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菁城子:沒什麼比官僚計劃經濟更能製造浪費了

—浪費是誰說了算

花自己的錢給自己辦事,即講節約又講效果。這是最能避免浪費的經濟模式。作為它的反面,花着別人的錢,給別人辦事,這是效果最差,也是最不講節約的經濟模式——最典型例子,就是前段時間貴州獨山縣花400億建造各種奇葩建築,製造債務無底洞的例子。無數例子證明,沒什麼比官僚計劃經濟更能製造浪費了。

最近國家提倡拒絕餐飲浪費,上下都在大張旗鼓宣傳。政策落實中,出現了一些奇怪的變形,比如「N-1點菜法」,引人嘲笑。勤儉節約是傳之千年的普世美德,沒有多少人能理直氣壯說:浪費就是比節儉好。

從經濟學角度說,節儉利於儲蓄,儲蓄轉為資本,有助於經濟增長。節儉有益,浪費不好,道理似乎不言自明。但問題的關鍵是,節儉和浪費從來沒有清晰的界限。

一個最愛抱怨浪費的人,他也很少說自己浪費。他們眼中的浪費,通常都在別人身上發生。比如他們會覺得,朋友的衣服又多又貴,還是常購物,真是天大的浪費。可在朋友眼中,這是正常不過的消費。

「浪費」主觀性之大,有時連一些「節儉」之人,也會成為別人眼裏的「浪費」。我在家裏做飯,偶爾菜吃不完,會順手倒掉——家裏老人見此情景,心疼不已,每每搶着洗碗,強撐着多吃幾口。這樣的節儉在我看來,卻是極大的浪費,它糟蹋了食物(吃飯到飽即可,何必強撐),損害了健康,長此以往,代價何其之大。

當然有人會說,你做飯為何就不能少做?話說得沒錯,可生活總有偶然,做飯者的安排和吃飯人的胃口,總有不相符合,偶爾「浪費」在所難免——倘若追求每餐不剩,就要投入過多口舌和精力,這些投入不是「浪費」嗎?我不糟蹋食物,不過家裏偶有剩飯剩菜,卻沒有什麼歉疚。浪費還是不浪費,我自己清楚得很。

生活中很多「浪費」,就是這一類「無法互相理解」。有人請客多點菜,客人嫌浪費,主人還怕招待不周;有些地方搞西紅柿節,番茄滿天飛,遊客在漿里打滾,電視機前老太太直喊「造孽」,當地公司卻嫌廣告做得不夠大——幾百斤番茄才值幾個錢,上電視新聞,打大廣告,將本地產品推介出去,這個才是重點。

連最近被反覆批判的「大胃王吃播」,也很值得說一說。首先要聲明,我平時是不愛看「吃播」的。看別人吃飯,獲取滿足感,這是我很難理解的體驗。看大胃王如饕餮般消滅食物,嘴裏發出悉悉索索咀嚼的聲音,無論他們長得再好看,吃飯姿態如何優雅,我都興味蕩然。不看歸不看,我還是對「吃播」火爆很感興趣。

看過不少彈幕,也翻了些文章,我才明白:吃播的興起,很符合人類心理的需求。吃,這是人類最重要的解壓方式,很多人看他人(尤其是愛豆)吃飯,即便自己不吃,也會興味盎然,津津有味。吃播者吃得越香,觀看者越滿足放鬆,仿佛自己也大快朵頤。不少減肥人士為克制食物誘惑,通過觀看「吃播」獲得滿足。

從這個角度說,「吃播」屬於休閒娛樂業,觀眾有需求,大胃王表演。拉一拉流量,帶一帶貨,偶爾給美食打廣告,無可厚非。「吃播」姿態雅不雅,有沒美感,這些不重要。所謂「浪費食物」,也無從談起——「吃播」不是把食物扔掉,只是一種表演,它沒有傷風敗俗,強行將其禁止,是權力干預私人領域。這是應當被批評的政策傾向。

最近國家提倡「拒絕餐飲糧費」,很多人拿着政策的尚方寶劍,這看不慣是浪費,那看不慣也是浪費。吃播要禁止,下館子不讓多點菜,餐館要推出半價菜,等等。紛紛擾擾,仿佛民間的浪費已經成了很嚴重的問題。很多人還計算,全國每年浪費多少食物,如果能節約下來,夠多少人吃,如此這般換算。

這些當然是有問題的。浪費從來都是私德,每個人感受不一,很難就「浪費」形成客觀標準。國家出手立法,制定標準,細則指導,手伸得太長了,不僅要鬧笑話,也不具可執行性。很多所謂「浪費」不可避免,非如此,則需要更多成本去避免「浪費」。倘若國家把「浪費」管起來,「節約」下來的糧食也無法到達飢餓者口中——當管制發生,市場也就破壞,窮人的處境只會變得更差。

因此,談「浪費」不能擅定標準,越俎代庖,替他人做主。在產權清晰,價格有效的情況下,所謂「浪費」的危害其實很有限。個人再怎樣揮霍無度,花的是自己的錢,除了一些糟蹋的部分,他的財富將流轉到其他人手裏,繼續發揮作用;一般人花錢都會掂量,浪費越多,越加不舍,一旦無可收拾,想繼續浪費也談不上。

弗里德曼談「四種花錢模式」就說,花自己的錢給自己辦事,即講節約又講效果。這是最能避免浪費的經濟模式。作為它的反面,花着別人的錢,給別人辦事,這是效果最差,也是最不講節約的經濟模式——最典型例子,就是前段時間貴州獨山縣花400億建造各種奇葩建築,製造債務無底洞的例子。無數例子證明,沒什麼比官僚計劃經濟更能製造浪費了。

(內容有刪節)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陳興傑 菁城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820/1491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