人,讓他自己去感受。

假期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高校學府感受,有條件的父母還可以跟孩子一起遊學一番。

給孩子自己的空間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很多父母是一無所知的,於是有父母去翻看孩子的日記本,偷偷翻看孩子的手機、QQ或者微信等。

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對父母沒有信任,更加不跟父母交流。

父母如果此時強行干預,效果肯定是適得其反。

所以一定要試着跟孩子做朋友,真正理解他,尊重他,才能正確引導他。

而且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事物的能力,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但是孩子們的世界和父母的世界還是有很大的區別。

不要怕代溝限制了交流,但是更不能因為唐突干涉孩子,侵犯孩子的個人空間而產生矛盾和衝突。

父親需要積極參與

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髮育的高峰期,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分泌旺盛。

這種生理特徵讓男孩兒和女孩兒們身體內充滿着躁動和不安。

有時候他們自己都無法控制自己。

比如感情的變化,注意力的轉移,敏感焦慮等問題,往往導致孩子們過於偏激。

而這時,家長必須充分地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特點,積極地做好親子溝通,在說話的語氣上、事情的選擇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

不要什麼事都給孩子安排好,因為你眼裏的世界和孩子眼裏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千萬不要包辦一切,而是要儘量多溝通,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

在這階段,孩子更喜歡跟一個理性的男性溝通,而不是一個嘮叨的女性。

所以父親的理性和信任感此時更能贏得孩子的內心,比焦慮的母親溝通起來要簡單許多,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親一定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來。

總之,不同的孩子每個階段的心理發展都不一樣。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實際特點調整教養的方式。

不要孩子出了問題就怪孩子,要先從自己身上,從家庭找原因。

有一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一定的道理。

在孩子最初的成長階段,父母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要抓緊這做父母的有效期。

始終記住:越用心的父母養育的孩子,叛逆的問題會越少,而孩子人生的3個叛逆期,是父母最好的成熟期,多點學習,少點焦慮。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常州海之聲助聽器中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602/1600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