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藝術世界 > 正文

中國園林的山水精神

中國古典園林最終成為「模仿自然,高於自然」這樣一種藝術形式,其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崇拜自然思想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人與自然的關係向來密切。中國人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很早就積累了種種與自然山水息息相關的精神財富,構成了「山水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我國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把自然作為人生的思考對象(或稱「哲學命題」),從理論上加以闡述和發展,是由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與集大成者莊子,在他們構建的哲學觀念中提出來並完成的。老子時代的哲學家們已經注意到了人與外部世界的關係,首先是面對自身賴以立足的大地,人們的悲喜哀樂之情常常來自自然山水。老子從大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鮮明形象主要是山嶽河川這個現實中,用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認識去預測宇宙間的種種奧秘,去反觀社會人生的紛繁現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一萬物本源之理,認為「自然」是無所不在,永恆不滅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學觀。莊子進一步發揮了這一哲學觀念,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主張一切純任自然,並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觀念,即所謂「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跡的天然美。

老莊哲學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幾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觀,後來成為中國人特有的觀賞價值觀和對美的追求目標。

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學的重要內容。孔子進一步突破自然美學觀念,提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種「比德」的山水觀,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實際上是引導人們通過對山水的真切體驗,把山水比作一種精神,去反思「仁」、「智」這類社會品格的意蘊。孔子的哲學思想以「仁」為核心,注重內心的道德修養,不論對人還是對事都要恪守仁愛的美德。這種博愛思想幾乎貫穿於孔子的哲學思辯中。

孔子又是一個對山水情有獨鐘的人,「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懷;「君子見大水必觀焉」,江河蕩蕩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當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滯的水引發他無限的哲理情思,觸發他深沉的哲學感慨。有智慧的人通達事理,所以喜歡流動之水;有仁德的人安於義理,所以喜歡穩重之山。這種以山水來比喻人的仁德功績的哲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無限深廣的影響,深深浸透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人們以山水來比喻君子德行,「高山流水」自然而然就成為品德高潔的象徵和代名詞。「人化自然」的哲理又導致了人們對山水的尊重,從而形成中國特有的山水文化。這種山水文化,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無不帶有「道德比附」這類精神體驗和品質表現,特別是在文學、詩詞、繪畫、園林等藝術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園林史的發展中,從一開始便重視築山和理水,是中國園林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神仙思想由來已久。大約在仰韶文化時代(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先民從萬物有靈觀念中生發出山水崇拜,並引發出原始宗教意識和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古人的想像中,那些不受現實約束的「超人」,飄忽於太空,棲息於高山,臥遊於深潭,自由自在,神通廣大。他們把自然界種種人力不能及的現象,歸屬於神靈的主宰,並創造出眾多的山水之神,還虛構出種種神仙境界。隨着神仙思想的產生和流傳,人們從崇拜、敬畏到追求,神仙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國的文獻中,關於山川之神的記載,遠比其他自然神要多,有關的活動也更早。傳說舜曾巡視五嶽(《尚書·舜典》);殷墟卜辭中已有確鑿的祀山記錄;戰國時期的楚國,每年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典,包括天神、地祗(山川之神)、人鬼三大類,現存《楚辭·九歌》即是當時用以娛神的樂歌。「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被列為古代帝王的「八政」之一。

在個人生活中,由於種種原因,如對現實的不滿,生活的艱辛、理想的破滅等等,而企求神仙、得道升仙來擺脫個人的困境和解脫。於是,自然界的名山大川都成了方士、信徒們養心修煉、求神拜佛的地方。在造園活動中,也時常出現以蓬萊、方丈、瀛洲東海三仙島為藍本的山水景觀,或表現園主的避世心態,或表現園主的求仙思想,或表現園主的飄飄欲仙的人生理想。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才府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19/1106/136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