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陶傑:明天真的會更好?

作者:

60年代洛杉磯時報的戶外廣告。

捷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玩笑」(The Joke)里,有一個人寄了一張明信片,寫着「樂觀是民族的鴉片」。寄明信片的人被指為人民公敵,判處去煤礦場勞改。昆德拉因持續反黨,作品被禁之餘,1975年更要流亡法國。

捷克的共產政府為何禁止這句話?因為米蘭昆德拉否定了樂觀主義。但樂觀主義,即所謂口口聲聲的「正能量」,卻正是美國消費文化百年的主題。由可口可樂70年代一群年輕人唱: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到麥當奴的廣告 I'm Lovin' it。由迪士尼的夢幻世界到杜林普的競選口號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就是靠樂觀的正能量維繫人心。

蘇聯和東歐,藝術作品審查人規定,藝術和電影必需令人樂觀,因共產主義是烏托邦,誘餌是人類會在絕對公平的光明未來中生活。

美國人的樂觀主義與共產主義不同。美式的正能量必需以個人成就達致,而且若不聽從,不會被送去勞改營。

共產主義的樂觀主義是一項政府推動的思想意識工程。資本主義的民主正體,本身不會操控此一工程,除了四年一度杜林普式的選舉,以及奧巴馬的 Change。此一任務由市場商品來負擔。

各樣美容、營養食品、食物和保險商品,都以「快樂」為終極的推銷目標。然而 Think Positive,卻不等於更為快樂。美國的「黑命貴」掀起暴動,因為美國的貧窮成為破壞樂觀主義的最大思想病毒。2020年,失業數字激增,香港的商店倒閉,經濟不景,香港人想起董建華上台時的「香港明天會更好」,不禁悲從中來。

但是以人類兩萬年的歷史,在物質、知識、科技的應用方面,21世紀應該是人類最快樂的世紀。

美國心理學家平克(Steven Pinker)研究統計:在史前社會,每10萬人就有500人被同類人謀殺。今日即使連同美國的校園槍擊案和恐怖分子襲擊計算,每10萬人只有6至8人死於被殺的非命。

200年前,全球人口9成活在貧窮之中,今日只有1成。今日的人類,15歲和23歲之間,9成能讀能寫,200年前,全世界9成人口是文盲。

今日這一代,普遍的智商高於其祖父母輩,全球每10年,新一代的智商比上10年平均增加3分。1850年,全世界有民主制度的國家佔全球比例,只有7%,今日已經接近6成。但是今日的世界,卻比100年前更不開心。雖然廣告和高科技,刻劃了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只限於消費與物質,人心和精神並未因為日子比三代人之前過得更好而更樂觀,反而相反。

2020年之後的世界格局,相信是20年前的英國正能量喜劇電影Love Actually的所謂「快樂幻覺意識形態」的全面破產。全球化連結了全球的憤怒。香港的黃雨傘傳播為巴黎的黃背心和泰國的小黃鴨。拜登幻想上台,但其政綱空泛而蒼白,看不到拜登與賀錦麗能為美國重建快樂指數,這才是無法令人樂觀的理由。

(有刪改)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CUP新聞囘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1219/1535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