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位「千金小姐」,是一位被李白譽為「卓絕千古」的貞女。現在用「千金小姐」指出身名門,大謬其意啊……示意圖:五代周文矩《西子浣紗圖》(局部),絹本。(公有領域)
七十年代,江蘇宜興一位老人拾糞時,發現腳下踩的石板上有字,後來證實是大詩人李白寫的碑文。中共建政後,這塊石碑被當作石料,輾轉運到了一個電灌站,被鋪墊在渠道上,任人踩踏了二十多年。
此碑文是李白當年為一貞女撰寫,他贊該女子「義形壯士」、「卓絕千古」。石碑的發現也再次證實了有關這個女子的古老傳奇。
春秋時期,楚平王害死了伍子胥的父親與哥哥,為斬草除根,下令到處張貼伍子胥的畫像,派人日夜追殺。成了通緝犯的伍子胥逃出昭關後,盤纏已經用盡,他背着行囊,一路山阻水擋,衣衫襤褸。來到瀨河邊時,他已經多日沒有進食了,餓得頭昏眼花。水邊正有一位捶擊綿絮的女子,於是伍子胥跪坐地上,舉手向她乞食。
女子看他可憐,就把漿紗的半桶麵糊給他吃了,並為他指點了通往吳國的道路。恢復了體力,伍子胥再三感謝,臨走時叮囑女子,切勿講出他到過這裏,以免追兵知道他的去向。為表明自己信守承諾、讓伍子胥放心,女子抱石縱身跳入瀨水,自沉河中。
悲痛欲絕的伍子胥咬破手指,在一塊石頭上寫下了幾行血字:「爾浣紗,我乞食。我果腹,爾身溺。十年之後,千金報德。」
沉水女子的屍體後來浮至上游三里的木杓兜村,被村民撈起就地安葬。
此女姓史,不知其名,溧陽黃山里人,父親早亡,為奉養母親,她三十歲未嫁,後到瀨水之濱的外祖父家學習紡織。在那裏她義救伍子胥,後世尊之為史貞女。
多年後,逃到吳國的伍子胥使吳國強大起來,最終攻入楚國國都,鞭屍楚平王,報了父兄之仇。
感念女子厚恩,伍子胥專程來到瀨水邊,把三斗三升「金瓜子」(楚國的一種貨幣)撒進河水,以祭義女亡魂,實現其「千金報德」之諾。
《聖君賢臣全身像》之伍子胥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為保守一個陌生路人的秘密,一個女子竟然不惜生命,以死明志,這是現代人難以理解的。但在春秋時代,重信講義,古人可以肝腦塗地,以死相報。專諸之母投繯自盡以絕專諸猶豫之心,侯嬴面北自刎以報信陵君,均被千古傳唱。
伍子胥千金報德史貞女,就是漢語中「千金小姐」一詞的來歷。「千金」言其貴重,指的不是身價千金的小姐,而是女子精神品質金子一般高貴無價。現在把大戶或官宦人家的未婚女子恭稱「千金小姐」,意為出身名門、富貴顯赫,大謬其意啊。
史貞女投水處和墓葬地,歷代都修有貞義女祠、貞女廟,俗稱「浣紗娘娘廟」。直到1946年,浙江地圖上還有貞女廟。1960年破「四舊」,貞女廟、貞女墓、史氏宗祠都被搗毀,鐵香爐被推進廟前的水塘,史貞女等身泥塑像也被扳倒在地,裂碎化作塵土了。
參考文獻:
李白《瀨水上古貞義女碑銘並序》
史建新《溧陽記憶》,中國文聯出版社,2012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
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
袁康、吳平《越絕書·荊平王內傳》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劉向《說苑》
羅宗濤《敦煌變文——石窟里的老傳說》,(台北)時報文化,2003
《嘉慶溧陽縣誌》卷四《輿地誌·祠墓》
《宜興荊溪縣新志》
《重刊宜興縣舊志》