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中國孩子最缺的兩門課是什麼?」——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在美國讀研究生並留下任教。

在美國陪伴兩個女兒上學的過程中,他對兩國間的通識教育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更對中國的教育提出了自己建議:

中國孩子要在將來全球化的環境中更遊刃有餘,應該向美國教育取經,從小對孩子進行人文、通識教育,以及思維能力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我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學校。

1968年在湖南茶陵縣開始上小學,

1979年讀完高中在長沙上大學,

1986年去美國讀研究生,

1990年畢業以後至今一直在美國的大學教書。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15歲,一個13歲,她們在美國出生、長大,這些年看着她們在美國上學。

同時,也因為我跟國內的一些大學一直有不少交流,所以基本能看到國內同行和教育界學者、業者每天的運作目標。

特別是這些年看到,很多國內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有個讓我非常痛心的地方:專業能力突出,但思維方式僵化,社會交往能力差,除了自己狹窄的專業就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表達自己。

這些經歷和觀察讓我確實感觸非常多,下面正式開始我的分享。

01

美國教育重通才,中國教育重技術

中國今天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主體,這當然就需要有很多工程院院士,大學要培養很多的工程師。相比之下,美國的服務業占GDP的85%以上,所以,美國的教育體系側重點就不同,是側重通識教育,培養通才。

在中國和日本變為世界工廠之前,幾乎所有的美國州立大學和一些工程學院都非常側重技能型的工程系科。但是隨着製造業向日本、韓國和中國轉移,美國大學的教育內容經歷了一個全面的轉型,轉向通識教育。

在耶魯大學,我們對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是:任何一個在耶魯讀完四年大學的畢業生,如果他從耶魯畢業時,變成物理、電腦、化學或者是任何領域的專家,我們會覺得那是一種失敗。

因為我們不希望四年大學教育是培養專家,讓他們在某一領域裏面投入那麼深,而忽視掉在其它更廣泛的做人、做公民、做有思辨能力的人的機會。

而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大學,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強調為考試死記硬背,強調看得見摸得着的硬技能,特別是科學和工程幾乎為我們每個中國家長、每個老師認同。

02

通識教育從幼兒園抓起

我有兩個女兒,老大現在讀高二,老二在讀初二。她們的教育經歷大概是這樣的——

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四年級前,沒有家庭作業,下午放學就放學了,周末就是周末,不用擔心作業。

老師如果佈置作業給學生,很多家長會抱怨:「你怎麼給我的孩子這麼多作業?如果他們把回家後的每分鐘都花到作業上,最後是變成了人,還是變成了機器?」

另外,初一之前也沒有考試。這一點中國的老師和家長可能覺得奇怪,沒有考試學什麼東西?你放心好了,美國學生學的課程安排非常注重人文、通識教育,主張讓孩子通過主動探索的方式,比如自己做項目來學習。

我女兒每個學期要為每門課做幾個「項目」,一個完整的項目流程包括:

一是針對自己的興趣,選好一個想研究了解的課題;

二是要找資料、收集數據,進行研究;

三是整理資料,寫一份作業報告;

四是給全班同學做5到15分鐘的講解。

舉個例子吧,我的大女兒在五年級時,對北京的氣候感興趣,就在社會課上對其做了一項研究。

她把北京一年12個月中每月降雨量、溫度的歷史數據收集起來,然後計算歷史上每個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計算每個月溫度的最高、最低與平均值,然後再分析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況的關係,寫好報告以及講解文稿,最後在全班同學面前講她的這些分析結果。

實際上,她在小學做的研究與寫作,跟我當教授做的事情性質差不多,以至於到現在,我跟我女兒說,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這就是美國教育厲害的地方。

但在國內,一些本來很聰明的人即使到讀博士研究生時期,還不一定具備這些研究素養、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連做個研究助理可能還不合格。

03

培養孩子教授級思辨能力

在美國,思辨能力的訓練也是從幼兒園開始,具體做法表現在兩方面:

開展大量課堂表述和辯論。幼兒園開始,老師就給小孩很多表述的機會,讓他們針對某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經歷,並和大家討論。

正是因為這項訓練,等孩子們長大後,特別是念完MBA以後,在他們需要當眾說出自己的想法時,至少不會一站在大家面前就發抖,沒辦法說出話來。

重視科學方法的訓練。多數校區要求所有學生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都能掌握科學方法,這不僅是要為學生今後的學業、研究打好基礎,也是為他們今後作為公民、作為選民做好思辨方法論準備。

在我女兒四年級的時候,老師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麼,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

現在我跟女兒討論問題時,她們一聽到任何話,很自然地就會去懷疑、審視,然後就看能否找到證據來證明這個話邏輯上或者事實上、數據上站得住腳。

實際上,如果按照我女兒她們在小學四年級就學到的科學方法標準去判斷,國內經濟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類學報上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沒法及格!因為許多論文只停留在假設的層面上,然後就把沒有經過數據實證的假設當成真理性結論。

這些都跟我們沒有從幼兒園、從小學開始強化科學方法的教育訓練有關,跟沒有把科學方法應用到關於生活現象的假設中去的做法有關。

當然,沿着這種方式去培養,很容易讓我們說:「他們怎麼能夠做工程師、做專家呢?」但這也沒關係,美國本身不需要這麼多工程師,因為製造業已經由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勝任了。因此,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決定其教育知識的結構,反過來,教育知識結構又會決定其經濟的產業結構。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哈北媽媽大本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0/0220/1411958.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