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蔡霞:美國精神:愛,獨立與自由

作者:
這部影片沒有悲苦,沒有顯示人性的幽暗,這是與許多作品不一樣的,這點讓我喜歡。這部影片沒有從中國人理解的政治解讀路上一族,故而所謂一種說法是說電影缺乏批判社會的意識;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視角的另一種說法是:這部電影批判了美國資本主義,老人負擔不起自己的養老。美國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懸殊。諸如此類的這兩類說法,在我看來是很淺很淺的解讀,甚至是「臆想之讀」。

趙婷導演的《無依之地》(又譯《遊牧人生》),連獲世界級電影大獎,包括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戲劇類最佳影片獎。

《無依之地》這部電影通過女主人公的生存方式闡釋了生命的存在樣式、存在意義的多樣性。這部影片把藝術視角伸到了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群,通過展示這群人的生活狀態,去探究與傾聽人性深處的聲音。全片沒有說「自由」一個字,但貫穿影片從頭到尾的是追求獨立自由,具有豐富心靈,極為細膩的甚至敏感的一顆靈魂。

人是孤獨的,即是那在人群里,甚至可以是在繁華喧鬧世界裏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離群索居自我隔絕於社會,而是指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靈魂都是「這一個」,幾乎不可能遇到兩個相同的靈魂。但人性又是共通的,因此靈魂的孤獨與人性的溫暖,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影片用了大量無言的甚至是無聲的「細節」來傳遞來表達。我是在手機上看這部影片的,即便是那麼簡陋的觀影設施,依舊讓我深深地感動。從影片裡深深地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那影片裡表現的愛:理解、包容、尊重、互助;從影片裡感受與靠近那靈魂的孤獨,孤獨其實就是獨立獨特的「這一個」,它與自由為一體。這個影片表現了美國精神:愛,獨立,自由,在美國社會裏有很深的根基。

人性的溫暖通過佛恩與路上一族在營地相聚的各種場景傳遞給觀影者;靈魂的孤獨使她與生命中有交接的人甚至親人又總是保持一種距離。這種孤獨不是孤苦,而是對靈魂自由的保有和堅守。這部電影得細細品味細細地咀嚼。影片撥動心弦,卻不是大喜大悲式的,是那種隱隱觸動的,包括一絲絲的溫暖,隱痛、惋惜……。

靈魂的本質是自由,祛除一切束縛,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值得思考的是,無論是佛恩還是戴夫,儘管他們有經濟的壓力,但並不是無奈的在路上。

佛恩可以和她妹妹一起生活,戴夫與兒子一家,並且戴夫希望和她一起生活。戴夫的媳婦也喜歡佛恩。佛恩是可以選擇留下的,無論是戴夫那裏還是妹妹家。但佛恩選擇了在路上。

人的自由說到底就是選擇的自由,堅守自己選擇的自由,使靈魂擁有真正的自由……。

這部影片沒有悲苦,沒有顯示人性的幽暗,這是與許多作品不一樣的,這點讓我喜歡。這部影片沒有從中國人理解的政治解讀路上一族,故而所謂一種說法是說電影缺乏批判社會的意識;而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視角的另一種說法是:這部電影批判了美國資本主義,老人負擔不起自己的養老。美國社會貧富差距巨大懸殊。

諸如此類的這兩類說法,在我看來是很淺很淺的解讀,甚至是「臆想之讀」。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已經使政治不僅與人的生命分割不開,而且與除人以外的一切生命體都分不開。但政治層面依舊是各個人對生命感受,首先是對個體自我生命感受的淺表層。在這點上,藝術才是對生命的最深追問、解剖與思考,並且永不停止。

愛與死是藝術的永恆主題,同樣,也通過這部影片的點滴細碎的片斷,極隱忍極為內斂地與觀影者交流,甚至連訴說都談不上。所以這部影片不以故事性構成而以一個一個的片斷構成。愛與死與自由,人的生命的內核在這部影片中以她自己的方式融合在一起。

愛與死,常常構成生命中的故事,上演生命的經歷。許多人許多故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無奇不有,生命是多彩的精彩的。但有時愛匆匆死匆匆,靈魂丟了,或者沒有跟上,展演的只是生命的軀殼與外衣而已。但靈魂無不以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為載體為舞台,就看你個人體驗自己的生命駐足於哪一層。所有藝術家的藝術作品打動與不打動人,一方面看其思想的功力、精神的境界,首先使自己理解到哪一層,追索到哪一層,而後看其藝術功力決定是否能表現出來。與政治學比較,我以為優秀的傑出的藝術家與藝術評論家是思想最有深度的。

這部影片不是情節劇不是故事片,是藝術片。讓我想起賈樟柯的《那山那人那狗》。再說一句:賈樟柯的《那山那人那狗》與趙婷的這部《無依之地》在影片的用光色彩基調上各自風格極不相同。

最後:Homeless與Houseless完全不是一回事。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319/157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