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低層次父母自己擺爛,讓孩子「捲起來」,高層次父母卻這樣做…

開學以來,每天晚上準時能聽到對門鄰居媽媽對自己兒子的怒吼:

「一天天就知道玩,笨就算了,還不好好學習,天天給你補習,還是給我丟臉.....」

緊接着電話鈴聲響了,這位媽媽語氣溫順地回應着電話那頭:「好的,那我們明天中午一起吃飯,再去打麻將,之後一起去做美容。」隨後電話掛斷,又對着孩子一聲命令趕緊寫作業去。

聽完不禁讓我一陣寒顫,這種父母自己不努力,卻不斷要求孩子成龍成鳳,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想,就責罵,批評。

中國式教育的通病就是,低層次父母自己得過且過,卻拼命卷孩子,然而,高層次的父母懂得多要求自己,給孩子一定的鬆弛感。

低層次的父母自己不努力,卻拼命卷孩子

曾看過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第一個下筆的就是父母,這一幅畫的效果完全取決於父母。」

如果父母好學上進,那身邊都是正能量,孩子也會吸收你的磁場,成為優秀的人。相反,如果父母對自己鬆懈拖拉,那孩子只會吸收你的負能量,得過且過。

微博上@小小分享這樣一件事:

十一假期,和幾個朋友帶着孩子出去旅遊。到達民宿時,大人都躺在客廳的沙發上玩着手機,而孩子們則打開電視,各自抱着手機、平板玩着。

只見沙發一角的女兒,在包里拿出了她的繪本翻閱着。引起旁邊幾個朋友關注,並對女兒連聲誇讚,順帶指責起他們的孩子只會玩手機。

其中有個孩子回應道:「你們也只會看電視,玩手機呀。」孩子無意間的一句話,讓朋友們瞬間啞口無言。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一些「雙標」父母,明明自己每天渾渾噩噩,卻拼命的管教孩子。明明自己每天放縱擺爛,卻不斷的要求控制孩子。

他們做事情半途而廢,卻要求孩子必須堅持,要知道,每個父母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照着父母這面鏡子而長大的。

前段時間在小區遛彎看到這樣一幕:

一位媽媽用手指着孩子的頭,老師又打電話來說你周末語文作業沒寫,你看看你周末在幹嘛?玩手機,打遊戲,看電視,真的是一天天的要把我氣死....

而我看到的是媽媽手裏拿着還未及時關閉短視頻的手機,正怒火衝天的責罵孩子。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是什麼樣的人,然而,大多數父母自己普普通通,卻要求孩子天賦異稟,將各種出人頭地的枷鎖強加在孩子身上。

古人云:「身行一例,勝似千言。

而低層次的父母總是用千言萬語教化孩子,自己卻不成長,不學習,用刷着手機來為孩子做榜樣。

殊不知,成就一個孩子最好的方式,不是強迫他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讓自己成為孩子模仿的榜樣。讓孩子發自內心被父母所觸動,而心甘情願的去努力。

把「捲起來」當成愛的方式,是父母的「通病」

比爾·蓋茨曾說:「比起製造成績優秀的孩子,父母更應該去發掘孩子的熱情所在。並且鼓勵他們全力以赴的去追求去堅持。」

然而,多少父母以愛之名,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電影《學爸》裏有這樣一個片段:

爸爸雷大力,為了讓兒子雷小米成為像他媽媽一樣的優秀人才,不惜一切代價給兒子擠進好的學校,甚至,一次性給兒子報了8門的補習班,每天10個小時的高強度學習,可最後孩子考試卻只考了13分。

爸爸失望透頂,卻依舊發了瘋的沒日沒夜的逼迫孩子學習,孩子受不了崩潰的大哭並說自己不想學習了,可爸爸卻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才這樣做的,你為了爸媽在努力一下。

如今社會父母把「捲起來」,當成了愛的方式,甚至成為了社會常態,如果你不捲,說明你不夠愛孩子。

大家都在卷,你不捲孩子就要落後,可最終能卷出幾個贏者?

在《讓孩子與書中有約》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名馬上要升入初三的男生,皺着眉頭對着同學訴說着,他想假期自己在家複習,可他的媽偏要給我報個什麼輔導班。

報的補習班又是他覺得比較強項的,每天奔波感覺好累,根本沒有精神聽課。上課的老師又沒教過他,一點針對性都沒有,浪費時間。

媽媽卻告訴他,不管有沒有用,人家是老師總是比你厲害的。

其實,父母的初衷都是為孩子好,可是有時候沒有效率的勤奮比懶惰更可怕。

好的教育不應該是隨波逐流,應該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私人訂製」。

有壓迫,必定就有反抗。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越卷孩子,孩子只會越違背你。

不要因為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沒有自己的想法盲目跟風,將孩子搞得苦累不堪。有時候,別人的方法不一定合適你的孩子。

高層次的父母,他們在保障孩子吃飽穿暖之餘,還會願意為孩子去改變自己,精進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去指引孩子的前行之路。

高層次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鬆弛感

教育專家說:「父母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心感受孩子的內心。讓她心甘情願的接受教導,從而激發孩子主動去學習。」

高層次的父母,都會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給予孩子鬆弛感:

1、減少期望值

曾有一個少年因為壓力巨大,給學校心理老師寫信說:「他每晚都努力讓自己睡覺,可是不管自己多努力都睡不着。」

耳邊一直迴蕩媽媽充滿「魔咒」的聲音,「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能停」的聲音不停地響起。

他不敢睡起來拼命地刷題到天亮。他這麼努力成績卻驟然下降,媽媽滿臉失望,讓他羞愧。

父母過高的期望不僅讓自己掉進失望的深淵,也會讓孩子產生壓力和負罪感。

不妨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值,給孩子適當的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想法,有自己的節奏,不必刻意要求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讓孩子成長為真實,善良的普通人吧。

2、瑣事不計較

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一次在表姐家做客,正趕上表姐在輔導孩子作業,看着孩子眉頭緊皺的在寫題目,寫了擦,擦了寫,一順手將擦下來的橡皮屑弄到地上。

表姐看到立馬叫孩子撿起來,並不斷地責罵孩子,孩子委屈的大聲痛哭。

有些父母喜歡將小事放大,消耗孩子的心力。將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步步擊弱。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

而通透的父母,從不會在瑣事上揪着孩子不放,他們會放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讓孩子的心永遠向陽而生。

3、明確邊界感

作家姆辛說過:「好的父母,應該作為容器,給予孩子支持和接納,尊重孩子自己獨有的思想。」

同事的兒子考上了清華大學,大家都羨慕地過來恭喜。同事卻說:「我不想他去清華大學,想他留在浙江。」大家都說他凡爾賽。

可真正跟他接觸過的同事替他解釋,他從小沒有替孩子做選擇,他會帶兒子去自己的單位,會帶兒子體驗各種生活,他會給兒子意見。可最終選擇權都在兒子手裏。

邊界感明確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他們思路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會因為他人的評價讓自己迷失了方向,更不會隨波逐流。

他們更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去為之努力。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真正的教育,不是父母一味地逼迫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父母用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傳遞給孩子。

因為父母的努力,孩子也會從無意識地去學、去做,到孩子有意識地去學、去做。

這就是教育的本質。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25/199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