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院辦屎大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在李文亮微博下寫日記

 

 

李文亮醫生走了一個月又零三天了。

許多人關於他的記憶,都如通惠河畔化掉的雪般漸趨消融。

 

 

然而,也有諸多雙耳朵仍銘記着他吹出的悠長哨響。

他們聚集在李文亮醫生的微博評論區,用不同的聲音構成中文互聯網從未有過的一抹色彩。

 

 

李醫生生前曾調侃自己「食慾猛如虎」,炸雞、雪糕都是他的最愛,哪怕為了吃口橘子,也能穿拖鞋跑上1000米。

 

他的不少微博推送,都可以看作個人的美食日記。

 

而當他走後,許多人都帶着他最愛的雞腿這裏悼念。

 

簡潔的,只有一串炸雞腿的emoji。

複雜些的,有一塊專門買來的手槍雞腿的照片,配文是自己的日常。

就像先前專門為他做了頓雞腿的UP主徐大SAO,人們都期盼着李醫生能再回來一次,吃點好的。

而李醫生的微博評論區中,不光有美食記錄,更有多元的日常剪影,就像一本日記簿。

正如那句古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留黃鶴樓。

李醫生的微博雖再無更新的可能,但他留下的「黃鶴樓」卻給芸芸眾生提供了續寫浮生日記的場所。

世間百態,世態炎涼,全部匯於這互聯網的狹小一隅,這事兒此前鮮少有過。

平時只有深夜朋友圈裏才能見到的真摯文字,在這裏比比皆是。

加班到深夜的社畜,會來這兒詛咒下萬惡的資本主義,再討論下國際局勢。看起來,就好像是走進了一家深夜食堂,跟店主李文亮親切地道上一聲「老闆,滿上」。

 

「李老闆的《深夜食堂》」

在家上網課的學生,會把他寫進作文里,開心地來炫耀。臨走前,又不忘留下一句:那天晚上我為你偷偷抹淚,我想上天乞求讓它留下你。

字眼間,滿是一位孩子的真誠善意。

 

在這齣沒的,還有投身抗疫前線的志願者。

他會在這兒記錄下自己站崗的瑣事兒,順便跟李醫生拉拉家常。

形形色色的浮生日記中,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文體。

有古詩體:「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

 

還有現代詩式的短句:「我會做一個心裏有墳墓的人。」文體雖不同,思緒卻如出一轍。

 

春天的花開了,有人卻永遠留在了冬天。但這不妨礙春天的人們寫信,寄給冬天的人。

這些浮生日記中,有一類更偏向是書信。人們會把近期的各種消息,通報給天堂的李醫生。

「李醫生,武大的櫻花開了。」

有人攜着春意到來,並親切地告訴李醫生:「下次何時來人間,打個招呼哦。我去看你,想和你做朋友。」

 

有人摘了幾支櫻花放在房間,配上照片。想必是想讓李醫生看到後心情也會好些。

 

除這些以外,人們還會把疫情相關的最新消息,通報給遠在天邊的李醫生。有悲訊,也有喜訊。

比如先前,李醫生的同事梅仲明醫生也不幸逝世,人間的「明」與「亮」兩盞燈都被災難合上了開關。

昨天,朱和平醫生也在被證實去世。加上之前的江學慶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已有4名醫生殉職。

隨後,當即有人題詩致敬李文亮和梅仲明,寫的是:

古琴台下無明亮,吹哨人前後死生。

此後仲春何敢聽,梅花落盡子規聲。

當社會局勢漸趨好轉,李醫生也會第一時間接到通知。和平安然的日子回歸,自然也是李醫生的願望。

還有那份「全國防疫先進個人」的遲來表彰,也被人們轉接過來,替他郵到了天上。

 

 

 

浮生日記的大批出現,其實不難理解。因為李醫生在生前,也會用類似的文字記錄日常。

他會轉發好多抽獎的微博,會參與微博投票。今天抱怨下物價高,明天期盼下將出生的寶寶。

 

他愛在推文加上滑稽的狗頭,也會用沒P過的樸素照片當頭像。

李文亮的人人網頭像

碰上巨乳泳裝秀的視頻,他還會假裝捂眼,背地裏可能在偷偷壞笑。這麼活靈活現的人,跟我們一模一樣。

如果當初的逝者不是他,想必他也會在下班後打開微博,給吹哨人的評論區留下幾條自己的日常。

再順帶着,還可能給自己打氣,加幾個肌肉的emoji:「我們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

 

 

在猶太教的聖地耶路撒冷,有一段殘存的古護牆被稱作「哭牆」。

每逢猶太教安息日,都有人到此哀悼,還有諸多信徒將寫有心願或悼念致辭的紙塞進牆壁的縫隙中。

而今,李文亮的微博評論區儼然也已有「互聯網哭牆」之相。

曾經的悲痛,變成如今的磚塊。

人們將帶淚的文字留在這裏,昭示着「銘記悲痛,不能遺忘」。

在我們平日的聊天中,一個「哭泣」的emoji往往只是小牢騷、小激動等小情緒的一個註腳,並無太多情感要抒發。

比如「昨天晚上忍不住點了頓肯德基,一個月的減肥成果告吹了(哭泣)(哭泣)。」

而到了李文亮微博的評論區中,「哭泣」emoji重新奪回了自己的實在所指。

它代表的則是實實在在的悲傷。

例如下面這條:

「晚安,不想哭,可是又忍不住。」

 

李文亮的逝世,給一些人的淚腺造成了永久性創傷。

對他們而言,現實比電視劇殘酷太多。腦殘劇中,逝者尚可以復活、重生,但李醫生一走,期限就是永遠。

這些觸景傷情的文字,在夜間出沒得尤其頻繁。

晚安兩字之後,都是道不盡的千百種愁。連大男人也不例外。

在這世上,歡喜是多樣的,傷感則大抵相同——無非自憐和他憐。

在李醫生的微博評論區中,不乏有人為他人的悲慘遭遇而悲痛。在他們眼中,疫情奪走的是一個個渴望活下去的鮮活生命。

 

經過滿目個人悲劇事例的洗禮,不少人都已變得有些麻木。但來到親切的「小李」的微博下,他們依舊為李醫生的命運所鼻酸。

李醫生的微博評論區,也是人們傾訴個人酸楚的樹洞。

畢竟,他的遭遇是無數受難者的一個縮影。在此發聲的,都是一個個鮮活的血肉之軀。

這面哭牆,可能會長期留在互聯網上。將來,你或許可以當着孩子的面打開微博,跟ta講:「我給你講個故事,曾經啊,有個醫生叫李文亮••••••」

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止一次抱怨過當今互聯網生態之惡劣。

放眼望去,戾氣俯拾皆是,槓精和噴子此起彼伏。稍不留神,就遭黨同伐異、網絡暴力。

然而,在李醫生的微博評論區卻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潔淨:

人們都是懷着同樣的目的而來,即心懷信仰和善意,前來悼念一個逝去的靈魂,和他說說話。

而這片淨土,就跟當初的大規模悼念一樣,都是國人良心集體湧現所造就的奇蹟——

人們悼念他,是出於良心紀念一位敢於說真話的醫生,是出於良心為他受到的不公而悲憤。

在別處,如果在疫情下面發泄個人牢騷,恐怕很快就會被噴:「國難當頭,你那點小屁事算什麼,有沒有大局觀!」

然而在這裏,人們都秉承着一個共識:在座的跟自己一樣,都是由七情六慾的活生生的人。

哪怕你跑來抱怨下私人戀情問題,也不會有人刁難,而是同情和鼓勵。

 

 

 

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面對一位懷念自己奶奶的評論,也會有一句最質樸的「加油」。

 

而對於那些已經開始遺忘過往的人,在這兒也不會被打入鄙視鏈底端,得到的都是理解:

遺忘是人類的通病,守護好自己的本心就好。

 

 

如果要找個比喻來形容,那就是來到這兒,就像是打開了微博天堂專供版。一眼望去,都是當今互聯網最珍貴的一種品質:

善意。

而這片集體善意之火,源頭正是李醫生個人善意留下的火種。

李醫生曾許下過一個信念願望,他說:

「新的一歲希望能做一個簡單的人,看得清世間繁雜卻不在心中留下痕跡,保持足夠的平常心。」

或許也正是這份簡單,替他在繁雜世間中搭建了這麼一個遠離喧囂的言論空間。

為此,我們都還欠他一份額外的道謝。

李醫生逝世後,他的朋友圈背景被發佈在網上。

其中的背景圖片,是一群在鬱鬱蔥蔥的樹下暢遊的蝌蚪,透露着肉眼可見的生命力。

而他的微信簽名是:「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

現在,他的生命之樹就在天上,抬頭就能望見。所以,不要遺忘。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跳海大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311/142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