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真正的高人,是能夠「深藏」的人

古人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高層次的人。因此,我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上坡。

人際交往中,雖然沒有明顯的層次界限,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但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仍舊認可了「層次」的說法。高處,就代表着智慧、精神、經濟、地位等。

誠然,真正的高人,是能夠「深藏」的人,總是在不動聲色地成長。

02

藏巧於拙,最聰明。

《菜根譚》有言:「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真正的君子,不會暴露自己的才華,就像玉石隱含在石頭之中一樣。當智慧到了一定的境界,自然就會被人點讚。

戰國時,宋康王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用武力得到了宋王的位置,又想辦法擴展了領土。

史記》裏說:「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西敗魏軍,滅滕。」

令宋康王不解的是,大臣並不害怕他。這一點,讓他覺得沒有面子,威嚴不夠。

他找到大臣唐鞅,問:「為什麼大家不怕我啊?」

唐鞅說:「你只是擴展了領土,傷害了不道德的人。如果你給好人一個罪名,讓大家以為你好壞不分,自然就害怕了。」

時隔不久,本性暴虐的宋康王,加害了唐鞅。

「聰明反被聰明誤」,大概就是說唐鞅這樣的人吧。把事情看透了,但是卻告訴了不應該知道事情真相的人。本來想出謀劃策,但是計謀沒有說到點子上。

做人,要聰明,更要顯示出「笨笨」的樣子。因此,高人們,都在悶聲發財,韜光養晦。當自己很有錢的時候,就要裝窮;當學富五車的時候,反而要把身邊的人當成老師。

03

藏身於民,最實在。

在《意林》雜誌上,作者阿美寫了這樣一件事:高級翻譯員張京,在多次大會上,以精湛的表達,良好的外表,贏得了大家的關注,悄然走紅。

令人驚訝的是,她沒有在走紅之後,通過網絡賺錢,也沒有炫耀自己的成績,而是把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動態,都刪除了。她變得比以前更加低調了。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高僧在冷廟。」

真正的高人,是不太喜歡熱鬧的,也不會輕易讓自己站在舞台的中間。如果有機會登上舞台,那也是一時半會的事情,不會讓光環和掌聲一直環繞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離開平台,你什麼都不是。」

鶴立雞群,是很多人想要的結果。但是「人怕出名豬怕壯」的教訓,我們不能不防備。

最好的人生,是踏踏實實的,而不是懸空的。當一大群人把你推向空中的時候,你會很開心,但是你的人生,卻一直被托舉你的人控制住了。什麼時候,托舉你的人,一鬆手,你就落地了。

越是高級的人,看起來越普通。反而是那些低級的人,希望表現自己,唱着高調往前走。

04

藏言於心,最明白。

有一段時間,湖北襄陽的外賣小哥王威走紅了,因為他以623分的好成績,在高考場上,脫穎而出。他要離開外賣行業,走進大學校園。

王威出名了,但是沒有唱高調,而是說,「我是一個反面教材」。多年前,他已經走進了大學,但是因為貪玩、遊戲人生,導致無法畢業,不得不退學

父母責怪他,他也在自責。然後他收拾行囊,去打工。命運給他狠狠一擊,苦難也如約而至。他終於活明白了,人生需要「原路返回、重頭再來」。

俗話說:「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只有經歷過什麼,才會知道,自己需要行動,而不是訴苦。老天一定要給你困惑,你連抱怨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常常告誡自己「揣着明白裝糊塗」。可是真的遇到什麼事情,還是忍不住要說出來。痛苦了,就會流淚,幸福了,就會洋洋得意。有錢的時候,要顯擺一番。

只有那些心靈高貴的人,才真正可以把控言語。與其找人說什麼,不如主動去做點什麼。你的人生,始終是自己的,別人愛莫能助;你的感觸,自己知道,別人不會感同身受。

05

藏愛於家,最溫暖。

什麼是愛?就如老子所言:「善行無轍跡。」

把愛給了家庭,你的家庭就會變得溫暖,就會出現「家和萬事興」的徵兆。當你和愛人,十指緊扣的時候,愛人就會變成老伴,你也會因此得到最好的照顧。

你愛自己的孩子,不圖回報,因此孩子會變成聰慧,一步一步走向高處。

當然,高層次的人,也會把愛給「外人」。這是「關愛、大愛」,有別於「愛情」。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付出一份愛,就會得到一份愛;付出一份力量,就會得到一份力量。這樣的話,你的生命中,就會有很多的愛,也會力量滿滿。

把「愛」分成很多種,一份愛給小家,一份愛給大家。愛過之後,不要索求任何回報,並且默默無聞地走開,這就是「藏」的智慧和快樂。

06

高人之所以是高人,經濟和地位是基礎,精神和智慧是根本。

因此,我們要努力賺錢,謀一個好位置,更要降低姿態,服務群眾,建設家庭。這樣一來,人生就真正走向了頂峰。

古人說:「靜則神藏,鎔古鑄今。神宜靜,而不宜燥。」

往後餘生,在追求繁華的同時,賦予內心一份安靜,給生命更多的溫暖。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布衣粗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2/1024/1820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