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外交官要學說人話

作者: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

4月18號,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就滯留俄羅斯的中國公民嘗試從遠東地區「闖關」回國一事所發表的言論,在國內社交平台引發反彈,張大使在與央視連線時,指責這些中國公民闖關造成病毒輸入,道義上應受到譴責。並將他們以在俄羅斯不受歡迎為由闖關的辯解,斥責為沒有道德底線,是「吃中俄合作的飯,砸中俄關係的鍋」。張大使同時警告。「疫情完全結束前,中俄陸路口岸絕不會再開啟。滯留在遠東的中國公民要在當地接受隔離,準備生活到疫情結束。」

張大使的此番言論遭國內網民群起反駁,輿論更直指中共外交部一眾戰狼式外交官近來不分對象滿嘴狠話的拙劣表現。

網民朱其發帖說:「這次中國住俄羅斯大使,怒斥滯留俄羅斯的中國公民,完全是一種極端的國家至上主義的權力傲慢的表現。這一事件到了中國人需要重新反思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到底如何定義。近些年,國家被宣傳成一個絕對概念,即國家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對的,人民要一切只為國家着想,而遮蔽了國家與人民的關係,即國家首先應該為國民着想,國家就是為了保護和救助國民而成立的。至少目前就中國的國力,這次拒絕滯留俄羅斯中國公民回國事件,不可能說官方沒有能力做到安排國民回國的地步,這完全是官方在讀職和推卸應盡的義務。即便中央政府沒有能力讓國民回國,也應該向國民致歉,在心理上安慰在外國民,並由駐外使館對海外滯留公民作儘可能的幫助。而不是像這位惡大使那樣,不能為公民盡職,還敢指着鼻子罵國民,不要說違背了一個大使基本職業倫理,也與一個共產黨員的形象不相稱。這位大使應該引咎辭職,有關黨委應該對其做出黨紀處分。」

全國青聯常委楊連寧發帖說:是我聽錯了嗎?中國駐俄大使痛批患病同胞回國!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既然張大使說「俄羅斯疫情不僅洶湧還有點兇險」,那麼,患病同胞為什麼不能離開俄羅斯回國治療呢?我的腦子有點亂,我的疑惑一個接着一個,為什麼同是疫情蔓延,旅居遙遠的美國、英國的同胞,無論患病與否,都可以正常入境回國,而旅居毗鄰的同胞近在咫尺,卻必須被關閉在口岸之外呢?」

一篇題為《從中國駐俄大使的發言,重新思考國家和國民的關係》的網文這樣寫道:「我認為,張大使犯了幾個原則性錯誤。最嚴重的錯誤就是沒搞清國家與國民之間的關係。國家與國民之間是什麼關係?國家是由國民建立的。政府官員也是國民。我們為什麼要建立國家?當然是為了保護國民,否則還要國家幹什麼?更何況,我們黨的一個最高原則,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當然首先是本國國民。因此,每一個中國人都要認識到,我們首先是中國人,是同胞!其次,才是其他所謂的標籤!如果國外爆發了瘟疫,海外中國人想回國,這有什麼不可以的呢?無論他們以什麼理由都可以回來!祖國應該無條件地對自己的國民敞開大門!他們回國後,可以被隔離十四天,如果確診也要治療,但是,首先是允許他們回來!在現代社會,居然發生一個國家不允許自己國民回來的事情,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我相信,張大使的說法僅代表他個人,因為他已經背離了我黨的最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國民不好,也別指望別國能尊重自己的國民。因此,張大使在視頻中的說法,比如「吃着中俄合作的

在視頻中,張大使還把整件事上升到政治高度。他說:新時代的中俄關係的最大特徵是什麼?就是相互支持。說得很好!但是,如果我們把俄國的「中國新冠疑似患者」繼續留在俄國,不讓他們回來,是不是在有意無意地促進新冠在俄國傳播呢?至少是把「包袱」甩給俄國,讓他們來處理吧?而把「包袱」留在俄國,到底是在維護中俄關係,還是在破壞中俄關係呢?如果,這些滯留在俄羅斯的中國人不能回國,我們還能指望俄羅斯對他們比我們更好嗎?一旦出了更嚴重的事件,中俄關係會不會受影響呢?所以,就算把這件事上升到政治高度,也是說不通的。張大使的說法,完全背離了兩國最高領導為了維護兩國關系所做的努力。張大使名義上是在維護兩國關係,實際上是在破壞兩國關係。從這點來看,他又很蠢。他怎麼就不擔心,這麼做有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後果呢?」

一篇題為《外交官要學會說「人話」》的網文這樣寫道:張大使作為一位副部級官員、處理中國最重要雙邊關係之一的駐外大使,為何會被國人痛罵?

作為中國駐俄的最高級代表,疫情當前,里外承壓。但是,海外國人的生命安全同樣需要保障,他們的正當呼聲不應一概斥為「造謠添亂」。簡單粗暴地把「毒」擋在門外,與那句「祖國建設你不在,萬里投毒你第一」幾無二異,令人寒心。一邊是國家關係,一邊是公民利益,屁股到底應該坐哪邊?

說到外交,大家熟知那三句話:「外交為國家戰略服務」「外交為民」「外交無小事」。三句話各有側重,本是統一整體,但在民間觀感中,很多時候這三者是撕裂甚至矛盾的。張漢暉大使這次全網挨罵,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沒擺清三者的關係。

毛澤東曾經對斯大林說,死一個人是人,死一億人就是個數字。如今的外交已進入到「國」與「人」並重的時代,外交說到底還是由一個個具體而微的人組成的。可以服務國家利益,但也要服務於人性。國與國相交,誰說只有戰略和利益一條?穿插交織在其中的難道不是人嗎?

今天我們所處的國際環境異常複雜,用「險惡」形容也不為過。尤其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時期,對中國的各種索賠、追責來勢洶洶。美國自不必說,英、法、意、日、澳、加等國待到本國疫情平穩之後,也很有可能自覺站隊,中國的國際壓力顯然將持續加大,國際輿論環境只會更為兇險,中國的國際公關工程勢必更為艱巨而緊迫。這時候,這手棋怎麼下,該說什麼、怎麼說,顯得尤為重要。

這幾年,中國「戰狼」式的外交官貌似越來越多,整體說硬話、顯硬派作風已成趨勢。2月初我們指責美國「反應過度」,到了3月中又指責美國「浪費了一個月的防控黃金期」,這容易給國際輿論留下自相矛盾、毫不講理的口實;我們用一堆頗富感情色彩的中式成語「自作多情、痴心妄想、顛倒黑白、厚顏無恥、自不量力、信口雌黃、不思悔改」指責對方,這些文學化的語言給國人打打雞血還可以,但用來搞外交,反而顯得意氣用事,得不償失;至於直接在推特上指責「美軍把病毒帶到武漢」,貌似主動出擊,但結果是,不但燃起了「病毒來源說」的火苗,反而讓美方借風就勢,把火苗燃向自己,在國際輿論中進一步陷入被動。

2016年,在素以「鴿派」著稱的吳建民大使去世後,網上曾經有一篇著名的評論,名字叫《為什麼外交部必須是鴿派》。此文到今天仍值得回味。外交不是比「鷹」更「鷹」、比狠鬥狠的競技場,外交更不是只有一種戰法、一個步調。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法廣RFI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426/1442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