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養虎為患 CIA壓制隱瞞了什麼?放過真正敵人

「拜登私談,恢復伊朗核協議是「放虎歸山」;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實質是反資本主義;CEO:媒體與大科技想取消信仰、言論自由與歷史

眼看拜登即將上台,現在拜登過渡團隊已經揚言,要做出四個重大外交政策改變。時政評論人士曹長青撰文分析指出這不僅重創美國,也因美國是自由世界旗手而嚴重損害西方戰略。

日前美國國家情報總監透露,中共尋求干預2020年美國大選,但相關情報被中情局(CIA)管理層壓制。

戈雅食品(Goya)行政總裁羅伯特·烏納努(Robert Unanue)周五稱,媒體和大科技公司正在阻斷我們與上帝的聯繫,我們就像一群羊一樣被控制着。

加入《巴黎氣候協定》,實質是反資本主義

據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1月16日報導,拜登的幕僚長羅恩•克萊因(Ron Klain)周六在一份備忘錄中列出了一份行政命令清單,要求行政長官在1月20日新總統上任和新政府成立後立即發佈。

圖:拜登的幕僚長羅恩·克萊因(Ron Klain)。

根據這份備忘錄,拜登就任總統後,將迅速簽署一項命令,要求美國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是奧巴馬政府早年間簽署的一份國際協定,但川普總統認為,這份協定中的規定對美國很不公平,因此已宣佈退出這項協議。

曹長青指出,川普執政後之所以退出,是因為該協議毫無約束力,對違約國家既不定期檢查,更無違規懲罰,就是個裝模作樣的牌坊協議。但美國加入後卻要每年給聯合國氣候組織10億美元,讓那些官僚們像世衛組織幹事長譚德塞們般揮霍。

美國如支持這種氣候協議,等於支持全球左派遏阻資本主義。因所謂氣候過暖是假議題,它沒有獲得科學界定論。而且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氣溫才增加1度,左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的是以環保為由阻止資本主義,推行他們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

對此看得透徹的前捷克總理、共產時代的反共異議人士克勞斯(Vaclav Klaus)說,這種左派環保者的意識形態,實質是以保護環境之名,抵制市場經濟,反對人類的自由發展,要像共產主義「計劃經濟」那樣來「計劃環境」,最後「計劃個人的生活」,帶有明顯的集權企圖。它如得逞,「將會使我們倒退到中央集權和限制自由的時代。」

川普執政後,退出了巴黎氣候協議,解禁了沿海石油開發,支持頁岩開採等,從而使美國一躍超過沙特阿拉伯成為全球第一大石油生產國,不僅不再依賴中東石油,並促全球油價下降,有利世界經濟。

拜登們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會以環保為由再禁沿海石油和頁岩開採等。這對美國經濟一定造成重大傷害。

拜登私談,恢復伊朗核協議是「放虎歸山」

以色列電視台周六(1月16日)報道透露,拜登政府已經展開了重返2015年核協議的計劃,並已開始與伊朗進行私下的會談。

該國《第十二頻道新聞》(Channel12 News)說,美國新任政府的官員向以色列通報了有關對話的最新情況。

報導沒有談論拜登政府官員與伊朗方面談判的進展程度。以色列政府當局尚未對此進行回應。

以色列《哈約姆日報》(Israel Hayom daily)的另一個報導說,以色列對美方相關的承諾表示警惕,正在設計軍事選擇,以「破壞伊朗取得核武的努力,或在必要時抵抗伊朗的侵略,並將很快提交給政府。」

該報還援引以色列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的話說:「以色列需要在桌上擺出軍事選擇。」

美國總統川普於2018年退出了與伊朗的核協議,然後對德黑蘭實施了嚴厲的制裁。

以色列媒體則報導說,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將成立一個小組,該小組將包括以色列的安全機構、外交部、國防部、軍隊、中情局(Mossad)和原子能委員會的代表,與即將上任的新政府討論這一交易。而上周,內塔尼亞胡上周已警告拜登不要重返該協議。

曹長青表示,這個協議在奧巴馬時代使伊朗獲得被美國凍結的一千多億美元,德黑蘭用此款武裝恐怖組織。伊朗承諾僅發展民用核子,絕非軍用,完全是欺騙。民用軍用像手心手背,馬上可翻轉。如伊朗擁有核武,對中東和平構成巨大威脅。

過去4年,在川普總統斡旋下,以色列已經和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科索伏等5個阿拉伯和穆斯林國家關係正常化,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也同意以色列飛機通過其領空,這都是川普總統的重大政績,因此他被多國議員和學者推薦獲諾貝爾和平獎。

左派拜登們恢復伊朗核協議,等於把這一切付諸東流。德黑蘭有了核子武器,以色列可能被迫轟炸摧毀,中東穩定局面將被打破;目前川普政府在後面力挺,前台的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反伊朗戰略聯盟局面就可能被破壞。中東局面可能倒退到奧巴馬向邪惡妥協綏靖的時代,或者更糟。

此外,拜登的幕僚長羅恩•克萊因在周六發佈的上述清單中還顯示,拜登還將簽署命令,推翻川普對某些穆斯林國家實施的旅行禁令。

與俄國為敵是放過真正敵人

曹長青指出,拜登上台還會改變目前美國對中、俄兩國的不同態度。川普總統執政後就想緩和美俄關係,甚至希望美俄聯手共同對付真正的威脅——伊斯蘭主義和中共集團。伊斯蘭國(ISSI)被剷除後,中共成為全球主要威脅。川普的聯俄抗共大戰略是對的,俄羅斯普京雖有威權傾向,但畢竟俄羅斯有了選舉和相當的新聞言論自由,而這都是專制中國完全沒有的。俄國的教育投資已超過軍費開支,目前看不到俄國有侵佔整個歐洲並全球擴張的野心和能力。

奧巴馬、拜登的中國政策是「養虎為患」

曹長青認為,拜登與俄國為敵的直接結果,就是降低了對全球真正敵人中共的重視,更給北京擴張機會。這將是對川普的全球戰略、也是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重創。

如果拜登掌權,這個遏制中共的川普大戰略肯定被改變,且不說拜登列出的內閣名單基本都是過去民主黨政府的舊官僚,定會倒退到奧巴馬的綏靖時代。

拜登已患老年痴呆症,且病情明顯在迅速惡化,他很可能越來越少出來講話,更別說實際執政;其副手哈里斯將會真正掌權。這就實現了奧巴馬的政治設計:據說是他強烈要求啟用哈里斯做拜登副手的,這樣他就可以垂簾聽政,他和哈里斯,一前一後(台)操縱美國政治。

阿波羅網首席評論員王篤然表示,川普第一任期結束之前,解密了包括印太戰略在內的一批文件,這些文件都是他制定的抗共路線圖,也可以說是川普總統的政治遺產。儘管拜登上台後會做出改變,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

國家情報總監:中共尋求干預2020美國大選

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在一封轉交給國會的信中明確表示,基於他的評估,中共尋求干預2020年美國大選。他在信中指稱,有關中共干預選舉的情報被中情局(CIA)管理層壓制。

圖: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約翰·拉特克利夫(John Ratcliffe)

拉特克利夫在信中援引情報界分析監察員巴里‧祖勞夫(Barry Zulauf)的報告說,一些分析師不願意將中共行動描述為干預美國選舉,因為他們不贊同川普總統的政策。

拉特克利夫說,分析監察員發現,對於那些認為中共干預美國選舉的分析師,中情局管理層採取行動,施壓這些分析師撤回對中共干預大選看法的支持。

《華盛頓觀察家報》發表了拉特克利夫的信函以及情報分析監察員祖勞夫的報告。

大紀元時報》聯繫情報總監辦公室請求證實這些文件,但未獲回應。

拉特克利夫寫道,基於所有可用的情報來源,在排除政治考量或不當壓力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尋求影響2020年美國聯邦選舉。

情報分析監察員祖勞夫的報告於1月7日呈交給國會。而情報界對2020年大選干預的評估報告也於當天送交國會。

拉特克利夫在給國會的信中寫道,作為情報總監,可以接觸美國搜集的有關中國(中共)所有最敏感情報,「我不相信情報界分析師所表達的多數觀點能夠全面、準確反映中國(中共)政府影響2020年美國聯邦選舉的程度。」

祖勞夫在他的報告中指出,情報分析人員對俄羅斯和中國(中共)干預選舉的分析採用不同標準。他們將俄羅斯的活動標明為明顯選舉干預,但分析人員不願對中國(中共)做出同樣評估。

「鑑於負責分析俄羅斯和負責分析中國的分析人員對目標的審查方式存在差異,對中國(中共)進行分析的人員,對把中國(中共)行為評估為不當影響或干涉(美國選舉)有所猶豫。」祖勞夫說。

他還表示,這些分析師有不認同川普政府政策傾向,從而不願意突出對中國(中共)的分析。「他們(分析人員)實際上說,我不希望我們的情報被用來支持這些政策」,祖勞夫總結說。

他強調,情報分析師的這種行為違反了要求獨立於政治的分析標準。

祖勞夫的報告和拉特克利夫的信都沒有包括中共干預美國選舉的細節。

拉特克利夫表示,情報分析監察員祖勞夫的報告揭示了分析員在評估中共干預美國選舉時存在政治化問題。

戈雅CEO:媒體與大科技想取消信仰、言論自由與歷史

戈雅食品(Goya)行政總裁羅伯特·烏納努(Robert Unanue)周五(1月15日)稱,他認為媒體和大科技公司希望取消美國人的信仰、言論自由和歷史。

圖:2020年7月9日,美國總統川普與戈雅公司CEO羅伯特·烏納努(Robert Unanue,圖左)在白宮會面

他表示,「我們是上帝之下的一個國家。我們不是推特下的一個國家,我們也不是大媒體或中央政府領導的國家。我們正在讓媒體、大科技控制我們的生活,政府控制着我們生活,我們不需要遠離上帝,我們需要靠近上帝。」

烏納努在福克斯的採訪中稱,「他們想要取消上帝,他們想要取消我們的言論,他們想要取消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自由。」

烏納努譴責媒體與大科技公司的做法,他說,「他們想控制我們。少數人控制着許多人,就像控制一群羊。」

烏納努說,「我們向左急轉彎」,「我們在共產主義冰山的前面……我們正試圖被一小撮要控制群眾的人所控制。」

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0118/154712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