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將領張靈甫,在抗戰中南征北戰,取得了消滅日寇的輝煌戰績,被譽為「常勝將軍」。他深愛歷史和書法,淡泊名利。而時勢卻讓本想成為文人的他成了一個標準的軍人。他為了他深愛的國家和人民,身先士卒,死不足惜。終於日寇投降,可是國家還未安定,三民主義面臨危機,共產黨的目標自始至終都是推翻現政府。一國豈能容二主?「剿匪勘亂」護國安邦是張靈甫作為軍人的天命。
淮陰之戰奪回兩淮
1946年7月,國軍集中58旅的重兵進攻華東解放區,其中主力31個旅進攻「蘇皖解放區」,另27個旅進攻魯南,牽制山東解放軍。而整編74師作為主力中的主力負責主攻淮陰。
抗戰期間,正面迎擊日寇的主戰場留給國軍,中共中央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游擊戰爭,避免與日軍正面打大仗、硬仗,繞到日軍後方去,主要任務是建立中共領導的根據地,擴充地盤和八路軍的實力。所以,八年抗戰中,正如毛澤東預計的那樣,國軍實力在對日作戰中大減,而中共領導的軍隊和佔領的根據地發展壯大,遠遠超過當年紅軍蘇區。抗戰結束後,這些根據地就更名為解放區。國民政府認為日寇投降退出,國家應復歸統一,不能允許另一個政權存於國中。國軍將領張靈甫自然認為消滅地方分裂勢力,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他欣然受命。淮陰當時是蘇皖解放區首府,具有非常重要的軍事、經濟和政治意義,即使在解放軍採取積極防禦,不計較一城一地得失的戰略下,也是屬於不到萬不得以絕不輕言放棄的要地。當時華東解放軍主力有山東野戰軍(簡稱山野,陳毅指揮,共約7萬餘人)和華中野戰軍(簡稱華野,粟裕指揮,共約11萬餘人)。
從7月到9月15日,國共雙方進行了激烈的鏖戰,都付出了巨大代價。當晚74師攻佔楊莊和碼頭,逼近淮陰。16日,為確保淮陰,譚震林不顧百姓的安全,下令扒開運河大堤,放水遲滯74師的攻擊。但仍然不能阻止74師的攻勢,防線被突破,解放軍被迫於19日撤出淮陰。國軍佔領淮安,基本控制兩淮。
華野主力只得北撤山東,解放軍在華東只剩下了山東解放區。
隨着兩淮的喪失,華中解放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運河稅務失去了,華中主要的工商區也失去了,遭受很大打擊。
二戰漣水收復甦皖
國軍攻佔兩淮後,稍加休整,於10月開始進攻漣水、益林地區。解放軍在漣水外圍集中了共23個團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漣水城。這次戰役從10月22日始,截止於11月1日,是第一次漣水戰役。雙方爭奪激烈,拉鋸戰頻繁,多次發生白刃戰。最後,張靈甫率部到馬廠修整,戰爭暫時結束。
12月,國軍再次進攻漣水,投入整編74師和整編第28師第192旅以及新7軍一部共5個旅,由74師師長張靈甫統一指揮。張靈甫改變戰術,雙方激戰十日,將解放軍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漣水以南。12月14日張派出一支奇兵從西面攻擊漣水,傍晚就已打到廢黃河大堤。解放軍這才察覺74師的主攻方向,急忙返回漣水增援。
16日拂曉,74師集中全部炮火轟擊漣水城,炮擊一停,即以營、團發起集團衝擊,而且一波連一波,前赴後繼,經白刃肉搏於上午8時突破大堤進逼城垣,中午時分便攻入城裏。解放軍增援部隊華野第6師(粟裕華野三大主力之一)幾次反擊均被74師擊退,傷亡超過5000人,被迫撤出戰鬥。
自此,國軍收復甦皖解放區絕大部分地區,華中野戰軍主力北撤山東,華東地區的主要戰場已轉到山東。經此重創,1947年1月山野、華野兩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共約27.5萬人。
懸進被圍血染孟良崮
1947年3月,國軍改變戰略方針,由對解放區全面進攻改為對山東,陝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國軍指揮顧祝同得悉華東野戰軍主力撤退,即令所部向博山、沂水一線疾進。擔任右翼進攻之第1兵團司令官湯恩伯不等相鄰兵團統一行動,即以整編第74師為骨幹,在整編第25、第83師配合下,於5月11日自垛莊、桃墟地區進攻坦埠,試圖佔領沂水至蒙陰公路;另以第7軍及整編第48師北攻沂水,策應整74師作戰。
5月11日晚,華東野戰軍獲悉整74師冒進,當即決定加以割殲。派四個縱隊分別鉗制和阻擊能向整74師靠攏的國軍所部,分由整74師的兩翼尋隙向縱深楔進。搶佔要點,切斷整74師與整25師和整83師的聯繫,構成對蒙陰整65師的正面阻擊。整74師在其外圍各要點失守後,只能向孟良崮、垛莊收縮。15日垛莊失守,74師退路被斷,被四面包圍。蔣介石一面命令其固守待援,並令空軍空投糧彈,一面嚴令整編第11、第65、第25、第83師以及第7軍、第84師等部,迅速向整74師靠攏,希圖在蒙陰、青舵寺地區合擊華東野戰軍主力。增援的10個師多數隻距離孟良崮一至兩天行程。華東野戰軍嚴令阻援部隊堅決阻住國軍。
盂良崮主峰東西長約10公里,向北崗巒起伏直抵汶河,向南4公里為臨(沂)蒙(防)公路,該山區山峰陡峭,多懸崖絕壁,山上無水,草木甚少。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在向南突圍未遂後,即以第58旅扼守主峰、蘆山、雕窩高地;以第5l旅扼守520與兩個540高地;第57旅位於兩旅之間的570(史稱600)高地。三個旅被地形分割在幾個相距較遠的地方,無法互相兼顧。位於東540高地的師指揮部所在的山洞周圍兵力很少。
華東野戰軍於15日13時發起總攻,整74師雕窩等高地相繼失守。16日拂曉,整編第74師向西540高地進行連續反擊,失利,傷亡慘重,傷員、輜重滿山遍野,陣地已逞混亂。國民黨空軍投下的大批糧彈,多為解放軍所獲。蔣介石嚴令督援的8個師又2個旅,於16日上午開始向孟良崮山區靠攏,受阻。
此時,待援的74師國軍頑強抵抗,51旅和58旅最後傷亡殆盡,540高地和蘆山失守,餘部被迫收縮於孟良崮、570高地及其間的凹地,被解放軍重重包圍,無法向黃伯韜部隊方向撤退。孟良崮乃光禿禿的石山,山上無水。國軍水冷式馬克沁機槍,無水不能發揮威力。乾渴也促使一些人殺馬飲血止渴。
張靈甫在電報中得知援軍被阻在很遠的地方,餘部的敢死隊突圍也告失敗,就料到了結果。戰至17時,部隊傷亡殆盡。張靈甫平靜地給上級發出最後一封戰情電報。解放軍衝到了洞口要求裏面的人投降,張靈甫與部下6位高級將領寧死不降,也絕不自己開槍自斃。張靈甫領着他們走出山洞,他端着槍沖向最前面的敵人,中彈喋血倒下。殺身成仁,完成了他作為軍人最後的尊嚴和氣節。(電影《紅日》張小甫最後的情節保留了歷史的真實,後來的史書改成張靈甫及其部將自殺。)
蔣介石聞訊親撰祭文:「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
對於張靈甫這樣受國人敬仰的抗日名將,共產黨將領也給了他以厚葬。
一諜臥底弄乾坤,兩軍勝負已先分
張靈甫當年曾預感,此次出征如果勝了,以後將有一個全新局面,如果相反,則大勢已去。張靈甫整74師的覆沒,成為國民黨軍隊戰局失利的開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正如下棋,一步棋錯,滿盤皆輸。
張靈甫對作戰計劃並非沒有異議,但是他一向奉軍令如山。整74師奉軍令懸進釀成覆滅之災,張靈甫在最後一次通話中痛斥某些將領見死不救。這只是一個表面的原因和現象。共產黨軍隊則是突出粟裕大將的戰術高明,因為是粟裕所部打下了孟良崮。其實,如果國軍各部實現了蔣介石的救援計劃,那麼中國的現代史將徹底改寫。
為什麼國軍總是慢半拍,為什麼張靈甫孤軍懸進以及增援部隊的情況能被共軍事先知道並預先防止?這個答案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幾十年後,歷史終於重見天光,當年把蔣介石整個作戰計劃源源不斷事先送到毛澤東那裏,並向蔣介石隱瞞解放軍動向,使其改變原計劃,作出「集中兵力追殲」的錯誤決策,向山東等地單方面進攻,最終導致國軍精銳全軍覆沒,這個人就是共產黨的高級間諜——國軍中將郭汝瑰。
郭汝瑰是蔣介石器重和信任的國防部的作戰廳長,國軍所有的作戰計劃、部署和行動,郭汝瑰都瞭若指掌。郭汝瑰泄露的國軍情報,其中包括: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國軍在大別山的調度計劃、解圍兗州計劃、解圍長春計劃、解圍雙堆集計劃、國軍江防計劃、武漢、陝甘、西南等地區的兵力配備序列等等。孫子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這樣的一個臥底,國軍再精銳的將士、再精密的部署也是枉然。
到了台灣後的蔣介石痛心疾首:「沒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諜!」台灣也有報紙寫道:「一諜臥底弄乾坤,兩軍勝負已先分。」
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郭汝瑰,積極參加國民黨領導的抗日戰爭,被蔣介石賞識和重用。後來受共產黨影響,被其所宣傳的共產主義所傾倒,以為馬列主義是懲治腐敗使人民幸福的根本,所以反戈相向。解放後,郭汝瑰不被重用,後來被打成特務,在歷次運動中挨整九死一生。78年他才恢復了共產黨黨籍。晚年時,他對兩黨及其領袖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編寫了兩本600餘萬字的巨著《中國軍事史》和《中國抗日戰爭正面作戰戰記》,內中披露了這樣的歷史事實: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其中的潛台詞不難領悟,國民黨是抗日的,蔣介石先生是抗日的,沒有蔣介石領導國軍抗日,就沒有抗戰的勝利。
對於孟良崮戰役和後來的一些戰役,筆者也聽到有些國民黨老兵提及,當年解放軍進攻時,經常有一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被驅趕在前面,「這仗沒法打啊!」國軍將士實在下不了狠手。我記得看過大陸的一部革命小說,裏面提到,把地主還有國民黨兵的親屬等抓起來放在進攻部隊的前面,當時那被視為是智能。看來用平民做肉彈的事情的確不是空穴來風。
無論敗因如何,一代天驕張靈甫的兵敗身死,仿佛是一個預兆,預示着江山的易主命運。絕對的優勢瞬間瓦解,名將精銳轉瞬成空。天要變,任多少才俊無力回天,留給後人無盡的嗟嘆。
只是張靈甫誓死捍衛過的神州土地,如今還有幾人能知道張將軍的英勇和他抗日的鐵軍?
謹以此文獻給:抗擊日寇精忠報國的中華兒女!祭奠,忠勇的抗戰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