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王維洛:三峽工程毀了多少名勝古蹟?(二)(視頻)

三峽工程毀了多少名勝古蹟?(二)

三峽工程除了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可逆轉的危害外,伴隨長江而滋長的很多珍貴歷史文化遺蹟被毀。除了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被三峽水庫所淹沒的這些名勝,還有很多不知道的,或者已經知道來不及考古的、也就是最後不了了之的已經永遠沉沒在水庫下面。本台記者就此採訪了旅居德國的著名環保生態學專家王維洛博士。

記者:王博士,您好。之前談論對三峽工程的爭議多是從生態方面。最近在網上也看到了很多網友談到沿着長江流域有很多的歷史古蹟,因三峽工程被淹。

王維洛:我們先要解釋兩個地理概念或者地名概念,我們就拿那張圖講,其實三峽是指從奉節或者再講具體一點,是指奉節的白帝城到宜昌的南京關的這一段長江河道叫三峽河道,這一段的地方叫三峽,一共有三個著名的峽谷組成。從上往下數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這是三峽。我們現在所說的三峽水庫,是從三斗坪這裏開始往上一直到重慶,或者重慶再往上一點,這一段叫做三峽水庫,這是兩個概念。

記者:那接下來過了奉節的這個白帝城以後就進入了一般人說的三峽?

王維洛:對,第一個三峽是瞿塘峽。瞿塘峽比較短,但是它兩邊都是懸崖峭壁,非常雄偉。兩邊都是懸崖峭壁很高,河道很窄,這樣就顯得很險。那麼三峽這個水庫使得這個地方這個水位抬高了一百米,河道也加寬了,使得這個原來的這個險就沒有了。現在你船過去,一看也不險了,峽谷的高度沒有了。那時候大家就爭論對這個自然風景的破壞,把這個自然的美給破壞了,那當時的支持這個三峽(工程)上的一些專家們,他們說瞿塘峽還在啊,它也沒有被破壞啊。

瞿塘峽本來兩邊的峽谷上都是題詞,特別是當時的題詞題的最多的是抗戰的題詞。日本人就沒有通過三峽過,這裏是國民黨的最後一道防線。所以在瞿塘峽這裏,兩邊都是名人的題詞。後來現在三峽水庫水位上升以後,把當時的這個題詞也都淹沒了。

當時這個兩邊的這個峽壁上還有一個很好看的一個東西是什麼?是懸棺。在這個山壁上你就看到那裏一個個的山洞,山洞裏是棺材。你都不知道那個棺材是怎麼上去的,所有的人都猜啊,這個棺材是怎麼上去的。

記者:這些棺木是什麼年代的?

王維洛:這個年代要比漢朝還要早很多,早到那個巴國,因為這個地方是叫巴國的地方,傳統上並不是漢人統治的地方,而是少數民族統治的地方。如果再講遠一點曾經有一段時間泰國人也統治過這個地方。所以這個歷史,說中國到底是多少大,自己也說不清楚,大的時候它挺大的,你說小的時候,那它真的是很小的。

那過了瞿塘峽以後當時我認為最漂亮的就是巫峽。巫峽它是完全另外一種風景,河道在裏面是彎來彎去的,一會兒向上,一會兒向下,走之字形的。兩邊的山峰很高,但是不是懸崖峭壁,它是山峰。人家說你仔細數能數出十八座山峰來。一會兒你看到的是那座山峰,一會兒你再轉過來是看到另外一座峰。所以你的這個眼前的景色是在不斷地變化。

那麼關於這十八座山峰就有很多的傳說。傳說這裏是有一個女神,叫巫峽女神。她當時怎麼樣把這十八條惡龍給打敗了,把它們變作山。中國人看山的時候他能說出很多很多的景象來的,說你看這像不像什麼,那個像不像什麼,憧憬就特別好。由於那邊河道也是比較窄,扭來扭去的,這個風景變化很大。再往前古代人他也寫過很多詩來描寫巫峽的這個美。

記者:河道彎來彎去的這個景象現在看不到了嗎?

王維洛:對,它變得很寬,原來的之字型沒了,或者就是很不明顯你看不出來。那麼你要看這個景象要到哪裏去看呢?這個時候你必須在這個地方換小船進這條小河,叫小三峽,到那裏去欣賞當時巫峽的情景。

小三峽它比較漂亮因為它河道比較窄,扭來扭去的,兩邊變化比較大,受水庫的影響不是太大。那麼當時他們設想了一個就是說是不是能沿着這個小三峽的兩邊,修石道步行道,讓人走。這條步行道也修了,但現在不讓走人。每次旅客過去的時候都會問,修了這麼好的石道石子鋪的,到底是幹什麼的?他們船工就會告訴你說是給人走的,但是你永遠看不到上面永遠沒有人走的。

記者:為什麼呢?

王維洛:規劃就規劃錯了。當時想的三峽是個平湖,前面175米,這裏也是175米,所以它這條路修得也就176米那麼高的。但是如果三峽工程它前面蓄水的時候,理論上它必須要到175米才能發揮防洪作用,它如果蓄到150幾米的話,這裏的步行道就會被淹沒的。如果兩邊的人在走的話,水位一上來,這些人都沒命了。所以兩邊的步行道花了很多錢修好,但是現在是絕對不敢用的。

那麼大昌古鎮是保持的一個明代的一個建築群,大多數都是這種木結構的房子,整個鎮保護的很好,整個鎮都是這樣的房子,最後這個鎮也是整體被炸掉的。

再往下走是秋風亭。秋風亭是宋朝的一個宰相或者是一個大臣就是冦准。他在巴東當縣令的時候,給他修的亭子叫秋風亭。其實就是比較好看的我覺得當時比較有風味的是巴東的縣城。巴東的縣城它是在一個半山腰的地方,很陡的地方很有風味。後來三峽把巴東縣城淹了以後,那巴東就慘了。

記者:為什麼這麼說呢?

王維洛:巴東這個縣城一共搬了四次。第一次搬說規劃錯了,再重搬,第二次搬了還是規劃錯了,還得重搬。就是每次規劃的時候,最後挖開來要開始建了,說​​這裏是一個滑坡不能建,然後再換個地方。反正都是搬過去了,然後發現不行。那麼巴東城大概有二萬多人,多的時候四萬多人。這些人一共搬了四次。三峽移民的時候你就想它這個移民怎麼統計,你是算它二萬移民呢,還是算它八萬移民或者是十萬移民呢?一個人他搬四次,每次都是選了這個地質不行都是滑坡。

其實就像三峽這個地方,它本來就是長江在這一片山的山區最薄弱的地區它衝出來的一個地方,就是自然形成就是這樣。因為你這裏最薄弱,你的岩石結構最破碎,所以河水才有機會從這裏衝出來。再往前那個長江本來是往西流的,從來不往東流,流進波斯灣的。後來西藏高原抬起以後,長江才往東流,所以這個水它是找了山區岩石最破碎的地方它衝出來的。所以二邊的這個地質條件都不好,大多數的古代的居民點都是在這些滑坡的,就是很早以前形成的滑坡的這個地方,在這個上面蓋的房子,我們稱它叫做死滑坡。就是已經死掉的滑坡,就不會再活動的,就像死火山一樣它是暫時穩定的。但是你如果一開挖的話,它又活動了。這是大昌古鎮我們講到巴東搬了四次這個縣城。

再往下走就是到了秭歸了。到秭歸之前有一條小溪往上走的,那是香溪,是王昭君的故鄉。那裏還有王昭君的梳妝枱井啊什麼東西。下面到秭歸。秭歸這個城市這個秭大家都不怎麼認識,

秭歸這個地方比較有名的人是屈原。大家都知道屈原,端午節就是大家吃棕子就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大臣,中國就特別喜歡宣傳這個屈原是一個愛國的詩人。其實屈原是中國的一個很偉大的哲學家,他也是道教的一個創始人之一。從老子往下傳的時候就傳給了莊子和屈原二個人,二個人屬於不同的二個派系。現在比較常說的派系是莊子那個派系,但是屈原對這個道家的發展也是有貢獻的,也是一個主要的創始人之一,但是中國不大講他。

中國講他比較多的是兩個:一個是他是一個偉大的詩人,比如他寫的詩《離騷》啊什麼講得比較多,還有他是一個愛國的詩人。愛國這個就比較難說了,就屈原是一個楚國的一個大臣,楚國就是現在的湖北、湖南這一帶都是楚國的地方。楚國當時打仗和誰打?和秦國打,屈原愛的是楚國。那如果按照現在來講,這個屈原是楚獨份子,因為秦始皇是統一中國的,那你應該支持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那才叫愛國。現在就把他比做什麼樣一個關係呢?秦始皇是正統的,那你楚國你就不正統了,對不對?你老是愛楚國你和秦始皇打,那你不是楚獨份子嗎?對不對?但是這裏它又把它反過來說,它說他是個愛國的,那麼你就得問它,那屈原是愛哪一個國呢?他就愛楚國。屈原為什麼要自殺?因為楚國被秦國滅了,他也很傷心他在湖南就投江自殺了。現在端午節吃粽子往河裏面扔粽子或是龍舟比賽都是為了紀念屈原的。

記者:秭歸這個地名和屈原有什麼聯繫嗎?

王維洛:秭歸這個詞是這麼來的。秭歸這個字你如果把它旁邊的禾木旁去掉換一個女字旁,也念姊。但是在中國古語裏面這個是一個姐姐的意思,意思是姐歸。就是講屈原投江自殺了以後,屈原的姐姐到了汩羅江那裏把屈原的屍體帶回來,帶到屈原出生的地方,然後就叫姐歸,姐姐把他的屍體運回來了。

記者:那三峽工程對秭歸的影響是什麼樣的?

王維洛:這個秭歸是完全被淹沒了,原來秭歸的縣城應該是畫在葛州垻的那個點上是它原來的地方。那我們就講這個屈原他的老家在哪裏呢?應該在香溪還有一條支流,再往東去的,那個地方是屈原的老家。在1970年的時候建葛州垻把屈原的故居給淹了,所以就把屈原的故居移到現在三峽工程下面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葛州垻所在的這個地方這個點上,是原來的秭歸老縣城。在那個老縣城裏花了很多錢建了一個屈原故里。到了1994年的時候三峽正式開工以後,這個屈原的故里又被淹了,把屈原的故里又移到三峽大壩的上游就在靠垻的地方,連同這個秭歸縣城都一起都移到這個地方來了。所以屈原的故里是移了二次。

再往下就到了葛州垻這個地方。那麼現在三峽工程所在的地方我們說的最下面的一個峽,從上面下來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它正好在西陵峽中間​​的這個地方。所以現在你如果從三峽這裏上去往上走,你只是玩了二個半三峽,還有半個三峽你沒有玩。因為它在三峽的下游,大的船過不去,只能坐小船過去,下面還有很多風景。比如說黃陵廟、兵書寶劍峽,幾片斷崖什麼的,它還有半個風景現在是看不到的。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希望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702/147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