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的還糟糕!」中式教育究竟差在哪?

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對於學歷的追求也不再是以前的考上大學就好,因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大學生幾乎遍地都是。

於是人們對於出國留學,鍍一層「金」再回國也更加追捧,因為事實印證了但凡是擁有了留學經歷的人在和普通大學生進入到同一企業求職時,擁有留學經歷的往往更容易被錄用。

但是,我們經過觀察可以發現,那些擁有留學經歷的人除了海歸的身份,在真正的工作當中的能力與國內學生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在Ellen show的一期訪談節目中,一位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說道:「我眼中的中國留學生,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一開始聽到這位外國教授的評價,我們肯定會非常不服氣。會思考中式教育究竟差在哪?

可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該教授接下來給出了充分的理由,從中國的教育體制深度剖析了中國學生的弊端。

但是我們既然可以容納這種批評,也自然要承認其所具有的好處。以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去看待中國教育體制下的學生,保留其精華,以更好的培養人才。

思辨能力差

我國現在的教育主要是教師講授知識,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容進行大量背誦,並沒有將過多的精力放在理解所背誦的知識內容上,只是單純的為了應付考試,在考試結束後,這些只是也就會被漸漸遺忘掉。

你可以問問你身邊的人,有多少是根本不知道古詩詞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就開始背誦了的,又有多少是到現在還能一字不落的背誦下來的。

也因此,我國的學生對於教師和課本上寫得清清楚楚的內容是過於依賴的,從來不會也不敢於去提出質疑,更加不會去思考其知識點的深層意義。

因為他們還着急要去背誦下一個知識點呢。可是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是對孩子思辨能力的一種抑制,只有將其從機械地背誦中抽離出來,讓他們真正以自己的視角去認識、發現知識,才能夠舉一反三,發散思維,有利於自身的成長。

社會參與機會少,表達能力弱

教授還在節目中說,自己發現大部分的中國留學生因為以前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很少,也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缺乏了自我表達的能力和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嚴格的說,教育也不可能是形式主義的,他要麼是等於「白做」,要麼就會變成「反面教材」。

正是在中國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下,孩子們漸漸缺乏了自己表達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只會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去看待問題。

我們要充分意識到考試的形式分很多種,例如學校的考試,工作能力的考試,自我提升的考試,它們都屬於一種考試的範疇,但又是完全不同的存在。

因為教育是用來培養人的,而不是僅供觀賞沒有實際意義的。

沒有真正的「獨立」

那位教授還發現了很多中國留學生迷迷糊糊地就來到了國外,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對未來也沒有基本的規劃。

對此,很多年輕人也表示認同,他們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基本的規劃,因為父母都會幫他們安排好一切,只要按照父母規定的路去走就好了,起碼自己的人生不會出現太大的差錯。

他們根本沒有清楚的認識過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隨着時間的潮流,被推着往前走罷了。

而這也反映了中國整個教育氛圍,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是促使孩子的自我發展,而是一味地把成年人的想法、意願,強加在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孩子身上,制約了孩子們的成長。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教育才更加高效呢?美國神童維茨金,曾在十三歲就榮獲了「國際象棋大師」的稱號,後又拿到了中國太極推手國際錦標賽冠軍。

可是他卻表示自己並不真的懂棋和太極,在《學習的藝術》中他表示他真正懂得是學習,他的老師不只是教授方法,而是給他一個殘局,給他一個方向,讓他自己去思考探索學習的真諦。

學習不是一時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要儘可能激發孩子們自身對於知識的渴望,自主發現、探索學習,從中獲取有益發展的價值。

我們需要做一個會讀書的學生,而不是一個「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

在知識海洋遨遊,讓知識融於血液之中,以實踐、表達、運用的方式為其注入強大的力量,讓靈魂得到升華。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第一心理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